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算故我在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etanb

博文

研究生可视化培养模式2016

已有 2660 次阅读 2015-12-28 20:38 |个人分类:[Graduate Gate]|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相关链接:我如何指导研究生硕士生可视化培养模式探讨

[按:以下是发往群邮件的内容,略有修订。]

诸位老师,年末好。

又到了研究生冲刺毕业的季节。以前向其它群里发过这方面的邮件,
一则是刺激一下所带的研究生,二则也可作为某种“交流”,虽然常常是
单向的;三则,可将我自己“绑架”起来此次转发的是这两天与所带
研究生的往来邮件。此次邮件列表中包含本系老师和其它单位老师,
了几位客人。望勿见怪,并肯请多多指教。

本人习惯于通过邮件和QQ指导研究生,形成文字有利于备忘,也可以
留下记录供以后自己参考或与同仁们分享。迄今带过三位研究生,两位
已经毕业,一位在读有望毕业。与所带过的研究生的往来邮件数量如下:
bliping                1445封 (生源:山东;2012已毕业,电信部门)
xiaofeimajy2009: 540 封 (生源:陕西;2013已毕业,IT行业)
112919xxxx:        620 封 (生源:山西;在读,计划2016毕业)

本人读研的道路不算平坦*,因此博士毕业后相当一部分重心放在研究生
培养上面。认为,“二本”院校的研究生,只要师生共同努力,还是有希的。
假如入学前准备不足,又不能加倍努力,吾不知其所终也。

据知,欧洲的研究生培养大多仍然采用“手把手教”的方式,本人深以为好。
听说美国在这方面有很大的退步,一些实验室采取类似公司的运作方式,
这似乎不合逻辑:如果老早以前,他们自己是老师收把手教出来的,现在
他们有何理由不那样做呢?又,经常强调研究生独立完成研究,而教授
研究员有经验、有工资、有固定位子,却常常不能或不愿独立完成作业。。。

话虽如此,如果师生双方只有一头热,事恐难矣。


毅伟 顿首

To 秦剑同学:
英文的文章读不了?一个单词一个单词地去查辞典,完全读懂第一句,就
解决了N=1的问题。再照样去读第二句。有何难哉?

雁过留声,人过留名。今天系里的几位导师也在,如果你达不到要求绝不能
毕业;你可以一直做下去,直到达到要求。若真延期,生活费我可以出,但
标准不会降低。(若年前完不成目前的课题,我也得休息了。)



-------- 转发邮件信息 --------
发件人:"幸福的猪" <112919xxxx@qq.com>
发送日期:2015-12-28 11:37:07
收件人:"Yiwei LI" <yxxxx7@163.com>
主题:回复:Geoxxxxxxxx
嗯,知道了。看了你写的文章,我觉得自己没啥好写的了,和你写的对比一下,我写的那个感觉根本就没法用,根本没有章法,最主要的是你给我发的英文的文章,我看不进去,看一会就看不下去了。我会努力的。
------------------ 原始邮件 ------------------
发件人: "Yiwei LI";<yxxxx7@163.com>;
发送时间: 2015年12月28日(星期一) 中午11:31
收件人: "幸福的猪"<112919xxxx@qq.com>;
主题: Re:回复:Geoxxxxxxxx
你似乎不怎么积极。从九月份我停下手中的重要工作,帮助你完成课题。如果不能按要求拿出之前让你写的稿子的修改稿,或者其它方面达不到要求,你都可能会面临延期。

在 2015-12-28 11:13:05,"幸福的猪" <112919xxxx@qq.com> 写道:
收到
------------------ 原始邮件 ------------------
发件人: "Yiwei LI";<yxxxx7@163.com>;
发送时间: 2015年12月27日(星期天) 上午8:16
收件人: "幸福的猪"<112919xxxx@qq.com>;
主题: Geoxxxxxxxx
附件是文章目前的状态,引言的末尾有所增订;第二部分的第一小节基本完成。
顺带跟你讲一讲写文章的法则。文章讲究“中心思想”、“起承转合”,“抓两头”
等等。写文章是技术活儿,也是一门手艺。科技文章,特别是论文,有一定
的范式。学习写文章最好的办法就是选几篇好文章,然后进行篇章分析。 阅
是第一步。

学生时代专心学习各门功课和技能,久而久之功力自然见长,将来工作时
也能得心应手。如不能正确对待,学习就成了负担,日后工作也缺乏能力
上的储备,与没有专门学习过的人相比优势不大,反而多费了时日。假如
做学生时,兼职干别的,势必影响学习的专注程度,甚至作为逃避;将来
工作了,知识上捉襟见肘,又要去补课当兼职学生,这就又耽误了工作。

