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古代先哲的睿智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张三火 承传文明 启古纳今

博文

李致重讲座系列:中医学的科学定位(二)

已有 4823 次阅读 2009-2-22 17:09 |个人分类:中医研讨|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科学, 定位, 中医学

——科学、哲学、人、中医、名实

中华中医药学会  李致重

 

医学面对的“人”和中西医研究对象

医学是为人服务的,因此无论中医、西医,所有的医学家首先必须回答的第一个问题便是,“人”是什么。这是一个十分严肃和复杂的科学哲学问题,决非以“小儿科”之说与医学家们取笑。在当今,许多医学工作者心目中的“人”,其实并非真实、完整的人。所以只有站在哲学的高度,医学家才能真正懂得“人”,懂得自己究竟是从那一个层次或那一个角度,来研究人、认识人的。

1.哲学是生命哲学和广义的生命科学

“人”,这是哲学的根本出发点,也是哲学的最终归宿。

其一,以哲学的范围而言:哲学是以人为中心,研究人与自然、社会、思维的关系,以及人生意义的学问。

其二,以哲学的功能与目的而言:哲学中的社会与思维领域,全部是以人为中心的学问;哲学中的自然领域,基本上是“人化了的自然”。因为人的能力所能了解到的自然,即以人为中心的“人化了的自然”。人的能力所不能及的自然,仍然很多很多。

其三,以哲学研究对象的特点而言:哲学所研究的对象,是以天然存在的万事万物。这些天然的存在,是不需要解剖为部分或片断的;而人为地解剖为部分或片断时,它就不是哲学研究的对象而成为分科之学的对象了。所以,呈现在哲学家面前的万事万物,其根本特点是天然存在的不断变易状态及其过程;而事物变易的状态及其过程,正是生命存在的本质属性。

将以上三个方面的意思加以概括,可以说,从哲学的根本意义上看,哲学就是生命哲学。而生命哲学,就是广义的生命科学。《周易》的“生生之谓易”如此,亚里斯多德、托玛斯.阿奎那的生成、变动皆如此。法国的本格森极力倡导生命哲学18;台北的邬昆如说,哲学就是人学19;而台北的罗光更将他的哲学专著,直接命名为《生命哲学》20

由此可知,无论中医还是西医,有两点是无可怀疑的:

其一,所有的医学家都是研究和服务于生命的,这就注定了医学家决不能忽视以生命为研究对象的哲学,以及哲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其二,所有的医学家必须回答的第一个哲学问题,即“人是什么”。否则,无论中医或西医,都将无法定位自己的研究对象到底是哪一个层次、角度的“人”。

2.中、西医面对的“人”各不相同

笔者在《中医形上识》里提出,人作为天地万物之灵,“具有形上与形下的二重性”。所以医学家所面对的人,可以概括出七个方面的属性或特点:其一,自然属性的人;其二,社会属性的人;其三,精神情志属性的人;其四,人的整体状态的特点;其五,人的组织器官层次的特点;其六,人的细胞层次的特点;其七,人的分子层次的特点21

因此从研究对象来说,中医主要研究了前四方面形而上的属性或特点,西医生物医学主要研究了后三方面形而下的特点。

按照亚里斯多德、托玛斯.阿奎那关于“人是理性动物”的定义,人可以从四个层次来理解:其一,人是实体的物;其二,人是有新陈代谢能力的生物;其三,人是生物中的动物;其四,人是动物中唯一有理性的高级动物。

同样从研究对象来看,西医的长处主要表现在第一个层次,中医的长处表现在后三个层次,突出的成功当然集中在第四个层次。

3.中医非存在不可

迄今为至,近代物理、化学的辉煌,基本上定位在非生命领域。而把物理、化学的观念与方法引入生命领域中之后,西医所取得的最大成功是:它着重揭示了人在不同层次上的“物之质”的结构与功能。值得注意的是:其一,尽管西医借助物理、化学方法可以把人解剖到组织器官水平、细胞水平、分子水平,但是在层层解剖的过程中,人在活的整体状态意义上的生命和思维,统统不存在了。其二,尽管组织器官、细胞、分子的所见也是广义上的生命,但不能将其等同为天人相应的、整体系统的、动态平衡的,确切地归属于“动物门灵掌目”的“人”。其三,更不容忽视的还在于,西医不仅不能用零散的细胞组装成一个整体状态的人,而且就连用几个基因片断连接出一个最简单的病毒,西医也做不到——它虽然可以把人肢解为各个层次的片断,却未能揭示出由片断连接成人的真正原因,更未能阐明全部片断与整体之间复杂的因果关系。其四,由此我们完全有理由说,人类生命科学和医学领域,绝非物理、化学独占的领地;以人在整体层上的“物之事”为研究对象的,本质上属于形上性的中医,非存在不可。

在中西医比较中厘正中医的科学定位

一门科学是否成熟,以下三条,缺一不可。其一,特定的研究对象;其一,特定、有效的研究方法;其三,独有的概念范畴体系。这三条,中医都具备了。

1.从中、西医的定义看中医

关于中医学的定义,笔者有以下大同小异的表述。

讲的全面、完整一点,应当这样表述:中医是以整体层次上的证候为对象,以建立在哲学和系统论原理基础上的阴阳五行为方法论,所形成的以藏象经络、病因病机为核心的医学理论体系。

