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按: 这是2014年5月9日我在《阆中天文考古》项目启动仪式上的讲话。
尊敬的各位专家、领导、同事,朋友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与阆中市文化和旅游局合作的《阆中天文文化考古研究—以西汉太初历和落下闳为中心》项目的启动仪式,我想借此机会向大家简要介绍一下本项目的目的和意义。
中国古代最为发达、也是最能反映文化的科学是天文学。现在人们有了钟表和计算机,不必也很少有机会观看星空,以至于大家认为天文学好像离我们那么遥远,而且是那么高深莫测。其实在古代,天文学与人类生活密切关。人们从事生产、社会、宗教等活动,都需要知道时节和天象;所谓“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近年来的天文考古研究发现了山西襄汾陶寺的史前天文台遗址,据推测很可能是尧帝时代的天文台。由此可见,中国古代天文学的起源是非常早的。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悠久传统自不待言,但天文学上重要的发现、发明和创造是在汉代。汉代在天文宇宙论、天文仪器、天文观测和天文历法等方面都有发明创造,可以说形成了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体系,成为后世天文学发展的“范式”。
天文学在古代是国家非常重视的科学,因为天文历法关系着帝王统治者的合法性。国家有专门的官员和机构从事天文学研究,但很多时候天文学上重要的创新却来自民间,因为民间没有国家天文机构的那种官僚习气。汉代阆中的落下闳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汉武帝时太初改历,官方天文学家搞不出历法来(“不能为算”),于是征召民间天文学家到长安参加改制历法,阆中的落下闳就在征召之列。他于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到达长安,与邓平、唐都等人经过6年测算,制定出新历,被汉武帝采纳,这就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完整的历法《太初历》。
落下闳创制了浑仪,这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天文仪器,据记载他在“地中转浑天”,用它测量二十八宿星度,为制定历法提供了必要的数据。中国古代特别重视时令,所有的人事都必须按天时即“月令”来进行。《太初历》给出了推算二十四节气,为农业生产规定了时节;而且还规定正月为岁首,这就是我们大家知道的春节,成为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节日。
落下闳在天文学上的贡献,在古今中外的天文学家中都是非常突出的。所以落下闳不仅仅是属于阆中的,他是属于中国的,甚至是世界的。落下闳在阆中开启了天文学研究的传统,这里后世出现了很多天文学家,也有很多天文学家到此工作。唐代著名的天文学家李淳风和袁天罡就在这里工作到老,他们的墓留存至今。
阆中这个地方,古代出现了这么伟大的天文学家,一定是比较适合搞天文学的地方。我们几位专家昨天一来就到古城中心的中天楼进行了初步的观察,发现阆中三面环水,四周山峰,看日出方位就可知时节,构成了天然的“地平历系统”。因此我们要对这个汉唐时期的“地平历系统”进行研究。阆中留下了很多关于落下闳的传说,特别是关于桥楼乡落下闳故乡的传说,都需要进行考证。还有落阳村附近的高阳山,有没有可能是当年落下闳观天的地方,也需要探究。阆中的一些遗迹,其天文意义也需要考察和验证。我们今天启动这个项目的目的,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探寻中国古天文的圣地”。
天文与人文、地理、时令密切相关,我们进行天文考古研究的同时,也要开展中国古代天文文化的研究,如风水文化。阆中这个城市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风水之都”,我们要探讨它的科学内涵,以此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所以说,我们的项目不仅具有科学意义,而且具有文化意义。
我要感谢阆中市政府对这项研究的支持。阆中人杰地灵,你们对这项工作的热情和执着,非常打动我们。特别要提到王萌主任为了探索阆中天文文化,宣传天文巨星落下闳,多少年来深入基层、奔走呼吁。我觉得我们搞科研也需要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我们有共同的目标,我相信我们的合作一定能够取得丰硕的成果。
谢谢大家!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01: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