求真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lyang 求真务实

博文

[学习笔记] 也谈“科学精神”

已有 4291 次阅读 2020-1-22 17:24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科学精神, 客观, 世界, 规律, 求真

一切真理开始时总是在少数人手里,总是受到大多数人的压力。这是一个规律。

为我国2070年开始的诺贝尔科学奖“井喷”清除障碍、铺平道路!

                                                     

[学习笔记] 也谈“科学精神”

                          
起因:看到
(1)秦四清,2020-01-21,重温科学精神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1215080.html
(2)王德华,2020-01-20,当今学术界最缺什么?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757-1214969.html
(3)邹斌,2020-01-21,理论上的原创一定要同行评议,技术上的原创只有市场可以真正检验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1029-1215101.html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学习内容] 链接:

(1)中国科学院,2002-11-14,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
http://www.cas.cn/xw/zjsd/200211/t20021114_1683924.shtml
    作为“满足个人和社会需要终极关怀”的“求善”的人文精神,作为“研究和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求真”的科学精神,无疑对校正当下社会价值观的功利化倾向,具有重要意义。
  
(2)中国科学院,2014-12-26,李醒民:什么是科学精神
http://www.cas.cn/zjs/201412/t20141226_4282098.shtml?bsh_bid=554254267
  “科学精神”(scientific spirit,spirit of science)一词当今不仅频频出现在学人的论著中,
    科学精神以追求真理作为它的发生学和逻辑的起点,并以实证精神和理性精神构成它的两大支柱。在两大支柱之上,支撑着怀疑批判精神、平权多元精神、创新冒险精神、纠错臻美精神、谦逊宽容精神。这五种次生精神直接导源于追求真理的精神。

  
(3)2018-08-13,刘亚东谈科学精神:中国1919年缺乏,2019年依然缺乏
https://tech.sina.com.cn/scientist/2018-08-13/doc-ihhqtawx7865053.shtml
https://zhuanlan.zhihu.com/p/42047416
http://news.163.com/18/0813/17/DP400CDP0001875N.html
    我们的原始创新能力低下,基础研究薄弱,重大理论突破和原创引领性成果乏善可陈。你可以找出一千条原因,但最重要最根本的是科学精神缺失。
    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
  科学精神是一种基本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它由科学性质所决定并贯穿于科学活动之中。它一方面约束科学家的行为,是科学家在科学领域内取得成功的保证;另一方面,又逐渐地渗入公众的意识深层。
  科学精神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它包括批判质疑,求真务实,不懈探索,勇于创新,兼容并蓄,宽容失败等等。特别要强调两点。一是科学精神不能和科学成果划等号。从长远看,科学精神和科学成果肯定是正相关的,但在较短时期内却不一定。缺乏科学精神的支撑,你或许可以暂时取得一些科学成果,但注定不会走得久远。二是科学精神不能和科学家划等号。即便你是一位著名科学家,崇尚、践行科学精神,也不能成为科学精神的化身。因为在一定条件下,你依然可能做出违背科学精神的事来。

         

(4)朱光潜:中国学术界有五大通病
http://www.sohu.com/a/214521737_740896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186010.html
    节选自朱光潜1922年3月30日、31日发表于上海《时事新报》的文章《怎样改造学术界》。
1. 缺乏爱真理的精神
2. 缺乏科学批评的精神
3. 缺乏忠诚扎实的精神
4. 缺乏独立创造的精神
5. 缺乏客观实验的精神

           
(5)早在1931年,中国的摄影研究者胡伯翔先生曾提出:
http://image.fengniao.com/307/3073984_4.html
http://art.china.cn/photography/2012-11/01/content_5455431.htm
http://www.cphoto.com.cn/ss/?action-viewnews-itemid-1225
    吾国最初之摄影家,鲜有以研究学术之精神临之者大都从西方之来华传教者或商人,略得一二简易手续以为谋生之计。其时传教者或商人。对于斯道,未能深明其学理技术,可断言也。而得之者,复视同枕秘,不肯轻以示人。师徒相承,辗转传播,以讹传讹,逐致毫无新知。纵有好学者,亦不得其门而入。安有登堂入室之望哉。[3]
  一晃,80年过去了,当年胡先生提出的问题,我们又真正解决了多少呢?”
    [3]胡伯翔.发刊辞[J].中华摄影杂志(创刊号),1931:4.

