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蒋迅 在北京师大的校园里有一个三·一八殉难烈士纪念碑,它安静地坐落于西南楼和西北楼之间的绿树丛中。在这个校园经历了建筑物的极度扩展后的今天,烈士们能有这样一块安息之地真的是很幸运了。我们后人也可以到这里来平静地思索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个纪念碑1985年3月建成,碑座正面镌刻著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写的“碧血丹心”四个字,还刻有三位烈士的生平。碑文叙述了建碑缘起。纪念碑呈古埃及常见的方尖碑 (Obelisk) 的形状,形状狭长,碑体四方,顶部呈金字塔状。美国首都华盛顿的华盛顿纪念碑也是采用了这种形状。在现代世界上,这种纪念碑得到了许多建筑师的认可,但是在中国大陆似乎还是第一次见到。我对这个设计非常欣赏。 这个纪念碑上刻有三个人的名字,他们是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学生刘和珍、女师大预科学生杨德群和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学生范士融。还有一位校友是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育系学生张静淑。她冒死救助刘和珍中了四弹。 2012年我回到北京师大校园时,意外发现又多了一个“刘和珍烈士纪念碑”。这是一个汉白玉浮雕,已经中枪的刘和珍静静地躺在那里,给人一种感觉,好像三一八事件就发生在今天,而刘和珍是我们的同学。这块汉白玉纪念碑由一个绛红色的石块托起,上面有鲁迅先生在《纪念刘和珍》中的两段话:“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在这个纪念碑的四周还散落著三块小的汉白玉,上面继续著鲁迅的声音:“刘和珍君是我的学生……我应该对她奉献我的悲哀与尊敬。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我注意到一段“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是重复的,可能是雕塑者出于某种考虑。 关于刘和珍,有专门一块汉白玉记述:“刘和珍(1904-1926),江西南昌人。1923年至1926年就读于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语系,积极参加学生爱国运动。1926年3月18日,为抗议日本军舰炮击天津沽口和反对列强的‘最后通牒’,国立北京师范大学和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学生参与情愿示威活动。段祺瑞执政府公然向游行群众开枪,制造‘三一八惨案’,刘和珍遇害。鲁迅先生为其撰文《纪念刘和珍君》。” 刘和珍烈士纪念碑被一片绿树竹林包围,那里的绿草特别茂盛,郁郁葱葱。只是有些过于隐蔽。我不知道同学们每天路过是否能看到它。我Google了一下,居然没有找到一点信息。有点遗憾,因为如果同学们都来去匆匆,那就失去了教育意义。我认为,北师大的同学们,应该知道这段历史。 北师大的校史里有一段介绍。我感觉还有些欠缺。那么是谁发动了这次学生爱国运动?惨案为什么会发生?刘和珍又是在什么情况下中了枪的? 据维基百科的介绍,“三一八惨案”(March 18 Massacre) 是发生在1926年北洋政府以武力镇压群众运动的一场惨案,是国共两党最早联合进行的一次反帝反军阀斗争。 1926年3月12日,冯玉祥国民军与奉军作战期间,两艘日本军舰护卫奉系军舰进入大沽口,并炮击国民军,守军死伤十余名。国民军开炮自卫还击,将日本军舰逐出大沽口。事后,日本认为国民军破坏了《辛丑条约》,与英、美、法、意、荷、比、西七国公使,于16日以公使团名义向北京政府发出“最后通牒”,提出拆除大沽口国防设施的要求,并限令48小时内答复,否则以武力解决。同时各国派军舰云集大沽口,用武力威胁段祺瑞北洋政府。1926年年3月16日,北洋政府外务部接到列强外交团之“最后通牒”后,经紧急磋商即于当日午夜答复,称“最后通牒”的内容“超越《辛丑条约》之范围”,所以“不能认为适当”。 因为按《辛丑条约》,只有大沽口至北京一线的炮台应予以一律削平,却并没有相关条文对水道进行规定。公使团对此并未作答辩。 本来北洋政府的处理是明智的,外国公使团也没有激化事态。似乎这个事件到此也该结束了。 但国共两党看到这是一次机会。据维基百科的介绍,3月16、17日,在北京的国共两党开会,以执行委员会代表的身份同领导的决定组织各学校和群众团体在天安门集会。组织者随即率领群众冲击国务院,作为守门的卫兵,冯玉祥的国民军没有开门。愤怒的群众遂有团围、翻墙抓人等举动,受到卫兵阻拦,因此双方发生了口角,相持了五、六小时,人群直到很晚方才散去。当夜,总指挥向李大钊汇报群众情况,李“即表示同国民军的士兵不要搞得太僵,我们还是要争取国民军的”。上午10时,国民党北京执行部、北京市党部,中共北方区委、北京市委,北京总工会,学生联合会等团体于80多所学校共约5000多人在举行“反对八国最后通牒的国民大会”即是“318”抗议大会,号称十万人抗议大会。广场北面临时搭建的主席台上悬挂著先生的遗像和他撰写的对联“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台前横幅上写著“北京各界坚决反对八国最后通牒示威大会”。 