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海洋的远航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ying 系统科学与数学水手札记

博文

反思9——我们就雇不来赛先生?

已有 8377 次阅读 2014-8-22 06:49 |个人分类:反思|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中医, 科学, 传统文化, 西化

近百年前五四那天,一群爱国愤青激愤于国土沦丧政府无能,上街喊出“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诉求,为了民族自强,力请“赛先生”和“德先生”。民众流血奋斗到了今天,租界收回了,权臣不再媚外了,国学绝迹于课堂,传统看成封建迷信,学校除中文外已全是西学,两位先生还没到位。

如今已是满腹西学的知识分子耻于祖宗不给力,社会不文明,人民没信仰,科研难获奖,羞与为伍,认定必须清除传统文化的根基,从思想上彻底西化,才能跟上世界的潮流。昔日的主权和民族之战换成了文化传统之争,矛头由外转内,手段改为目的,原来目的无谓了,说要融入西方,才是今天的五四精神。想不通的人觉得,这等于说过去反帝是白折腾了,可是现代殖民主义不过是将领土的占领换为思想的征服,从直接掠夺改成听从教导,殖民地的畸形繁荣和一部分人的富裕,还是要用民族命运和主权来交换的吧?

主张西化的人认为:历史证明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产生不了科学的理论,现在依然是落后,中国“实用主义”的传统,没有客观理性追求真理的精神,不能发展科学。以华夏为荣的人则不以为然,认为过去和现在的落后不意味着永远落后,务实不见得浅薄,传统文化可以吸收科学思想发扬光大,民族的永远是最珍贵的特色,西化才是急功近利的短视。各说各话都不能说服对方。如今的舆论主流,谈国学不科学,赞传统是自慰,那就研究西化的根据吧。

先看中国历史上没孕育出科学理论的原因。

科学是由许多抽象的概念用逻辑构造出来的理论集合,或者说是一类思想生物的种群。抽象和逻辑这相辅相成的思想基因,在各种文化中都出现过。但这些抽象的概念筛选和确立,逻辑规则的形成,以及理论的产生,需在大量的时间和脑力下累积进化,在初期只是一种智力游戏,并没有多少应用价值,在足够长的历史时间里,要有些人持续关注和发展。

自然数是对事物的一种完美的抽象,古希腊人出于对美的追求,将音乐艺术对应于数字,痴迷于数字构成韵律的形式,获得了毕达哥斯学派的数学成就。逻辑是用串行语句来精确表达知识的一种人为规则,在这规则下语言可以和谐地表达概念,亚里士多德师徒们追求这种和谐的美感,创立了逻辑推理的形而上学。欧几里德将事物的抽象与逻辑推理完美结合起来的几何原理,构造了抽象理论演绎推理的范例。这些科学的基础是在古希腊人唯美爱思考文化环境下,思想进化的产物。中国主流文化是入世的,只务实地关心在实践上有用的学问,古代的中国人也痴迷数的抽象,但重应用不重形式规则。两千多年前中国公孙龙对语言概念严谨性的探索,因为缺乏足够多人的持续兴趣,没有得到发展。这是中国务实文化,在历史上错失了建立抽象理论研究基础的原因【1】。其他的文明也大致如此。

欧几里德建立起抽象理论演绎推理的范例,如果没有后续的发展,也只是满足少数人的审美兴趣和逻辑爱好,简单经验的方法已足敷应用,其理论成果并不足以引起更多人的兴趣。这也是此后的一千多年里,科学只有萌芽并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和传播的原因。

历史中一些湮没的文明也曾经绽放过灿烂的火花,留下至今未解的谜团。宛如突变而出的优良基因,不一定都有幸得到遗传。时也,运也,命也。抽象与逻辑的思想基因以及构成的抽象演绎推理理论,有幸不在历史长河中遗失,归功于亚历山大图书馆的收藏,和基督教士的继承。这将当时尚不足显出应用价值的抽象理论研究,从仅仅是少数人审美的兴趣,扩大到宗教应用的热衷。有一批不虞生计的职业教士专注于抽象思考,维持了基因复制足够多的思想生物数量,让抽象理论证明的思辨在缓慢地传播和发展。这时多数的思考并不接地气,例如考虑针尖上可以有几个天使跳舞之类的宗教问题,以及证明上帝伟大的主旋律。直至17世纪培根,提出以观察和实验来发现和检验理论的务实观点,才落力到现实世界上,发展成对生产技术实用的研究。古希腊人定义的许多抽象的概念,经过几百年的普及宣传,已成为人们心中的真实。这时科学的发现,已能促进技术的发展,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生产力,产生物质财富,累积到了一定程度,让科学有足够实用效益,吸引社会广大人群趋利行为,不再依赖于美学和宗教追求的培育,而能自持发展。两次大战,军力的需求,让科研职业化,改变了科研只是少数人业余兴趣的局面,从此进入爆炸性的发展阶段。

有人认为,这说明科学在西方文化环境中才能发展起来,崇尚科学就要放弃中国传统文化!

