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pusuowdp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epusuowdp 我的自由天地,科普,评论,社会资本,新媒体,不一而足,势要弄出点小浪花。

博文

科学传播的公信力

已有 2405 次阅读 2013-12-24 07:46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科学传播人员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因而他们对于科学研究结果过分夸大的诱惑也十分巨大。但是科学传播或者说科学报道中对科学研究的公信力是否存在着问题呢?基于此,一些学者以天文学的报道为例探讨了科学传播中的公信力问题,他们开展了12个开放性的深度访谈,并利用这些访谈结果来探讨科学传播中的公信力问题。其目的是科学传播者在不破话个体、科学共同体公信力的前提下,如何提升科学共同体及个体所属机构的公信力。最终其调查结果以报告的形式发布,报告的名称为《Credibility of Science Communication—An Exploratory Study of PressRelease in Astronomy》。

该报告中还简要介绍了科学传播的历史及其科学传播的过程(简单的线性模式),以后的博文会专门对此进行译介。

其访谈共涉及到6个问题,并采访到了12位专家,分别是公共信息官,和公共信息官密切合作的科学家,天文领域的科学记者,本身是科学传播者的科学家。最后通过一系列的步骤对采访结果进行了分析。

他们分析了影响科学研究在媒体中可见性(visibility)的因素,他们发现科研结果可见性的提升可以归因于1)传播努力的程度;2)科学的重要性;3)语言的使用以及4)时间。在传播的努力程度方面,他们列出了Christensen提出的新闻发布可见性量表(Press Release Visibility Scale),该量表共提出七个等级(从高到低)。分别是:

7级:Live televised pressconference with presence or statements from a high ranking political figure,e.g.a head of state or a president.

6级:Live televised pressconference.

5级:Press conference.

4级:Mediateleconference.

3级:Press release.

2级:Photo release

1级:Web-only posting

同时作者分析了各个级别的适用情况,比如第7级,政府任务关注的科学活动一定会获得媒体的极大关注。第2级可能不涉及到重大的科学发现,但是其照片可能会有一定的美学价值等。

但是作者们发现科学研究结果可见性的重要性并不会影响科学传播的公信力。在语言方面,作者们强调了科学传播中简化法和类比法的重要性等。同时作者们分析了NASA在1998年的ExtrasolarPlanet的案例。

在分析的部分中,作者们界定了科学传播中的公信力(Credibility)和夸张(Hype)。他们认为公信力是十分容易丧失的,一旦丧失就难以再次获得。但是公信力和夸张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因而不能单独来探讨。而对媒体可见性的竞争大概处于以下几个目的,包括获得媒体关注,对经费的竞争,对公众认知的竞争等;同时作者还对这几个因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解剖。

作者们认为夸张有两方面的效果,即积极的消极的。他们继续探讨了积极的效果和消极的效果,同时也提出了科学家对于科学报道准确性的关注,失去合作者的信任等问题;最后他们认为在新闻发布或者说科学传播方面需要一定的指导。

作为该报告的结尾,作者们提出了新闻发布的一些推荐性准则,包括:

1 Apply the Ingelfinger Rule

2 Get the press releaseapproved by the main scientists

3 Apply institutionalrefrerring

4 Mention work done byothers in the same field

5 Mention the scientificprocess

6 Include contact info

7 Issue a correction if thescience or the press release turns out to be incorrect.

8 Honesty pays

最后还对这些准则进行了详细的阐释。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28002-752328.html

上一篇:赴重庆进行学术交流
下一篇:科学传播简史(摘自《科学传播公信力》报告)
收藏 IP: 210.14.119.*| 热度|

3 徐传胜 曹聪 蔡小宁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18: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