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论文写作经验点滴
热度 9 赵纪军 2011-9-11 07:42
想做出有影响的工作,发表在高水平刊物上,就一定要在选题和/或研究方法上有所创新。 避免低级错误:利用WORD等软件查拼写和语法错误;认真核对每篇参考文献,检查作者的姓名和杂志名称有无拼错、页码有无错误、引文的格式是否前后一致。论文中低级错误的存在会影响审稿人的印象,因为它反映了作者对科学的态度。 避免 ...
8706 次阅读|16 个评论 热度 9
说说论文投稿过程中与审稿人的良性互动
热度 3 赵纪军 2011-9-11 07:28
匿名审稿制度的设立,是为了保证科学期刊的水准。通常审稿人的工作是完全义务的(貌似只有国内刊物有审稿费,几十块钱的审稿费其实也完全可以忽略不计),而且多数情况下审稿人是友好的,因此应该尊重审稿人的劳动。 举一个尊重审稿人的例子:最近我们投Nanotechnology的文章,第二次审稿意见回来的时候,审稿人所有的意见 ...
6863 次阅读|5 个评论 热度 3
说点诺贝尔奖的轶事吧
热度 2 赵纪军 2011-9-11 00:47
我有个合作者,瑞典人凝聚态物理学家,是投票评选诺贝尔奖的评委之一。有次晚饭,他很自豪地给我数他们瑞典的知名凝聚态物理学家(当然,是数上一代人物。这一代估计他把自己排进去了,总不好意思自己数自己),其中有位在固体里面广为人知的Debye-Waller因子的Waller,当年也是瑞典的学术领袖(搁我们中国就是学霸)。 话 ...
6599 次阅读|3 个评论 热度 2
教师节的几句科教随感
热度 7 赵纪军 2011-9-10 23:45
现代科学,除了数学、理论物理等少数学科对智力依赖性极强。其他的学科要想成功,智商、情商、勤奋、机遇、经验等等因素缺一不可,而勤奋和对科学的热爱,是第一位的。如果过分强调科学发现中的运气和科学家的才气,会误导年轻人。我所认识的成功科学家,几乎无一例外是很勤奋的。 在我们的体制和文化里面,科学研究(做学 ...
5233 次阅读|10 个评论 热度 7
想起华(罗庚)老...
热度 1 赵纪军 2011-9-10 22:15
从小就听说过华老,那年头华罗庚的名字和陈景润一起,几乎是科学家的代名词。 文革刚结束那阵子,华老到处下基层推广统筹法、优选法,现在看来可能没什么,对当时工厂提高生产效率应是有帮助的。个人看法,大概是开了国内用科学方法管理生产的先河。好象小学(初中?)语文课本里面还有篇统筹法、优选法的课文,俺现在同时做 ...
4923 次阅读|1 个评论 热度 1
看春秋故事引起的一些胡思乱想
热度 3 赵纪军 2011-9-10 22:06
先从武王伐纣的大战说起,这一战,双方共约20万人,想想啊,这可是公元前1046年,就已经有大规模的战车对战,不容易啊。好几百年以后的古罗马时代,迦太基的汉尼拔将军远征罗马,几次大的战役,双方出动人数也都在10万人上下。而咱们最近看的电影lord of the rings里面,那白巫师造的妖怪兵,才1万人就跑出去征服世界了,可 ...
4425 次阅读|4 个评论 热度 3
关于知识创新说两句
赵纪军 2011-9-10 22:00
什么是科学研究中的创新呢?先让我们把标准放高一些,看看什么是科学研究中的开创性工作。个人以为,开创性工作主要指如下两类:开创一个新领域、新方向,引起很多人follow up,最终推动了该学科的发展;或者解决一个科学上长期存在未能解决的重要问题。这样的工作有的能直接带来技术上的进步,有的则对基础科学本身的发展 ...
3859 次阅读|没有评论
睡在我下铺的兄弟--忆我的同学徐老
热度 1 赵纪军 2011-9-10 21:51
虹桥科教论坛上思琪网友的一篇“回忆高中同学胡”,勾起我对大学同学“徐老”的回忆,特别是胡的身体差和因气功出偏,和我的同学徐老更是颇有相似。所不同的是,胡毕竟还活着,还有希望被纠偏恢复正常生活,而我的同学徐老却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和我本科同届的歌星老狼,有首歌“睡在我上铺的兄弟”,是我一向所喜欢的,每次 ...
4465 次阅读|1 个评论 热度 1
简单说说我对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的看法
赵纪军 2011-9-10 21:45
对于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的差别,我的看法是,具体到每个个例,情况都有不同,如果要根据第一作者和/或通讯作者来讨论某人的学术成就,还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好。如果一定要给出一些commen sense的话,俺这里扯几句,欢迎大家指正和补充。 首先,一般情况下,第一作者是工作的主要完成人,这个当无异议。在多数情况下,第 ...
5332 次阅读|没有评论

本页有 1 篇博文因作者的隐私设置或未通过审核而隐藏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03: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