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尖日月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jry8044 物理学歪人 电气接地学雷人 qq:9792255

博文

被自己的“动车追尾事故探讨专家”惊出一身冷汗 精选

已有 10828 次阅读 2011-7-27 09:02 |个人分类:科普集锦|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新京报, 温州动车, 避雷针, 追尾事故, 动车追尾

  昨天作为嘉宾受邀参与了科学网举办的“解析温州动车追尾事故”活动,今早起来打开电脑浏览新闻时惊出一身冷汗。很多昨天手忙脚乱地回复各个提问的内容一字不变地出现在新京报、搜狐、网易等各大网站上。要知道,我回复提问所花费时间几乎比我写任何博文都仓促。早知会被如此广为流传,昨天活动完毕后,就赶紧将内容重新整理好提交新京报了。

  幸好,平常有深思熟虑的习惯,没出什么大漏子。

  科学网的影响力还是不容小觑的,只要发挥专业优势,广泛参与到重要的国计民生问题的讨论中去,何愁不壮大。今天隆重表扬一下科学网,强烈支持科学网再接再厉,更上一层楼。

拷贝一部分网站的报道,引以为戒。

一、搜狐引用新京报的报道:

    详细参见:http://news.sohu.com/20110727/n314628835.shtml

    新京报报道参见:http://epaper.bjnews.com.cn/html/2011-07/27/content_258094.htm?div=-1

  防雷接地技术可能没有过关

  网友:此次追尾事故与雷击有什么关系?动车当初设计时是否考虑到雷击因素?如何解决?

  丛远新:避雷针又叫“接闪器”,其作用不是避雷,而是引雷。它是将受保护物体附近的雷电截获,通过可靠的接地网迅速引入大地。如果接地网不合格,截获的雷电则无法快速消解,就会蹿入避雷针附近的电气设备等设施,反过来制造雷灾事故,增加雷灾风险。

  另外,避雷针防护范围有限,而且还会增加防护范围临界点的雷击概率。所以,民用建筑等一般只采取避雷带甚至避雷网防护。铁路沿线也应采取避雷带,采用昂贵的避雷针密度不够,不但不能防护好,反而增加雷患,极不可取。

  防雷问题在动车设计时应考虑过,车仍被雷击了,证明具体没有落实好,防雷接地措施也不到位。

  网友:我国动车的雷电防护主要是防护哪一部分?有没有专门针对接触网的雷电防护设备?什么雷电对动车的危害性这么大?

  丛远新:有包括针对接触网的全方位防护。光雷电不足以造成如此大的危害,雷电防护不当,再加上其他人为综合因素,才导致了如此大的危害。

  网友:雷击击毁动车通信系统,这个说法你认同吗?

  丛远新:不认同。第一,雷击可以通过有效的防雷接地措施防范;第二,正常情况下,雷击只能导致局部通信失常,不足以摧毁整个系统。

  网友:先是说气候原因,后面说有人为原因,难道不可能是因为有些技术根本就没过关吗?为什么相关专家在事故前都拍胸脯打包票呢?

  丛远新:至少,防雷接地技术没过关,相应设施投入不足。

  网友:能否讲讲铁路防雷采用哪些技术?你对高铁、动车的高架路桥防雷有何建议?

  丛远新:关键得在接地上加大投入,从而有效将截获的雷电能量泄走,否则,避雷器只会增加动车的雷灾。

  其实,动车因雷击产生故障,之前多有发生,甚至还发生过与此次类似的信号故障。就在事故发生第二天,距事故点5公里处,又有一辆从厦门开往杭州的D3212次动车遭雷击停车。所以,动车脱轨一带,铁路系统的防雷接地措施投入恐怕太低了。

  网友:请分析一下中国的雷电和国外的有何不同?

