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g195544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ag195544

博文

忽悠一下男生、女生

已有 3273 次阅读 2017-4-19 06:27 |个人分类:杂文|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方言, 使用, 推广, 普通话

忽悠一下男生、女生

岳爱国

记得上高中时,县里召开三干会(县级、公社级、村级干部会),因县招待所人手不够,便从我校高中生里调派若干同学到会帮忙(一是因为高中生比较成熟,办事能力强;二是因为正值寒假假期,到会帮忙并不影响学习)。我也是到会帮忙的高中生中的一员。

记得某日的上午要列队进入会场,于是,我就站在宿舍的前面大声喊集合,并明确要求,男生站在左边,女生站在右边。当我讲完这句话时,被我指挥的男女干部们全都乐了。只听有人大声讲到,你把我们当成小学生了,还男生女生的。我立马明白了,刚才是讲错话了。我这是在学校男生女生的说惯了嘴了,一下子没改过来,惹了一个笑话。

此事已经过去了40多年了,至今没有忘记。

以下要讨论的不是与我的记忆能力有关的话题,而是要讨论一下在广播节目中该如何应用地方方言的话题。

每天上下班开车行路,为了解路况,多是听北京103.9交通台《一路畅通》栏目的。103.9《一路畅通》栏目基本可以归到脱口秀的类别,一男一女两个主持人又要讨论一个特定的话题,又要汇报实时的路况,需要很好的反应能力、表达能力及配合能力。103.9《一路畅通》栏目的几个主持人都很胜任这份工作,以上所说到的三个能力都很强。

但不知道北京台对他们这样的主持人在如何运用方言方面有没有明确的规定:a根本不能用;b若确需调节一下气氛可适当用;c毕竟是脱口秀类的节目,因此可以随便用。我感觉他们采取的是b类,即:若确需调节一下气氛可适当用。何以证明?因为我有证据。

如今的主持人都是年轻人。年轻人当然愿意追赶时髦,于是,但凡提到男青年女青年时多是以男生女生来替代。将男青年女青年唤为男生女生始于中国台湾,而台湾是从何时开始有这种称呼方式不得而知。记得本世纪初我去台湾时,那里的人们已经是这么叫了。实际上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此表达就已经由台湾地区传入中国大陆了,只不过到了中国大陆之后并未迅速扩展开来,先是在东南沿海一带流传,直到近几年才一路缓慢北上,到今天,这一表达方法基本算是完成了占领中国大陆的任务了。由此看来,用男生女生来代表男青年女青年可以算是台湾的方言了。

有人也许会出来说话:只要绝大多数人认可并使用的词汇、表达方式或语言就可以脱离方言的范畴,归到普通话类别之中。若此言成立,那么“忽悠”一词是不是也可以从东北方言中解放出来,归到普通话类别之中呢?因为,凭借着本山大叔的竭力推销,“忽悠”一词早已冲出东北,走向全国了,且这一词汇也早就让人们忘记了它“晃动”的本意,而只知道它“鼓动、怂恿”的东北意了。甚至连某位国家领导人不是都在说“不忽悠”云云,可见其深入人心。推而论之,若“男生女生”、“忽悠”这一南一北的方言可用在广播语(脱口秀类)中,那么河南的“中”、四川的“幺妹儿”等等都应该用一用,免得厚此薄彼,搞得有些省份在京生活的人士生出意见来。实话实说,若真要比试一下国人对两个词汇的接受度的话,“忽悠”一词要高出“男生女生”好几个量级,因为,习惯用“男生女生”代表男青年女青年意的只是当下的时髦男女青年们,在国人中并不是很普遍。

但凡使用一个词汇用意要准确。对于男生女生新的表达用意就存在着这样的问题。男生女生传统的表达用意很单纯,也很明了,即:男学生、女学生(见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小词典》1982年版)。如果非要展开解释,就是还处于受教育阶段的男性学生、女性学生一看就懂,不会产生歧义。

而若将男生女生按照台湾地区的用意解释,就变成了所有年轻的男性女性。对于这样的混合用法,若在平时人们的随意表达中或在特定的人群中(如新潮男女青年们)不会产生多大的歧义与麻烦,但却会给专门从事语言文字工作的从业者带来一定麻烦。因为不管是在书面的还是口头的表达过程中,一旦用到男生女生,是不是都要加上注解:中国大陆用法、中国台湾用法。不如此,也许就会给阅读者或听众带来一定的歧义。

例如,“六一”儿童节这一天,那么多戴着红领巾的男生女生(中国大陆用法)分列开来,手拉手跳起了欢快的舞蹈。

这个例句若不考虑台湾语义因素,是很明了的。男生女生指的是学生,而戴着红领巾的学生则是指未成年的小学生。但要再加上台湾语义因素在内,又不加括弧解释,就会给某些读者带来歧义,为何青年人了还要戴上红领巾去公园参加“六一”儿童节呢?难道是因为他们怀旧?

有些年轻人可能认为笔者过于矫情,就为一个词汇的用法何必要写一篇文章来加以讨论呢。笔者认为,很有必要。

中国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无可厚非,特别是两岸的文化交流更是势在必行,只要是双方大众认同的都要逐步加以统一,毕竟我们是同种、同文的同胞兄弟。在文字表达方面也是如此,近些年来,经过两岸的不断交流,有很多词汇得到了两岸民众的认可,并应用在了自己的文字中,如愿景、厘清、福祉(这几个词汇,本是中华文明的古之菁华,但在1949年之后都放弃使用了,后来看到台湾用得挺好,又重新启用了)、杯葛等来自台湾的词汇,已经被大陆一方用得炉火纯青;秒杀、高富帅、雷人等大陆用语也被台湾人,特别是台湾青年人所接受,使用率颇高。有些词汇则被有限接受,如捷运一词,在台湾是地铁、快轨的意思,而到了大陆则被首都机场所采用,在候机楼内的一段快轨被称之为捷运。而有些词汇,由于两岸政治、经济及人文因素等原因,双方则无法达成使用上的一致,如台湾所说的“乡民”是大陆所称的“网民”,台湾所说的“部落格”是大陆所称的“博客”台湾所说的“检讨”是大陆所称的“总结”。但不管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本是一家人的两岸民众是不会说两家话的。于是就需要逐步规范,将容易产生歧义的、让人们使用起来不方便的语言、词汇等或摒弃、或弱化,逐渐形成一致,但这需要耐心与时间,毕竟两岸还未统一。

仍然回到广播用语(脱口秀类)是否使用方言的话题上来,我坚持认为,这类节目为了活跃气氛,有所指向的适当使用方言是可以的。所谓“有所指向”就是要明确告知或暗示听众,我刚才所讲的,或接下来所讲的是用某某地方言表达的。毕竟,我们国家一直在大力倡导讲普通话,如若连国家的正式视频、广播媒体的主持人都不在乎这个问题,那谁还在乎这个问题呢?!

                           写于2017年4月19日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294970-1049746.html

上一篇:城市建设切莫失“魂”
下一篇:明天
收藏 IP: 123.113.39.*| 热度|

3 武夷山 郭向云 朱晓刚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19 23: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