这是笼统地把孕育过程和持续发展混淆起来。幼苗要在合适的温室里培养,茁壮后就可以生长在大地上。务实的文化虽然没有足够的动力,培育出科学的萌芽,但在显示出应用效益后,推动科学发展的最大动力已经是功利性了。务实的文化将是一片富饶的新土地。

对于难见成效的一些探索,仍然需要非功利的兴趣。这远离尘嚣的精神追求,来自不虞衣食的人们,在古代物质贫乏时,先是希腊贵族,后要依靠教廷供养,然而社会富裕和组织远比文化传统对此更起作用。就像我们现在音乐选秀上,涌出越来越多出不了头仍视音乐为生命的孩子,只要社会足够富裕,就不乏众多的纯粹精神追求者。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即使是西方也是如此,耐得住寂寞的纯粹精神追求者必定是少数,也只需要是少数,大多数人的务实不仅不是障碍,而且是供养精神贵族的社会基础。

从进化的角度发现,学术交流制度对科学的发展远比文化传统来得重要。人的思想就像是一种生物,科学的发展如同生物的进化,新的发现,新的结果,新的理论,新的见解犹如思想基因一个新的突变,有了学术刊物,讲座,学校,专业机构交流的平台,就提供了很好的复制传播的局部环境,减少被淹没的可能。也增加了发掘的动力。在学术交流中,同行的检验、评议和商讨起着进化机制中竞争淘汰的作用,让有价值的思想成果脱颖而出。科学在启蒙运动时期得到长足的发展,实际上得益于建立了学术交流系统,形成高效的进化机制。中国科研要有竞争力,首先要管理好学术交流评判的制度,这不单是模仿形式,而是要落实到有利于学术进化机制的每个环节才行。

在两百多年前西医并不比中医优越。有效的学术交流系统,将细菌致病的发现,迅速引导向消毒手术和杀菌药物的研究,支撑起早期西医治疗的主要理论和手段。围绕其中的细节研究和交流,形成了坚实有效的体系,如同工业化的生产,引导着更多的资金注入。而中医仍然是家庭和学徒式传承的手工业作坊,虽有一些学术研究和交流,大多却是从西医方面找根据和应用,对中医特色的基础理论、诊断方法、治疗手段、药物炮制等,至今仍缺乏有效率系统的研究和交流。没有这些促进中医进化机制的社会努力,人力和资金的投入,中医怎么会不落后于西医?现在靠的不过是千百年前祖上留下来的遗产,丢失的比发展的还多。要发展中医,就要坚持务实的传统,以能否治病为标准,而不必在意是否“科学”,能否在西医体系里获得解释,在教学、医院、刊物交流和考核上要以中医特色为根本,实效为标杆,充实加强基础理论,精确诊断方法,严格治疗和药物的规范。这样才是发展中医,而不是争贩卖家产的业绩。我们再不自爱,祖上的遗产只会被拆散、贱卖、为人作嫁还要受轻视了。

有人问:“您所认同的中国文化,对于您的数学研究起了哪些作用呢?如果这些对科学发展毫无用处,舍弃了也不可惜。”

我个人的经验,在得到理论结果和证明之前,心中都已看到相关的结构图像。然后才用逻辑来检验和表达其中的细节。这个直观形象在冥想中直接涌现,也许来自联想和类比的推测,沿着的是中国传统的悟道方式。数学不过是表达科学知识的语法,逻辑是用严谨方式传递知识的规则,科学理论的核心内容,即Idea,都是由推理之外的途径得来的。

科学的核心是严谨的逻辑,这要求严格的定义,所以分割精细,从具体学科、领域、课题、定义,层层约束,人们入手时已局限在一处,往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中国传统的思想方法是自上而下,从包罗万象不拘一隅的一般原理出发,针对具体问题,用联想和类比不断提醒你思考不同的可能和之间的联系,头脑中涌出的景象渐渐清晰。长期浸淫其中,自会触类旁通,恍然而悟。中国自然哲学的经典,如阴阳五行八卦易经其实也是思想方法的训练教材,是给人“玩”的,文王七年狱中演易,孔子玩易韦编三绝,不在学而是悟。知识不是以精确形式化的定理和公式来传承,而是用典型案例的反复捉摸,对其变化模式烂熟于胸,讲究的是知一返三的领悟。在我学过的课程中,所记的也都是反复捉摸过的各种典型事例形象,而不是背诵的定理,多年以后形像在心,知识仍在,定义和定理都可以按此用逻辑重构表达。