  丛远新:没什么不同。只是,国外更加重视防雷接地,国内可能更少重视。国际电工委员会中国专家关象石曾表示,动车引雷的程度和一般的建筑、树木几乎没有区别,被雷击中的概率差不多。只是防护不当,危害更大。因此,我认为,动车在防雷接地等安全方面须加大投入。

二、网易的报道

  详细参见:http://news.163.com/11/0727/02/79UFV3FA00014AED.html

有网友提问,动车的雷电防护是怎么做的?

  雷电防护专业人士丛远新介绍说,避雷针的作用不是避开雷电,而是吸引雷电,将受保护物体附近的雷电截获,通过可靠的接地网迅速引入大地。如果接地网不合格,截获的雷电则无法快速消解,就会窜入避雷针附近的电气设备等设施,反过来制造雷灾事故。所以,安装避雷针后仍被雷击实属正常。

  丛远新指出,避雷针防护范围有限,还会增加其防护范围临界点的雷击概率。所以,铁路沿线应采取避雷带,如果采用昂贵的避雷针,但密度不够,不但不能防护好,反而可能增加雷患,是极不可取的。丛远新认为,“防雷接地显然高铁的一大‘软肋。

  事故是天灾还是人祸?

  雷电防护不当+人为因素

  丛远新认同网友提出的管理者“侥幸心理太重”,“防雷接地就是如此,因为投入不足或者不够重视等缘故,已经导致多起故障了,只是这一次特别严重”。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授、气象学家丁裕国感叹,“我们的防雷装置是完全可以做到不被雷击的,看看日本新干线的技术就知道了!”

  对于“雷击让动车通信系统失灵”的说法,丛远新并不认同,他认为,仅雷电还不足以造成如此大的影响,雷电防护不当再加上其他人为综合因素才导致了如此大的灾难。他提出两点理由,一是雷击可以通过有效的防雷接地措施防范好,二是在正常情况下,雷击只能导致局部通信失常,不足以摧毁整个系统。

  罗世辉认为,中国高铁从起步到现在有二十年了,但发展最快的是这几年。过去的二十年,人们对车非常重视,但软件、运输、作业管理等方面可能市场化过快,有些跟不上。“我认为软肋可能不在硬件。”

  最后顺便提一下:有认为雷击破坏了D3115次动车的信号释放系统,导致铁路无法检测有车停在路轨,后面的D301次动车迎头追尾。但我认为,最常见的且破坏最大的直击雷、感应雷是不大可能击中动车信号释放系统的,因为信号系统上方有接触网,相对于信号释放系统,接触网就是最好的接闪器,可以率先捕获通往信号系统的雷电,事实上,之前的动车雷击事故多是由接触网引起的。不过,球形雷等其他雷电却可能侵入火车信号系统,造成局部小范围破坏。

   另外,让我始料未及的是,我与科学网首席顾问歪着身子搭着肩的合照的搞笑截图竟然被挖出来作为专家形象出现在各个网站上我太佩服新京报记者惊人的挖掘效率了。

   马上又得背着行囊四处辗转啦,各位朋友的留言将无法及时回复,请见谅。



关注“温州动车追尾事故”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24673-468879.html

上一篇:隆重八卦一下美国首席终身教授的过人之处(图文并茂)
下一篇:将赴凤凰卫视《一虎一席谈》参与录制“中国高铁该不该放慢”节目
收藏 IP: 111.192.211.*| 热度|

50 丁甜 徐耀 许培扬 刘庆丰 赵明 刘洋 邹斌 罗汉江 刘艳红 戴小华 吉宗祥 刘光银 汪梦雅 邱嘉文 陈国文 王芳 柏舟 张天翼 金小伟 吕秀齐 梁进 张玉秀 武夷山 曾新林 肖振亚 孟雅婧 柳东阳 吕乃基 黄锦芳 饶海 孔晓飞 余世锋 郭桅 侯成亚 吕喆 刘钢 王修慧 刘建彬 杨月琴 李宇斌 赵宇 杨正瓴 孙庆丰 Imperfectionist lindajia jlx1969 goudan1 WC101 jihua3a xqhua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5: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