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津的博客 (Meng Jin's blog)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nsblog

博文

怀念岛主,平凡而与众不同 精选

已有 10927 次阅读 2015-1-11 11:00 |个人分类:有感而发|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李小文

     我不认识李小文博主,我们只是在科学网上神交。和别人不同,我给他早期的留言,或者回留言时,很多时候我都用“岛主”称呼之。原因是他自称或被别人称为“黄老邪”。小说中天下五绝之一为东邪黄药师,是桃花岛岛主。敢把这顶帽子戴在自己头上的人,没有点绝世功夫肯定是不行的。这是我称他“岛主”的原因之一。

     我这样称呼他,绝不只是因为一个名字。我到科学网来开博客时,李博主用lix的网名在这里施展他的弹指功夫。我们最早的切磋,是2007年10月26号,那天我刚把我为什么开博客?的博文放上,lix就留言。我的博文中有一句:“这个世界已经是一个大同的世界。”讲网络对我们的影响。当时lix就留言:个世界已大同?恭喜学有成,但个世界离大同还远着呢。”我赶紧回话,解释我的意思。可惜现在他的留言已经没有了,但恰好我的回话还在:“同意你的看法。这个世界离一个大同的世界还远。我想说知识获取的渠道今天和过去有天壤之别。我也不修改上面的说法了,留个补丁在这里更能显示博客互动的优点。”这一段故事,我在科博五十有感有记录,在科学网博客四周年—曾经的人和对话中也有涉及。所以我可以用引号把岛主的原话录下。同时也感叹:“不用,我是很知道桃花主黄老邪的;当然也就明白科学网上是藏卧虎之地。”

     紧接着,在2007年10月26号,我写了同行评议。那篇博文后面有游客留言,提出了些不同看法。Lix又留了言,大概的意思是不应该质疑孟津博主是否有资格提出看法。后来那位留言者留言道歉,让我把有关留言删掉,但我觉得大家是善意讨论,就把所有留言都留下了。但就像我在最近的博文中提到:科学网早期的博文中,留言都丢掉了,或者丢掉了很多。我刚才提到的这些内容,全部都没有了。我认为有些留言比博文本身更有价值,丢了挺可惜。所以觉得这是科学网办网过程中,一件最为让人遗憾的事情。

     李博主的博文风格,就不用我介绍了。但我觉得一个基本点,就是他以一种平等心态来和网友交流。对于顶着一顶被神话了的“院士”帽子的人,在这个网上发言,其实是有点难度的,话说重了说轻了,你都有可能不是。他能以普通人的心情在这里说话和对话,不容易。可以感到他说话的谨慎和小心,同时也很照顾别人的感觉,尽管该刺的时候,他的刺绝对尖锐。如果我们要念他一点好,就多推崇在这个网上的平等对话。无论老幼、出身,作为网友,大家能平等相待和相处。这应该是常态,但做起来却不是那么容易,这大概是李博主起到表率的一个地方。李博主也是个可以开玩笑话、有幽默感的人。2009年元月27号,有感于春运,我写挤火车故事两则结果他兴致大发,写了答孟津大侠,在里面讲了个当年的段子,偶的个神呐,桃花岛岛主果然是见过世面的人。

     当然,我们严肃的问题切磋得多一点,比如说他在2013年8月17号的博文为什么我们主张加上“光圈” 一文中,提到了地球上“光圈”这个概念,和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等并列。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概念。对于一个做学问的人,提出这样一个学术概念,最好的回应,不是去恭维,而是去挑这个概念的毛病,这样会对他们深入考虑问题有真正的帮助。于是我就留了言,说了点我的想法。但这个留言现在在他的博客下同样丢失了。好在李博主在第二天的博文答孟津老师中,留下了当时的对话。从学术上看,我比岛主小一辈,但他称我老师,我知道他的邪乎,就不跟他认真了。一块在网上玩了几年,我知道在开玩笑时,他能开玩笑,说正经事时,他是很正经的。

     最严肃的一件事,也是我跟岛主真的有点“神交”的时候,是在汶川地震那一段时间。那时他的一篇遥感道歉,可以感到一个遥感学者的心声。那篇文章出来时,可能是受到了其它媒体的注意,点击率不停在涨,我至今仍然记得。很简单的一段东西,说出了很多问题,让我见到他的专业注意力和一个知识分子的担当。那个时候,我也写了些东西,也鼓动在海外的地学界人士来科学网做点科普。李博主当时心里一定是很纠结的,从他的几段博文中都可以看出。他在我写的书包博文下,留下了他的言论,也是很愤怒的声音。后来我们有了一些通信联络,原因是我们都关心一件事:汶川震后重建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尤其是人为方面的。李博主准备给“上面”写信,把他的稿子寄给我看,我给他提了些意见。我的记忆中,我们当时是通过电邮交流的,但我死活就找不到当时我们的电邮记录了。否则,从他当时写的一些东西,可以看出他对汶川震后的一些思考。

   人早晚都是要离开这个世界的,但李博主突然就走了,走得过于突然,带走了一些象征性的东西。对他的离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解读。一个多年的博友,一个学者,我真的希望能看到他心里更深处的东西。他活着的时候,尽管不多说话,但我可以感到他的存在,有一种“气场”。现在他走了,我可以感到这里又空了一块。

     我过去建议过:“非常希望科学网能在某个角落,建立一个专栏,简单地用“曾经的博友”命名,或者干脆就是“科网神社”,把所有过世博友们的文字都放在里面,让我们能够常常去怀念他们,以提醒我们习惯了向前看的大脑,不要忘记曾经的博友。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碑会越来越高。无论我们在他们活着的时候有多少不同观点,说起话来互相恨得咬牙切齿,但在这里也是朋友一场,活着的人最好不要忘了过去的人。敞开心胸,偶尔回去看看他们的文字,留个脚印,是一种祭奠。总之,不要忘却。”当我们在缅怀李博主的时候,不要忘记他为人的一个初衷:他一直都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在这个网上出没,神龙见首不见尾。

     博友一场,此为记。



深切缅怀李小文院士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699-858381.html

上一篇:流浪版《侠客行》
下一篇:李小文对汶川重建的建议书
收藏 IP: 74.105.213.*| 热度|

110 刘洋 武夷山 禹荣明 蔣勁松 周明 李轻舟 戎可 王春艳 刘立 魏东平 陈楷翰 唐自华 赵美娣 蔡小宁 卫军英 余昕 王德华 李志俊 陈湘明 贾伟 梁进 庄世宇 陆俊茜 徐晓 王峻晔 吕洪波 罗德海 牛丕业 柳艺博 董焱章 胡努春 赵序茅 麻庭光 田云川 李贤伟 柏舟 肖海 喻海良 杨正瓴 袁贤讯 魏小飞 王善勇 程娟 林中鹿 聂广 王海辉 杨月琴 黄登红 薛宇 周可真 杨建军 彭渤 吉宗祥 李庆祥 丁邦平 李伟钢 吕喆 曹小晶 钟炳 李天成 马磊 戴德昌 陈国文 王芳 吕秀齐 张雪峰 韩枫 王启云 黄鸿新 廖晓琳 王锟 王桂颖 虞左俊 王号 杨芳 马英 高建国 蒋永华 黄彬彬 张耀斌 徐峰 杨玲 罗帆 曾荣昌 任胜利 赵凤光 朱志敏 刘向军 蔡庆华 李土荣 刘苏峡 何宏 魏亚鹏 张海权 fumingxu xqhuang anran123 zzjtcm longshan2014 qzw christine gistian bridgeneer chenhuansheng biofans FORECO 好象 small03 笑熬浆糊 crossi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8: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