笔者在《中医形上识》一书中,对中医的定义是这样概括的:中医学是研究证候及其变化规律而形成的防病治病的科学体系;如果把研究方法也包含进去,中医学则是以阴阳五行学说的理论、方法研究证候及其变化规律而形成的防病治病的科学体系;如果用哲学和现代系统科学的角度上说,中医学是以哲学和系统科学方法研究整体层次上的机体反应状态所形成的防病治病的科学体系。同书对西医生物医学的定义是这样概括的:以还原性科学方法,研究人的器官、组织、细胞、分子层次上的结构与功能,所形成的防病治病的科学体系21

后来在“中西医之间的公理性原则和人类医学革命”一文中,笔者又对中医的科学定位补充解释说:“中医是哲学和系统论原理孕育的医学科学。”22

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巨著《黄帝内经》,对其所建立的医学理论体系是充分肯定的。比如,该书在“阴阳应象大论”里说:“论理人形,列别藏府,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名处;豀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23

德国汉学家M?波克特指出:“中医是成熟的科学,而且在两千多年前就达到了成熟科学的水平”24。这句话,丝毫没有错。否则,经无数医学家之手,历近千年之努力而形成的《黄帝内经》,是不会用“各从其经”、 “各有名处”、“皆有所起”、“各有条理”、“尽有经纪”、“皆有表里”如此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词,作自我肯定的。《黄帝内经》之后,两千多年来中医理论与临床发展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

2.中、西医异同的再比较

有比较才有鉴别。为了在比较中进一步厘清中医学的科学定位,这里结合本文以上各节的讨论,对于中西医之间的共同之处与不同之处,再做一些的概括。

中西医之间的共同之处,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

其一,中医与西医皆是科学,皆有确切、系统的、独特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概念(范畴)体系。

其二,两者所面对的,皆是人的生命过程中的客观实在。

其三,两者的医学目的(或服务的对象)皆是人的健康与长寿,这个“人”皆由形上(或原形)、形下(或原质)两方面特性相合而成。

中西医之间的不同之处,可以概括为以下五点:

其一,就研究对象而言:中医研究的客观实在是人在“物之事”意义上的运动、变化,或者“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整体。故着重于生命过程中整体层次上的机体反映状态及其过程。西医研究的客观实在是构成人的“物之貭”意义上的形态与结构,或者“整体等于部分之和”的个个部分。故着重于生命过程中整体层下的结构及其功能。

其二,就研究方向与方法而言:中医是朝着形而上的方向进行探索的。它着重运用了系统(综合)性的研究方法——把“人”视之为因天道而成的“天然之物”,从整体的“物之事”出发,一步一步地探求其形上性的生成、变化的原理和规律。西医是朝着形而下的方向进行探索的。它着重运用了还原(分析)性的研究方法——把“人”视之为可以层层拆开与组合的器具,从整体层次以下的“物之貭”出发,一层一层地探求其各个细节的结构以及功能。

其三,就各自理论体系的形成及其概念(范畴)的逻辑学特点而言: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着重运用了综合—演绎的逻辑方法;其名词术语基本上属于抽象概念(或类比概念)——即以“象什么”来揭示其概念内涵。西医理论体系的形成着重运用了分析—归纳的逻辑方法;其名词术语基本上是具体概念(或实体概念)——即以“是什么”来揭示其概念内涵。

其四,就科学的一般性分类而言:中医属于哲学体系之下的医学科学,或者哲学与系统论原理孕育下的医学科学。西医属于物理学、化学体系之下的医学科学。

其五,就中、西医以上四条“不同之处”而言:这两种医学是科学“范式”彼此不同的医学体系。在基础理论上,彼此是不可通约性的关系25;在医疗实践上,彼此是并存、并重,优势互补的关系。两者之间绝不是一者轻、一者重,一者古、一者新的关系;也不是一者落后、一者先进,一者科学、一者不科学的问题。

以上所讲的中西医之间的共同之处与中西医之间的不同之处,以及以往关于中、西医的定义和解释,都是不同角度对中、西医科学定位的总结和概括。

3.中医不能疏远、偏离哲学和形上学

十八世纪的哲学家康德针对自然科学忽视形上学的问题,强调指出:“自然科学以形而上学为先决条件”26。十九世纪的哲学家黑格尔更为幽默地说:“一个有文化的民族没有形而上学——就像一座庙,其它方面都装饰得富丽堂皇,却没有至圣的神那样”27。失去科学定位而被扭曲为经验疗法的“中医”,不论把它讲得多么“富丽堂皇”,岂不是“没有至圣的神那样”了吗?

所以,中医当前的最大危险是:其一,本性上属于形上性科学的中医,疏远了哲学,偏离了形上之思,便丧失了中医的方法论。其二,丧失了方法论之后,中医的研究对象便被忽视、被丢弃了。其三,由此,“中医我是谁,我是从那里来的”这两个基本的学术问题,便说不清、道不明了。可见,造成当代中医困惑的真正原因,全在于“疏远了哲学,偏离了形上之思”这一条总根上。

(待续)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5503-216559.html

上一篇:李致重讲座系列:中医学的科学定位(一)
下一篇:昨天给女同胞做了个养生讲座
收藏 IP: 58.244.15.*| 热度|

3 王号 陈国文 迟菲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00: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