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置顶 · 火灾预防是个伪命题
热度 1 2022-7-22 21:59
很多时候,火灾预防的作用都会被夸大,并由此给人一种错觉,然而从实际来看:所谓的火灾预防最多是理论上可行,现实中并不可行。 如果部分火灾是因为预防产生了效果而避免其发生,那么请问: 1.预防包括哪些具体的手段 和 措施 ?如果火灾原本就不会发生,预防的意义何在? 2.就某一单位、行业或城市 ...
1994 次阅读|4 个评论 热度 1
不敢“睡”的自动灭火系统靠不住
代恒伟 2018-6-23 15:58
人无时无刻不需要呼吸,火灾亦如此,于是,所有全淹没式自动灭火系统都将面临一个两难问题:在抑制火灾“呼吸”的同时,还得确保火场中的人能够自由“呼吸”。 气体型灭火剂通常采用密闭空间内全淹没的方式使火灾缺氧“窒息”,尽管也设置了延迟30s启动,然而实际操作中,这点儿时间可能无法绝 ...
2307 次阅读|没有评论
都是你的错,谁让你点火
代恒伟 2018-6-9 16:39
杭州纵火案,法官到底是怎么说的? 来自公众号 靠山屯闲话 微信号 ifire-hy 话外音2 1.1 类似“尽职尽责”这样的表述和评价本身就很含糊,边界可以划得无限大,就算想逾越这样的边界,貌似都很难。 1.2 火场救援规程至多只是一些流程步骤乃至安全注意事项,实际当中不可能规 ...
2275 次阅读|没有评论
火灾风险平衡论2
代恒伟 2018-4-6 15:16
世上做任何事都存在风险,用火用电同样如此,为了有效规避潜在的火灾风险或切实降低事故损失,有必要提前采取与火灾风险程度相对应的管理措施及技术手段来加以平衡。 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火灾风险,从管理技术措施所发挥出的实际效果来看,又可分为两种类型:欠平衡与过平衡。 1、欠平衡:现场 ...
2384 次阅读|没有评论
关于对灭火认识的几点误区
代恒伟 2018-3-24 15:56
人们在与火患长期较量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关于火灾的种种认识,而在实际灭火操作中,人们又必须依赖于各种灭火技术,正所谓:实践出真知,因此有理由认为:现有灭火技术水准的高下,会无形中影响到人们对火灾的认识、理解及判断,并逐渐固化。 1.水或灭火器可以应对不同时段的初期火灾 准确 ...
3113 次阅读|没有评论
火灾管控不宜“舍近求远”
热度 1 代恒伟 2018-3-6 21:27
说到防火问题,更多人赞成的是“预防”,殊不知,这样的目标虽然听起来鼓舞人心,然而多少有些好高骛远,倒不如立足眼前,来点更实际的东西。 一年到头没出现意外火情,当然求之不得;可是万一起了火,只要不扩大,这样的结局也不错;实在是扩大了,只要人人都能跑得掉,实际还是可以接 ...
2376 次阅读|1 个评论 热度 1
如何增大机舱的消防安全系数?
代恒伟 2018-2-25 22:23
又是一次涉险过关! 南航一航班登机过程中行李架着火 假如此次起火发生在万米高空;假如发现火情时间略有延迟;假如点火源不只是区区一块充电宝;假如点火源附近恰巧有更多的易燃物;假如乘客惊慌失措,在狭小空间内阻挡了有限数量灭火剂的传递和投送;假如飞机遇上气流,耽误灭火时机;假如有一两具灭火器碰巧失 ...
2583 次阅读|2 个评论
火灾发生之后......
热度 1 代恒伟 2018-2-11 23:02
火情就是命令,从意外起火伊始到扩大成灾,一般仅需耗时几分钟,随之的一幕一幕便开始在时间轴上同时上演…… 1、起火到成灾,视燃烧物的不同,平均仅需8分钟。 2 、 由起火开始计时,消防队赶到现场并能实施灭火,所耗费时间并不确定。 3 、 火灾破坏力与现场控制力 ...
2810 次阅读|1 个评论 热度 1
人类对火灾的控制能力到底有几分?
代恒伟 2018-1-31 16:14
火灾事故有大小之分,但凡出现一两起严重的火灾事故,不能说整个防火体系对火灾的控制能力就一定低下;反过来,平常若能扑灭一些初期火灾,也不代表面对火灾,人们已经具备相当的控制能力。(本文仅针对建筑火灾) 1. 第一道防线:防火 防止初始火情出现是上策,为了从源头上杜绝火灾发生,往往 ...
3022 次阅读|没有评论
灭火剂限制了消防科技发展
代恒伟 2018-1-1 15:02
消防体系的运转只围绕着一个核心:灭火剂,而灭火剂自身的物理形态决定了它在输送环节中的速度。选用特定形态的灭火剂,或许从一开始就决定了它的应用水平极限,甚至可以理解为:常见的传统型灭火剂让消防科技的发展“画地为牢”,从此驻足不前。 灭火永远无法回避的当属一个字:快,如果做不到这一 ...
3924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23 20: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