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收到了科技部中国战略发展研究院的刊物《科技中国》。我很长时间才开一次邮箱。快过年了,无论如何要清理一下。于是把邮箱打开了。我从未收到过《科技中国》这份传统的纸媒刊物。等忙完了,好好看一下。刊物印制很精美。除了卷首语外,栏目设置有:“前沿”、“观点”、“观察”、“热点”、“产业”、“视野”、“政策”、“演讲”、“产品”、“人物”、“人文”、“阅读”、“历史”、“漫画”等。在我看来栏目设计还算是周全的。读了几篇文章都很不错。
有意思的是,我曾在移动媒体《赛先生》(2016年8月19日)刊发一篇“莱布尼茨的猜想与幻想”也被转载了。这让我突然想起来《赛先生》的编辑曾告诉过我《科技中国》要转载我的这篇文章。今天见到了传统纸媒的转载,甚欣慰。这篇文字我考虑了许久,曾在若干场合讲过,例如在哲学所的逻辑室、人民大学人工智能与哲学的对话——从AlphaGo谈起、北京师范大学纪念莱布尼茨诞辰300周年做过讲演、网络智酷沙龙及其移动媒体《网络智酷》分好几次刊载。科学网上也都有过相应的刊载,科学网甚至还把本来希望在这篇文章中加进去的“弗雷格与施罗德的争论的意义何在”加精。现在《科技中国》又给转载了。我很高兴。
《赛先生》现在是移动媒体《知识分子》旗下的。它有留言功能。这一点是纸媒所不可能有的读者与作者互动的功能。下面是与这篇文章相关的几条留言:
习豪:关于莱布尼茨对于普遍符号的提出和思考的过程,在《从芝诺到庞加莱的数学大师》中写得很详细,提醒一下,这本书非常厚,由美国数学家贝尔所著。
我答:你提的那本书大概是莱布尼茨从数学的角度来看普遍符号的。根据我对莱布尼茨的理解,他对逻辑的理解远比数学来的宽。法国的Couturat写过一本《莱布尼茨的逻辑学及未刊稿》专门有二章,分别介绍他的普遍语言和普遍符号,这本书似乎更逻辑些。莱布尼茨一生都受Lull的影响。
Michael:文章写得非常赞,读起来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作者引经据典,对数学史更是信手拈来,佩服作者的阅读量。
月光:一个哲学研究员竟有这么深厚的数学功底,了不起。
华英雄:请问,王浩在1959年在计算机上证明罗素的《数学原理》里的命题和文中司马贺的证明有无关系?
我答:二人所用的证明在方法上有区别。纽瓦尔和司马贺是试探法,王浩的是规则法。
红房子:现实世界是人类创造的虚拟世界的重构。
我答:你说的不错。可我们现在的人工智能恰恰是追求VR。我现在清华大学听这方面的理论课。
Rocky:非常好的文章。哲学的发展,科学的发展,都在向人工智能聚焦,这个主题太吸引人了……,点赞啊!
去年是个非常有意义的年份,有三个大的事件值得回顾:一是莱布尼茨逝世300周年;二是香农诞辰100周年;三是人工智能诞生60周年。我分别写了文章纪念。而“莱布尼茨的猜想与幻想”是一篇比较理想的文字。
在社科院逻辑室的报告
人工智能与哲学对话合影
人工智能与哲学的对话会议海报
北师大莱布尼茨研究中心举办的纪念莱布尼茨逝世300周年学术研讨会
莱布尼茨逝世3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议程
“网络智酷沙龙”的演讲
“网络智酷沙龙”专门为我做的宣传单
移动媒体《赛先生》手机截屏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8 11: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