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闲说《牡丹亭》
热度 3 冯大诚 2014-5-23 07:56
老华:嘿! 老温:你好!天热了啊。 老华:热了!这些天看什么了? 老温:也没有看什么,哦,看牡丹亭了。 老华:那里在演?谁演的? 老温:不是看昆曲,是在家里看剧本,汤显祖的《牡丹亭》,又略微认真地读了读。 老华:哦,我还真没有看过这位被人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所写的《牡丹亭》剧本 ...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6559 次阅读|9 个评论 热度 3
说“吃”
热度 3 冯大诚 2014-5-19 07:46
古人说:“ 民以食为天 ”。毛泽东年轻时把这句话换了一种白话的 说法 :“ 世界上什么问题最大 , 吃饭问题最大。”自古以来,吃确实是老百姓最大的事情。 同样一个动作,写在纸上,今人说“ 吃 ”,古人则大多写成“ 食 ”,或者“ 啖 ”。“吃”字在古人那里最早并不表示往嘴巴里塞东西 ...
个人分类: 谈天说地|8633 次阅读|4 个评论 热度 3
很遗憾地说济南的竹子开花
热度 8 冯大诚 2014-5-10 07:31
学校的校园里种有一些竹子,从品种上说,应该属于淡竹。从济南的气候和土壤条件看,这些竹子生活得较为艰难。往往种下去是较粗的竹子,以后长出来的“竹笋”却像茅草,几年以后就成了一堆矮矮的乱糟糟的细竹苗,粗的竹子还是种下去的那些。但是,学校还是要种,大概有了竹子看上去就“雅”了,至少听上去是“雅”了。因为 ...
个人分类: 随口说说|5625 次阅读|13 个评论 热度 8
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之别——说谜语“烟笼寒水月笼沙”
热度 5 冯大诚 2014-5-2 15:20
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之别 —— 说谜语“烟笼寒水月笼沙” 4 月 30 日,梁进教授为了“ 祝大家五一快乐 ”,写了《 博主灯谜(7) 》,给大家出了 25 条谜语,谜底都是科学网的博主姓名,引起科学网上好些灯谜爱好者的欢迎。其中第一条灯谜的答案无人猜出,梁进教授在今日中午公布了谜底。 这 ...
个人分类: 随口说说|4713 次阅读|11 个评论 热度 5
剥毛豆的诀窍
热度 1 冯大诚 2014-4-30 08:43
剥毛豆的诀窍(负日录8) 毛豆就是未成熟的大豆(黄豆),是江南一带最普通的蔬菜之一。过去北方农民不大吃毛豆,主要是不舍得,认为很好的大豆,未成熟就吃了太可惜。这是过去北方农村比较艰苦、节俭的缘故。江南的商品化程度高,古来(至少宋代开始)就是什么东西能够卖出钱,就有什么。所以江南的毛豆是最普 ...
个人分类: 科学与生活|7095 次阅读|2 个评论 热度 1
“老子天下第一”
热度 2 冯大诚 2014-4-23 08:21
“老子天下第一”——与趵突泉的对话(泉城导游5) 游客(简称客): (边看边自言自语)哦,趵突泉,天下第一泉。如今到处都是老子天下第一。 趵突泉(简称泉) :年轻人,不要什么都不信,这个问题,老子就是天下第一! 客:您是? 泉:我是趵突泉神。 客:哦,失敬!不过,您也口称老子,又说 ...
个人分类: 闲说山东|5418 次阅读|11 个评论 热度 2
读书岂为虚名误
热度 2 冯大诚 2014-4-16 07:57
读书岂为虚名误——丁宝祯与尚志书院(泉城导游4) 上次游览了李清照纪念堂。李清照纪念堂是 1959 年在原丁公祠的基地上建起来的。如果时间换到现在,这个纪念堂是不是能够建在那里就是给当局出的一个难题了,因为这涉及到另一个历史名人,丁公祠的祭祀对象——丁宝桢。 丁宝桢是贵州织金人,做官做到四川总督 ...
个人分类: 闲说山东|5742 次阅读|2 个评论 热度 2
访史上第一才女
热度 21 冯大诚 2014-4-8 08:33
访史上第一才女——泉城导游(3) 谁是史上第一才女?如果让老百姓投票,我看李清照女士大概可以当选。中国传统文艺作品之中,唐诗宋词当是最优秀的遗产,在读过书的中国人中间,不知道唐诗宋词的恐怕没有。读唐诗的没有人不知道李白与杜甫,读宋词的也都知道李清照,她被主盟清初诗坛的王士祯 ...
个人分类: 闲说山东|14873 次阅读|43 个评论 热度 21
被“孝”、“义”绑架了的丧葬——清明节随想二则
热度 1 冯大诚 2014-4-7 07:59
清明节的时候,扫墓的人多,关心殡葬、墓地等事情也就是自然的事情。随便抄了几篇文章的小标题或片段如下: 公益性公墓无处扩建 花葬、树葬、草坪葬,环保殡葬方式兴起 墓地开发走绿色生态路线 广州市殡葬管理处有关负责人说,目前广州市已经按照民政部要求,遵循“小型化、生态化、艺术化”三原则进 ...
个人分类: 时事评论|3459 次阅读|1 个评论 热度 1
在色香味之外
热度 1 冯大诚 2014-4-1 08:10
文学家说的话是不能当真的。自从出来一个“舌尖上的中国”,这舌尖就出了名,不说“舌尖上的某地”到处泛滥,就是那些舌尖上的浪费、舌尖上的安全、舌尖上的腐败等等短语,也到处可见,舌尖成了吃或食品的代词。有意思的是,不少人还写起了“舌尖上的科学”。这科学是最讲实事求是的。如果我们真的“实事求是”起来,这吃 ...
个人分类: 科学与生活|3522 次阅读|2 个评论 热度 1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00: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