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pusuowdp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epusuowdp 我的自由天地,科普,评论,社会资本,新媒体,不一而足,势要弄出点小浪花。

博文

缅怀

已有 3533 次阅读 2014-11-15 08:47 |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谨以此文,缅怀师昌绪院士,郑杭生教授还有我的外公。

APEC期间外出参会,从成都回京的航班上隔壁坐着一个移民美国的四川人,前排的一个乘客和她打招呼,原来他们都是居住在美国且是好友,没想到搭乘同一班飞机前往北京转机回美国。该女士原来是回国参加父亲的葬礼。

飞机落地后,打开手机看到微信朋友圈中有人转发了11月10日7时7分两院院士师昌绪在京辞世的消息。不免心中有些难过,因为项目(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系列活动)的关系,我也算和师昌绪院士打过交道,对院士们身体力行做科普深有感触。

那是2012年3月29日在中国科技会堂举办的第十二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系列活动上,该期活动的主题是《科学家与媒体人的社会责任》,当时师昌绪作为专家受邀参与该活动,主要谈及的话题是科学家对科普工作的认识和态度;大众传媒在社会热点、焦点事件中做科技报道的难点以及科学家与大众传媒如何共同做好科普。

在活动开始之前,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徐延豪与前来参加活动的师昌绪院士以及林群院士进行了座谈交流。师昌绪院士还为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系列活动题词,身体力行地贯彻科普工作。其题词的内容是:重视科普工作,提高全民素质,是当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活动中,师昌绪院士动情地说,科普是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最重要的途径,是科学家的责任和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当前科普的目的首先是培养年轻一代对科学的兴趣,启发他们的好奇心,让他们长大了愿意从事科学工作。师老认为,科普工作中媒体宣传非常重要;国家应该在媒体上加大科普投入,像支持科技人员搞研究一样支持媒体搞科普;媒体必须和科技人员合作,就热点问题在电视上搞图文并茂的传播。针对科学家难有时间精力做科普、媒体难找专家等具体困难,师老建议,除了邀请一线科研人员做科普外,还可请既有经验又有深度的退休科学家做科普。

当我把这个消息转发在单位的小群里的时候,也有同事追忆起了与师老共同经历的往事,一个同事说,“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活动留下了师院士的音容笑貌,殷殷期待和寄语墨宝,师老说科普是科学家的社会责任!

接下来在朋友圈中又看到了一个消息,著名社会学家、教育家、原副校长、一级教授、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主任郑杭生教授因病于11月9日晚9时在京逝世,享年79岁。

正向转发该信息的同事所说的那样,每个(学和研究)社会学的人手头里都有郑先生的(社会学)教程。其实不仅仅是社会学的人,其他研究者可能也都看过这本著作。记得当年计划考人大研究生的时候,参考书就有一本郑先生的《社会学》,而且也是熟读了几遍呢?

我的同事在朋友圈给我留言说为什么名家集中(不要误解,这里的集中只是说师老和郑先生)去世?我的回答是因为上帝想搞新材料,也需要人管理天堂。

下午到家给妈妈打电话,惊闻我外公也于当天上午去世了。由于我在外地出差并没有通知我,而且丧事办的紧张。听到这里,我惊呆了,知道外公身体不好,没想到这么突然。

相比较上述两位大师,我外公应该算的上是一个“民间艺术家”。小时候,我玩的万花筒,木质手枪都是外公亲手打造的。当然这都是小玩意,他也搞过高大上的东西。

外公是个精明干练的人,他擅长很多技艺。我家里住的房子还是外公设计的,他有一手好瓦工,当时的房子盖起来也是比较大气的,虽然现在已经有些陈旧。

他擅长画画,窗子下面的阳台上都是外公画的荷花,菊花,还有繁体的寿字,甚至一度他在河北三河等地留下了自己的杰作。那里很多居民家都有外公干活的影子。他还擅长在玻璃上作画,也就是在背面作画,正过来看就是一份杰作。现在家里还有几块玻璃化挂载墙上。虽然他没有参观过北京的景点,比如景山公园等,但是他在玻璃上做的那些画栩栩如生。另外,外公对于现在各个景点常见的字画也是顺手拈来。他可以用各种花鸟鱼虫巧妙地搭配,写出各种吉祥的话语,比如万事如意,家庭和睦等。每逢农历新年他都要画上几十幅甚至上百幅送与亲朋好友。

外公的毛笔字也十分俊秀。在春联还没有批量生产的年代,左邻右舍的春联都是他全权负责的。

另外,外公还有一门手艺,虽然不算上什么台面的,那就是纸张。每当农村遇到白事(丧葬)的时候都会做一些花圈,帆和纸牛纸马等等。这些也是外公擅长的一项手艺。他做的纸牛和纸马栩栩如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白事的操办也“奢华”起来,除了传统的纸牛,纸马,花圈之外,一些特殊的日子(周年等)还会给过世的亲人焚烧一些其他纸货,比如亭台楼榭等等。而这些对于外公那双灵巧的双手来说也不在话下。外公这方面的技术在十里八乡都是有着很好的口碑的。当然,封建迷信被认为是糟粕,但是在农村却有着其存在的市场,因而也就有一些人会许愿和还愿,这其中也会包括一些纸做的东西,对于外公这个普通人来说,他可能不关注所谓的科学与伪科学或者说迷信,反而更关注自己的技艺。他通过自己灵巧的双手和细致的构思满足了农村普通人的需求,帮他们做各种各样的小东西。

只是后来外公患上了半身不遂,渐渐地开始卧床。每年回老家我也会到外公家探望。没想到这次这么突然,他静静地走完了生命历程,到另外一个世界继续从事民家艺术家的工作。

正如我回答我同事的那句话一样,上帝想搞新材料,也需要人管理天堂,同时他还需要装饰一下天堂,让艺术家为他作画。

祈祷师院士,郑先生和我外公一路走好,惟愿逝者安息。




追忆师昌绪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28002-843555.html

上一篇:(负能量博文一篇,慎入)第十四届全国科技评价学术研讨会
下一篇:《科学家生存指南-科学传播》第三章-传播的策划 (3)
收藏 IP: 223.72.177.*| 热度|

1 曹聪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23: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