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算故我在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etanb

博文

大学院生の可視化し育成 (2016)

已有 2839 次阅读 2016-1-12 23:54 |个人分类:[Graduate Gate]|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按:以下是发往群邮件的内容。]

诸位老师,年末好。
       借着上次邮件的东风,试开此群邮件。本人有言无忌,邮件内容均为即兴所写,通常会在放到博客上的时候略作修订。初次收信时可能会感到突然,幸勿见怪。本人出生地西宁市,是陕西师范大学93级保送校友(本科),西安电子科技大学01级校友(研究生),读研期间亦在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学习三年半,现任太原科技大学数学系教师。
       以前曾即兴地想到“硕士生可视化培养模式”,并进行了尝试。这里是当时在校园中展示的海报,以及照片,用直观的方式体现我们的做法。想法很简单,让“指导看得见”。我知道不少导师会逐字逐句地修改研究生的大小论文;而在无纸化办公时代,直接在电子文档上修改也是很平常的事情。这样,就很容易留下批阅和修改的痕迹。事后可将批阅版和最终版一起存档,放到图书馆供师生参阅,也可以制作成海报进行展示。当然,此事宜于自愿自发地去做,不必有统一的模式;也不去“官方化”,以个体行为落实,可避免不必要的手续。我们的体会是,“可视化”也不是看上去那么费事。
       按照自己的亲身体会,研究生在执行课题的过程中,通常会遇到不少困难。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走在陌生的街道上,会感到它很漫长。原因是不知道该街道的长度和“形状”,也不知道此时此刻在什么位置。当然,通过摸索、试错走出来,对于人的历练是很明显的,但也往往会造成不必要的“磨损”。走在陌生的路上,会忍不住去问路,可以减少很多弯路。但对于新手而言,做研究又不像走生路那么简单。举个例子。我知道的一位主编,东京大学的教授,他读的是硕博连读,读了六个年头(1973~1978)。这里是他的文章列表,那么他的第一篇文章是1975年发出来的,也就是读研的第三个年头,而且是导师作为第一作者。第二篇文章是他独立发表的,1976年,也就是读研的第四个年头。这两篇文章发表在同一期刊的两卷上。显然,第一篇文章,导师带着他做,从开始到投稿,他就知道了做研究的全部过程,以及文章的标准大致是什么样子,投稿是怎么回事,等等。这样,到了第四个年头,他能独立地发表一篇文章。举这个例子是想说,导师带着走一趟可以给学生传递很多具体的信息(比如往哪里投稿),也包括很多潜移默化的东西,比如导师的学术气质、态度等,似乎可以最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N=1的问题”。
       当然,相信很多老师已经做到更好,而如何带研究生也确实是导师们的自由。此次邮件旨在启动今年的“硕士生可视化培养模式”,部分内容的“轮廓”或放到邮件及博客上。通过“面对大家说事”的方式,sharing 本人的一些“蛙见”,使得所带研究生能更好的理解做研究这回事,亦或增加安全感和透明度。从上次邮件之后的情况看,亦增加了本人的信心。
       最后,此次邮件列表中又增加了一些收信人,有学术会议等场合认识的老师,也有没见过面的客人,有本系老师,也有研究生;外单位的数学老师在邮件列表的前部。希望通过这个群邮件与所涉及领域的老师、朋友们有所接触。据说孔子四十岁以后就坐不住了,四处游学。网络时代以此等方式“游思”,不亦乐乎?实际上,迄今已在“太阳片”有三年多的实践经验,虽常有肆无忌惮之言,亦为所容。今起,或多加数学方面的收信人,或提高自身纪律。希望此举能够起到保护和激励研究生的作用,间或传播一些有益的信息。邮件列表或保持一定的动态性,或可避免收信人之审美疲劳,而邮件内容也会放到博客相应栏目之下。

毅伟   顿首

PS: 本人标签 “太原大胡子” 。以下空白用于“推走”广告链接 。^_^。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15774-950008.html

上一篇:理想
下一篇:大学院生の可視化し育成 (2016b)
收藏 IP: 110.178.31.*| 热度|

4 刘淼 杨国力 徐耀 taisfy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19: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