中国传统做学问,掌握的是一般事物变化的模式和状态的景象,用于开启眼界,虽然联想而出的想法不见得一定正确,却是可以试行于实践中的猜想,或为科研中待验证的灵感。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吸收了抽象概念逻辑推理的思想后,对于科学研究继续发展不但不成为障碍,而且互补相济。发展科学关键是解决如何发挥进化机制的管理问题。

对科学要供奉膜拜还是用来做事,是不同文化的态度。中西文化最根本的冲突在于对原则的态度,是对其崇拜还是利用,直接推论是,要追求真理还是兼容阴阳。

排它性的真理来自一神论对上帝的崇拜,相信有一个绝对正确的权威,万物必须遵照的真理,普世适用的价值,大家都须遵守的规则。与之相悖的就是魔鬼,就是反动,就是谬误,就是邪恶,就是无赖。人生的意义在于对真理的追求,因此固执热情,黑白分明,正邪不两立,为了心中的理想和正义,不惜牺牲自己和别人,大义澟然悲天悯人地以血和火来推行。我们经过百年来的推崇宣传,革命洗礼,历次运动,这种极端化的追求,对很多人也已成为理所当然的神圣使命,只要竖起一面旗帜来,就可以狂热地用来裁决消灭异端。

阴阳兼容来自务实的感悟,万物皆有阴阳,相生相反相克相成,这矛盾的两端是事物构成的两面,变化的不同阶段,或为应对的不同策略。知识不在乎是否绝对正确的真理,而在于能否提供对实践有用的猜测。不死守定见,反馈调整是做事的常识。人生的睿智在于:视其白,知其黑;知其雄,守其雌;不尚贤,使民不争;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理解包容异端。追求不偏不倚控制均衡状态的中庸。只是现在年轻人有多少人还知其义?

坚持排他性真理还是兼容阴阳是互相对立的观点,造就了不同的文化。前者锐意进取,偏执排他;后者温和保守,兼容并蓄。华夏自古就是一个文化概念,而非血缘种族所限定,靠的是这种宽阔容让的精神,不仅融合了不同的种族,而且包容吸收了外来的文化,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

人性共通,不同文化各有优雅和卑劣的事例,都枚不胜举,但世界各国无不坚守自己文化为之骄傲。文化交融,上述两种处事态度在中西也都有,不同的是何者为尊。文化的传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处事的准则。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西方强调坚持真理,向往亚伯拉罕般信仰的虔诚【2】;中国则倾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我们的传统文化并不差,与西方各有千秋,为什么要自卑地崇洋媚外?

在人类的思想进步史中,巫术占卜曾经指引过人们,那时真切的感知都是神魔的世界,现在科学主导着我们,看到的是用各种抽象概念构织出的客观物理世界,理性和逻辑能否主宰精神世界?物理世界是否真的如我们所知的那样的客观?世上是否存在着唯一正确的真理?科学的方法能否覆盖人类的智慧?这些都是有争议的哲学问题【3】【4】。今后的世界未必是我们现在所理解的世界,也未必是现在科学规范所能涵盖的。竞相追求一种极致的理念,无节制地泛滥科技,沉湎于物质享受和精神快感,未必是造福人类。保有一份开放的心态,不必斩尽杀绝那些不符科学的精神,只把科学当作一种工具,让智慧驾驭科学,而不是成为羁绊思想的藩篱,这些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也许并不过时。

【参考资料】

  1. 反思8——中华文明向何方http://blog.sciencenet.cn/blog-826653-814438.html

  2. 反思1——以撒的献祭http://blog.sciencenet.cn/blog-826653-794552.html

  3. 反思6——走向虚无http://blog.sciencenet.cn/blog-826653-809592.html

  4. 反思7——幻象的世界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826653-811471.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26653-821326.html

上一篇:反思8——中华文明向何方?
下一篇:质疑与思考博文目录
收藏 IP: 50.156.25.*| 热度|

46 陈楷翰 周健 鲍海飞 袁海涛 王荣林 王善勇 张天蓉 张学文 李轻舟 朱豫才 武夷山 田云川 马德义 孙平 庄世宇 赵美娣 曹聪 黄永义 邹斌 徐晓 张云 曾泳春 王春艳 姚小鸥 姬扬 侯沉 周春雷 曹建军 张庆利 丁大勇 白图格吉扎布 truth21ct ddsers JIANHUN willchan QDA2012 wuji2017 DXY1234 yunmu rlxahz hkcpvli nature2014 neilchau aliala niure forumkx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8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14: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