中共北方区委的领导李大钊、赵世炎、陈乔年参加了大会,大会主席、校长发表了慷慨激昂的讲话,大会决议:“通电全国一致反对八国通牒,驱逐八国公使,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撤退外国军舰,电告国民军为反对帝国主义侵略而战。”最后大会一共通过了八条决议。组织者又一次要求与会者去国务院示威。群众不愿意去,害怕被镇压。李大钊登台高呼:“大家不要害怕,他们不敢把我们怎么样!”但与会者中仅有数百众跟随前往。作为参与者的(李大钊儿子)回忆说:“由于前一天曾发生过流血事件,我们特意做了准备。每人做游行示威的小旗时,都挑选了较粗的棍子当‘旗杆’,用以自卫。” 大会结束后,游行队伍由李大钊率领,按预定路线,从天安门出发,经东长安街、东单牌楼、米市大街、东四牌楼,最后进入铁狮子胡同(今张自忠路)东口,在段祺瑞执政府(今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门前广场请愿。示威群众公推代表去向卫士长交涉,要求开门放队伍进去,并请段祺瑞和国务总理出来见面。在执政府内开会的总理贾德耀等人知难而退,从侧门离开。而事件发生时段祺瑞并不在执政府。墙里头最先打响了三枪。有记者披露,示威者有人执带铁钉的棍子并抢士兵的枪,《临时执政令》则称游行者“闯袭国务院,拨灌大油,抛掷炸弹,手枪木棍,丛击军警。各军警因正当防卫,以致互有死伤。”当场死亡47人、伤200多人,包括两名便衣警察、一名卫兵在内。死者中为人们所熟知的有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刘和珍,李大钊和陈乔年也负伤。后来军警在清理现场时,竟然将死者财物尽行掠去,甚至连衣服也全部剥光。 北京的防卫是由冯玉祥手下五虎将之一的鹿钟麟的军队主要负责。 当年的北洋政府是军阀政权,段其瑞本人也是著名军阀,其执政时期的政治混乱颇受诟病。然而,执政段祺瑞在知道政府卫队打死徒手请愿的学生之后,随即赶到现场,面对死者长跪不起,之后又处罚了凶手,并从此终生食素,以示忏悔。到晚期,他病痛不断,医生建议开荤以增强体质,他则以“人可死,荤绝不能开”回答,食素如故,乃至不治而死。 3月18日当日,段祺瑞及北京国务院通电谓本日惨案乃徐谦等鼓动所致,令通缉徐谦、李大钊、李石曾、易培基、顾孟余五人。朱家骅、蒋梦麟、鲁迅等几十人也上了黑名单。李大钊、徐谦、鲁迅等人被迫转移,国共两党的领导机关则迁入苏联使馆。 各地舆论纷纷谴责国务院门口屠杀。3月20日,贾德耀内阁对三一八惨案引咎辞职,段祺瑞亦下令抚恤。同日,中共中央发表《为段祺瑞屠杀人民告全国民众书》,号召“全国商人、学生、工人、农民、兵士,应急起联合起来,不分党派,一致奋斗,发动一个比‘五卅’运动更伟大的运动,以雪最后通牒之耻”。 中国知识阶层和媒体反应强烈。周作人、林语堂、朱自清、蒋梦麟、王世杰、闻一多、梁启超、许士廉、高一涵、杨振声、凌叔华等著名知识分子纷纷谴责段祺瑞政府;刘半农作词、赵元任谱曲的哀歌唱遍京城;鲁迅先生更是激愤不已,为此而终止正常创作,就此惨案连续写了七篇檄文,名垂青史的悼文《纪念刘和珍君》便是其中之一。《语丝》、《国民新报》、《世界日报》、《清华周刊》、《晨报》、《现代评论》等媒体也加入谴责屠杀暴行的行列。《京报》,大篇幅地连续发表消息和评论,广泛而深入地报导“三一八惨案”真相,在惨案发生后的12天内,就连续发表了113篇有关“三一八惨案”的消息、评论、通电,《京报副刊》也发表了有关文章103篇。 北京各高校和大学校长、教授也纷纷谴责段祺瑞政府的暴行。时任北大校长的傅斯年在昆明见到对惨案负有直接责任的鹿钟麟。傅斯年第一句话就是:“从前我们是朋友,可是现在我们是仇敌。学生就像我的孩子,你杀害了他们,我还能沉默吗?”1926年3月23日,北京各界人士、各社会团体、各学校学生齐聚北京大学大操场,为亡灵们举行万人公祭大会。 强大的民意压力也启动了半死的国会和司法机构。曾被讥为“花瓶”的国会破天荒地召集非常会议,通过了屠杀首犯“应听候国民处分”的决议;京师地方检察厅对惨案进行了调查取证并正式认定:“此次集会请愿宗旨尚属正当,又无不正侵害之行为,而卫队官兵遽行枪毙死伤多人,实有触犯刑律第311条之重大嫌疑。”迫使段祺瑞颁布“抚恤令”。 尽管如此,也没有最终保住民心尽失的军阀政权。1926年4月9日,鹿钟麟率国民军以段祺瑞暗通奉系为罪名包围国务院,段祺瑞逃入东交民巷法国使馆,执政府倒台。──执政府的国务院总辞职。4月17日奉军占领北京。奉军进京后查封《京报》馆和一批进步报刊,邵飘萍于4月26日清晨被秘密处决。张学良逮捕了共产党员郭隆真,然后派奉军闯进北大、女师大、中俄大学等,大肆查禁书刊,搜捕反对人士。 三一八惨案究竟是谁下令开的抢,至今仍众说纷纭,一般认为是段祺瑞,但无实据。傅斯年说是鹿钟麟,傅斯年在昆明对鹿钟麟说:“从前我们是朋友,可是现在我们是仇敌。学生就像我的孩子,你杀害了他们,我还能沉默吗?” 这段历史可能永远不能清楚了。但这里提供的也许比北师大的同学们知道的要详细一些吧。 下面的两张图片是本系列里唯一出现的转贴。
北京师大的三一八烈士纪念碑
北京师大的刘和珍烈士纪念碑
Source: 合肥晚报
请继续阅读:2012年北师大新印象 (10) ── 食在校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4 21: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