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平凡为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anghualei 我知我无知

博文

经济学中的一些研究方法

已有 3842 次阅读 2013-8-10 06:06 |个人分类:科学史|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经济学

围绕交互和理解结构而进行的工作,如化学经济学,就是重视链和键对系统性质的影响;网络理论,也是围绕节点之间的关系而进行的工作,如全球的金融网络对金融系统稳定的影响,等等这也是大家更细致的去理解结构,理解结构对系统性质的影响的一些尝试。为什么结构重要,以需求结构,对某一种商品,不同类型的消费者,如年龄结构,其 需求量是不同的,引致在需求量上存在一个密度函数,而不同密度函数则期望、方差以及其他统计量是不同的。再如货币在不同人中所持有的货币量,如富有和贫穷,则最终也会有一个货币持有量的密度函数,则这种不同的密度函数对消费,对GDP的推导,对通货膨胀的效应都是不同的。具我了解,经济学相对社会科学,研究范式较为同一,没有社会科学研究范式活跃,如网络理论很早以前就被引入社会学的分析中去,但网络理论在经济学中的应用是最近的事情。这也是为什么一部人说,多元的范式引致社会科学发展滞后与经济学,但是否这样,还需要现实的检验。

如果传统的经济学有自己的一套参照系,这是肯定的,参照系本身无优劣,但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候,好像有优劣。因为有些问题在某些参照系中求解难度较大,如在梯形区域内求积分就比较困难,而在另一参照系里求解难度小,如在矩形区域,这在数学中,通常采取的就是积分区域的变换或者坐标系的变化,从梯形区域变换到矩形区域,从极坐标变换到直角坐标,其实际上就是坐标系的变化。对于一个学科的体系,很多一部分我们必须得接受,因为有些就伦敦的本初子午线这样画一样,没必要较真“它为什么不从北京经过一样”,就像键盘为什么这样设计,而非其他一样,必须接受。

经济学区别数学的地方,是两者中都有数学,但是经济学的数学概念和和数学推导过程中有经济学的故事。数学不仅经济学不仅是预测和发现功能,更多是解释功能,所以经济学中的数学更多是工具,同样是一种工具,有些人做出仅是冷冰冰的数学逻辑,而有的人做出来是充满意趣的经济学故事,能够真正把经济学思想和法则解释清楚,并挖掘出新的经济思想和法则。这是经济不同与数学的地方,但是又有点像数学,因为经济虽然和物理都是科学,一个社会和一个自然,但是经济学因为缺乏可控实验,虽然要接受现实的检验,但无法进行,所以经济学更多是逻辑的检验,更多是需要数学。这引致,假定不重要,只要预测正确”的研究在经济学中不可取,至少不仅是钱所说的理由,因为“社会中缺乏可控试验,用经验检验结论又不可取,根据数学逻辑推理的方法更可取”。而是因为社会中的法则是易变,并且社会中的法则是进行社会建制的参照,也就是假定的现实是重要的,特别是理想的假定,美的假定是人们追求的目标,也是一个很好的参照.

一个学科的假设和研究对象实际上是变化的,是从一个简单的过程到一个复杂的过程,经济学如在考虑经济状态的时候,更多考虑的是一个点,就是最终的均衡点,而非过程,过程相对结果,过程可能的状态很多,但结果很多情况下就仅有一个,这种与均衡点相对应的经济学故事,就是经济人,经济人就是追求结果均衡点的市场主体,在这个均衡点,其就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经济人,但事实上现实是不总在均衡点,人也不完全是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造成理性人假设不太符合现实。同样对于完全有效的市场假定,有效的市场是完全信息的,故在经济学分析中,可以不考虑信息,因为它是一个一直不变的量,但事实上市场是无效的,一方面就是信息的不完全和不对称,故信息不再一个不变量,不在是一个常量,这种只重视结果,不重视过程,只重视均衡、不动点以及常量,在经济学逐渐慢慢被非均衡,动点以及变量所取代。

自己一直认为守恒是世界上最好的法则,当然在经济学分析中也是一样,就像我坚持任何经济行为都有成本一样(虽然存在一本万利,但是我不相信没有成本的收益)。一个地方得到,另一个地方必须有所失去;一个地方失去,另一个地方必须有所获得一样;这就要求用这种方法时,需要考虑跨界守恒、跨期守恒以及跨主体守恒。如在经济学的研究中,短期和局部均衡一般很难达到,但长期和整体的均衡很容易达到。在一代不均衡,在几代中或无穷代中可能均衡,这间接说明,在分析问题或者运用均衡思想的过中,学会用跨期均衡、跨界均衡以及跨主体均衡的思维,因为均衡通常是在长期,各个区域之间,在各个主体之间,在各个时段之间生成,其是一种系统的思维方法,就像对关系和交互的研究一样,是区域之间,区段之间以及主体之间的研究。但有时候在研究短期、局域以及单个主体时候,整体思维并非管用,因为一个量在整体上均衡,跨期是均衡的,但在各个阶段、各个部分之间可能分布是极其不均匀的,各个区域之间等的矛盾会引致性质的变化。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56786-715619.html

上一篇:第二届国际"经济物理学"会议(2nd ICE)
下一篇:为什么要利他——一个跨期优化的解释
收藏 IP: 1.202.186.*| 热度|

7 曹聪 朱晓刚 吴锦宇 刘钢 王瑞 黄秋华 许培扬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全部作者的其他最新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19: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