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stic Horse: An Elegant Being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l6866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博文

当家庭出身成为国家标准

已有 7470 次阅读 2016-11-10 17:08 |个人分类:评论述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兵生兵,将生将,商人的儿子会算账!。这些都是汉语中的“熟语”,根据基维百科的解释:“熟语是由词或语素……构成的常用而定型的现成语句……熟语是短语句子……它是经过人群长期沿用,结构基本定型,不能随意改动其组成部分的一种用语或文句。这个定义中最为关键的就是“长期沿用”、“结构基本定型”和“不能随意改动其组成部分”等部分。那么根据基维百科的说法,来看一下一份已经废除的国家标准:

中国国家标准《家庭出身代码》(GB 4765-84

【1984年颁布的中国国家标准《家庭出身代码》(GB 4765-84),这个文件列出了数十种“家庭出身”,供中国公民申报。】

本标准规定了家庭出身的代码,它适用于使用信息处理系统进行人事档案管理、社会调查、公安户籍管理等方面工作时信息处理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换。

这种人以类聚,人以群分的“出身代码”依然带有“文革遗风”,尽管文化大革命早已结束好几年了。那么今天是否依然有这种或那种遗风在社会上盛行呢?我想肯定是有的,

1 工人

2 社员

3 农民

4 雇农

5 贫农

6 下中农

7 中农

8 上中农

9 富裕中农

10 干部

11 革命军人

13 学生

14 职员

15 城市贫民

16 自由职业者

17 店员

18 小手工业者

19 小商贩

20 商人

21 小业主

22 游民

23 资本家

24 资方代理人

25 房屋出租者

26 小土地出租者

27 高利贷者

28 地主

29 富农

30 富农兼工商业者

31 地主兼工商业者

32 职员兼地主

33 开明绅士

34 破落地主(破产地主)

35 管公堂

36 反动富农

37 恶霸

38 恶霸地主

39 宗教职业者

40 迷信职业者

41 旧职员

42 旧军官

43 旧军人

44 旧官吏

45 旧警官

46 华侨手工业者

50 牧民

51 畜牧业者

52 奴隶

53 农奴

54 领主

55 领主代理人

56 牧主

57 牧主代理人

58 土司

59 土司头人

60 百户

61 千户

99 其他

从上述标准的分类来看,这就是典型的“唯成分论”在国家层面上的具体体现。所谓“唯成分论”在我国自古就有。那么到了文革期间,这股遗风又泛滥起来。什么叫“唯成分论”?把出身、成分作为评定和使用人的唯一标准的观念。不久前,我参加了一个关于易学的会,有位老先生说,他读了多少年的《周易》也没懂。但留学德国读到了卫礼贤的德译本后,就懂了。如果我们不知道何谓“唯成分论”的话,可以看看翻译成英文后它是什么就明白了。the theory of the unique importance of class origin.都知道能量守恒定律,那么从这一点出发解释唯成分论也还是有点儿意思的。能量守恒就是宇宙的总能量不变。


那么,唯成分论也就意味着,你的未来已经在你的父辈或祖父辈那里已经决定了。你个人再怎么努力也是白搭。这是个非常糟糕的传统观念。可就是这样糟糕的东西,我们竟然遗留下来,就在三十多年前还正儿八经的成为“国家标准”!这条标准是废除了,可人们的思想观念里面是否也还存有这方面的理念呢?绝对是有的,如果你是个“凤凰女”,乐意嫁给“凤凰男”吗?现在还有什么“嫁入豪门”、“官二代”、“富二代”之类,是不是“唯成分论”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这就是让人值的深思了。虽然废除了这套荒唐的“国家标准”但还是要讲求“门当户对”。我就记得,文革后,知识分子终于从“臭老九”中“爬”了出来,社会上立马就出现了“高知对革干”的架构。逐渐地我们的社会结构又开始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而且还是隐性的,知识改变命运或许还真不一定成呢。所以唯成分论似乎依然是个无法打破的天花板,而且还会随着时代的变迁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5489-1013957.html

上一篇:乔治·布尔(1815-1864)
下一篇:老喜丧
收藏 IP: 221.217.209.*| 热度|

12 陈楷翰 罗春元 戴德昌 史晓雷 宁利中 武夷山 赵保明 孟佳 王兴民 刘炜 biofans xlsd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9: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