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一次夫人和我路过一处,见到搭着大棚,大喇叭震天响着,热闹非凡。我是不爱凑热的人,可夫人却跑过去看是在演什么节目。回来后告诉我是人家在办丧事。那家的一位老先生活了90多岁去世了,所以家里人给他办了白喜事,请来戏班子唱戏。中国向来有红白喜事之说。白喜事就是指家里有年岁很大的老人去世后办丧事。红喜事就是年轻人结婚。
我在唐山卑家店下乡时,大家似乎都觉得如果赶上红白喜事是件很难得的事情,尤其是白喜事。我们管白喜事叫“老喜丧”。大家并不觉得是件多么令人难过的事情,当然人家死了人,四邻八村的亲戚朋友来吊唁,家里人也必然跟着跪在那里嚎丧一阵子。丧种(死者的儿子)一定要陪着,在出殡前,棺材前面除了祭祀之物外,必须有人值守,也就是要有人在棺材前面跪着。头上缠着白带子,脚下的鞋子也是白的,其实就是将平时穿的鞋缝上一块白布而已。
各地的丧葬风俗各有不同。越是所谓“落后”的地区,这种“传统的丧葬习俗”保持得越完整。例如,我家的保姆来自甘肃,她们那里的“讲究”可多了。要跪上三天;一年后才可以下葬等,反正很繁琐。可是随着“移风易俗”的深入,这些丧葬习俗均被纳入封建迷信的范畴。尤其是在东部地区,丧葬习俗还是改革的比较彻底。即便如此,像北京市中心地带荒山秃岭上,如西面的老山休闲公园、北面的元大都遗址土坡上,依然见到不少坟头。到了祭祀的日期,就有人来给坟头添点儿土,压块石头和黄纸,甚至有烧纸的痕迹。每到“鬼节”(清明、中元和寒衣),在大马路上都能见到有画个圈烧纸的痕迹。
家乡当年还算是比较开化的,但对于红白喜事,尤其是白喜事,很是“期盼”。我这倒不是说家乡人有多么“歹毒”,而是说家乡那时很穷。吃不上荤腥。如果碰上白喜事,恨不得全村人都要出动。在我的记忆中,谁家死了人,首先就是搭棚。搭棚的目的就是为了做饭。来来往往的村里人都会来吊唁一通,基本上就是开流水席了。这只是一个方面。
家乡那时只有土葬,好像现在也还有。既然是土葬,就要有人去挖墓穴。那么挖墓穴就算是一个不错的差事了。美国有个电视连续剧,叫《六英尺之下》,就是专门讲美国丧葬的故事。美国人死了,都有专门的丧葬机构,其实就二三个人开的一个殡仪馆来负责处理。可到了中国农村,这就不行了,有自己的风俗啊。那么中国的这个“六英尺”的墓穴就要由村里的乡亲们出面帮助挖了。挖坑并不难,但待遇不错。最起码能吃上猪肉炖粉条。
终于到了下葬那一天了。又是村里的壮劳力抬棺材。好棺材还是很重的。老人生前就要为自己准备一副“寿材”,所以我们有句话叫“挣棺材本”,说的就是这个理儿。生前一定能要见到自己未来的“寿材”,这样自己才能心安理得。这辈子没白干,到了那边我还是有房住的。想想那些皇帝,登基就开始为自己建墓地,那不是没有道理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路倒”是没人管的,最后的下场就是好心人用草席卷巴卷吧草草埋掉算了。想想也是,大人物也有这样的。莫扎特我们觉得伟大吧,可好人不长寿,三十多岁就死掉了。没钱买棺材,于是尸体就让人给草草地扔进了公共墓地。抬棺材在家乡叫“抬杠”,一般是八个壮小伙边走边喊号子,中途还要歇息个一两次。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丧种夫妇。男的叭的一下把瓦盆摔碎,而媳妇则抱着瓦罐,一边嚎丧,一边在前面引路。后面跟着打幡儿的等等一干人。
到了挖好的墓穴,几个人再用粗粗的绳子将棺材慢慢放到穴中。然后就是填土,把挖墓穴的土回填,形成一个坟包。以后就可以来此祭祀了。讲究的人家有自己的家族墓地。这种情况在中国南方要更多些。我不记得家乡也有家族墓地。不过村里的人基本都一个姓,是不是埋在村西头就算家族墓地了呢?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4: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