      
(6)刘全慧,2011-06-08,数学界的玻尔——陈省身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377-452745.html
    九,科学在中国还没有生根
    “讲得过分一点,甚至可以说中国古代没有纯粹数学,都是应用数学。这是中国古代科学的一个缺点,这个缺点到现在还存在。应用当然很重要,但是许多科学领域的基本发现都在于基础科学。”——陈省身,《纪陈》 P. 188
    “人往往从两个方面思考自己在世界上的位置:人和自然的关系以及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西方多考虑人和自然的关系,而中国人多考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西方人讲人与自然的关系,人要改造自然,就要求社会和自然不断地变化、进步,这样就造成了社会的不稳定。中国的孔子、儒家主要讲人际关系、讲稳定,不愿讲自然的基本规律以及人和自然的关系,想不到,也不鼓励讨论这些问题。所以在科学、哲学方面的发展不多,即使有,也多在应用方面。——陈省身,《纪陈》 P. 183
    “科学在中国还没有生根。” 四十年后的今天,陈先生仍对我们讲这句话。——陈省身,《纪陈》 P. 189
    “我们需要一个新的信仰,光靠科学是不够的。”——陈省身,《纪陈》 P. 183

         

(7)科学网,2020-01-14,高福院士:“卡脖子”实质就是“卡脑子”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0/1/434802.shtm
   “卡脖子”问题的背后,统统是“卡脑子”的问题
    创新(Innovation)是在别人的基础上修修补补,创造(creativity)是在空地上拔地而起建新楼,创业(enterprinership)是把科学技术转化成生产力。而这些和基础研究紧密相关。
    “卡脖子”问题背后是“卡脑子”的问题。“卡脑子”的问题是什么呢?就是基础研究没有跟上。创造没跟上,就不可能有创新;创新没跟上,就不可能有创业;没有创业,就不可能不卡脖子。
    现在,我们要明白所有“卡脖子”问题的背后,统统是“卡脑子”的问题,统统是基础科学研究的问题。我们应该多思考这方面的问题。
    最怕一辈子糊涂

           
什么时候?
才能理直气壮地坚持和传播真理?
          
挖空心思地维护谬误?
竭尽全力地排斥真理?

           

多余的话:

[1] 2018-09-29,最恐惧:把谬误当成真理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137744.html

    我们所努力坚持的,是谬误?还是真理?

    最恐惧的是,把谬误当成真理。进而真诚地捍卫谬误,真诚地仇恨真理。

    福楼拜说:“大地有其边界,人类的愚蠢却没有尽头。”Gustave Flaubert wrote that “Earth has its boundaries, but human stupidity is limitless.” 

    爱因斯坦说:“宇宙中唯有两件事物是无限的:那就是宇宙的大小与人的愚蠢。对于前者我并不肯定。 ” ???? 

    苏格拉底:“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的无知。”Socrates, "I know that I know nothing. = I know one thing, that I know nothing."

    柏拉图:“我 - 同样无知 - 不相信[我知道任何事情]” “不知道自己无知,乃是双重的无知!”Plato,"On the other hand, I – equally ignorant – do not believe [that I know anything]."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感谢您提供更多的相关资料!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15260.html

上一篇:喜获《发电技术》2019年度优秀审稿专家!
下一篇:[随感] 原始创新一般没有充分的证据
收藏 IP: 202.113.11.*| 热度|

7 杨学祥 郑永军 檀成龙 王德华 曾杰 汪晓军 王从彦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1 04: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