言归正传。
目前写作的文章,格式你已经看到了。摘要部分就三句话。第一句话概括
我们要做的事情(本文的目标或目的),就是提出衡量xxxxxxxxx结构的一
种新的指标,它采用xxxx和xxxx。你要注意,摘要中的每句话要有粗有细。
“粗”是为了概括,而“细”是为了具体。有粗无细,落入空洞;有细无粗,缺
乏主旨第二句话讲的是具体如何去做(本文的方法和内容),就是借助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发展并测试计算xxxx和xxxx的算法,并通过全面
的xxxxxxxx获得更好的性能。前半句是“粗”,后半句是“细”。第三句话,在
这里已经是最后一句,就该讲结果、结论等。这里只写在更一般的xxxx模
型上给出了xxxxxxxx的示意应用。这个写法现在只有粗,细的部分待补。
总体上看,第二句是重心,粗的部分实际上也是比较具体的,而细的部分
意在加重或突出技术的份量。

引言部分。现在共写了五段。前三段是讲xxxxxx方面的事情。第一段最粗,
这是讲大致的情况;但粗中有细,最后一句话讲了xxxxxx研究方面最显著
的结果: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法则。假如你不看文献,就
没办法知道该写什么。看文献,一则是获取相关信息,二则是看别人如何
写法,三则是要想着你该如何去写。别人已经那么写了,你就得写出变化
第一段有两串文献,第一串大多数综合性的文献,对应于所在句子的粗写;
第二串文献,列举了xxxx法则的有关文献。两串文献从时间上看,都有旧
有新。如果你不看新文献,你就无法知道最新的进展;如果你不看旧文献,
你就无法知道最初是怎么回事。这叫“抓两头”。提示:文献不能乱引用。
第一段总共五句话,由粗到细,层层递进。这里面就有起承转合。第一句
就是“起”,就讲xxxxxxxx的特色是到处都有xxxxxx。第二句就来个“”,这个
xxxx呢,常常呈现为xxxx结构。第三句“转”,就说在定量研究中,人们已经
引入了一种称作xxxxxx的指标,用于衡量xxxx结构的复杂度。第四句“合”,
有关太阳活动的广泛研究都围绕该度量展开,辅以文献引证。总体上,前
都比较粗,显得空洞,于是增加了第五句,列举xxxxxx研究方面最显著
的一个特色结果,并辅以文献引证。提示:前三句讲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也
是共识,象这种情况就不必引用文献了。

以上是第二段,讲点xxxxxx理论方面的内容。怎么写呢,跟据个人阅读的
情况,抓住两、三个大的方面即可。当然,首先你得找到合适的文献,这
就要在阅读中去判断了。最好的办法,是从最新的一篇文章开始读,那里
面就会提到很多以前的文献,包括最经典的文献。读的多了,就会有感觉。
这一段写的比较简单,只有起承合,三句话都比较粗;相对而言,第三句
属于“细”,提到了xxxxxxxx。这三句都辅以了文献,因为讲的是比较专门
的事情。总体上,第二段是“承”第一段。但这一段比较空洞,如果版面不
够了,可以考虑删除该段,有关文献可能留几篇,放到第一段合适的地方。
删除第二段,从上下文也看不出来,这就是文章的篇幅有弹性的表现。
提示:本文打算按xxxx发表,篇幅限于x页。

第三段“转”,提到了“xxxxxxxxxx”,涉及到计算。该段不可或缺,因为本文
也是搞计算,就得提一提计算方面的事情。当然,这里是围绕xxxxxx讲计算
而不是天马行空、不着边际地谈计算。该段内部的起承转合,留给你去分析。

第四段继续“转”,转到我们要做的事情。第一句话,大体上复述了摘要的
第一句话,用这种办法“起”,也是对摘要的一种照应。第二句话“承”,讲
得比第一句话更具体一些,引入了“xxxxxxxx”这个名词,xxxx这个符号,
但讲的还是idea,比较笼统。这样做是出于“安全”的考虑。很多时候idea
是好的,但具体做的时候可能做不好。因此,要把idea先拿出来讲一下。
就像画油画,粗是粗了些,但老远就能看出大意,有利于抓住观众的眼球。
以粗线条表述出idea,也有利于扩大读者的范围。甚至,有利于审稿人
帮助你。第三句“转”,就是给出“xxxxxxxxxxxx”的一种定义。由于是定义
新的xxxxxx,我们强调这是初次“尝试”。提示:一般而言,学术界对新的
东西比较宽容,是为了鼓励创新。但我们写的时候,要体现出谦虚和谨慎
的态度。这一句就是用公式的方式给出定义,并说明公式中的各个符号。
后面两句话分别是对这个定义的细化和扩展,作为“合”。特别是公式(3),
用积分给出xxxxxxxx的定义,就像用积分给出xxxxxx的定义一样。

一般而言,在引言部分不会写到定义这一步,但本文涉及的定义比较简单,
篇幅也受到限制,所以索性就在引言部分给出定义。这种做法偶尔也有。

引言的第五段“合”,以说明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做为结束。

以上,以引言部分为例,讲了文章的法则:“起承转合”,你可以看到,文章
就是在不断的“起承转合”中向前发展,各部分之间、各段之间、段内各句之
间,都存在起承转合”。这就是文章的法则。

PS: 附件中2.1 的写法留给你去分析。分析什么?就分析“起承转合”。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15774-946496.html

上一篇:一张PPT
下一篇:大学同学来信[97/10/30]
收藏 IP: 110.178.47.*| 热度|

2 张忆文 武夷山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00: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