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桥陨石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hrujun 让地球物理仪器飞起来

博文

学术包工头现象泛滥的原因及危害 精选

已有 7029 次阅读 2009-11-29 20:59 |个人分类:我的教学|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学术包工头

    据我所知,国外的牛人一般是亲自指导学生,与国内某些牛人将学生层层转包给其他人指导不同。我尝试分析一下国内高校广泛存在学术包工头现象的原因。

1. 行政主导制下,牛人分身乏术。 牛人们的官阶一般是处级及处级以上,行政事务繁重,很少有精力亲自指导学生。
2. 研究生扩招,牛人任务最重。 很多高校的规定是副教授可以每年招2名研究生,教授可以招4名,博导可以招6名,校长和院士招生人数无限制。再加上博士研究生,牛人所带的研究生长期稳定在30人以上。特牛的人可以招上百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再加上博士后,人数更加可观。某高校的一个校长,同时指导了不同专业、不同学院的150多个在站博士后。 导致绝大部分博士后从进站到出站都没有见上合作导师一面,完全有其他人全程负责。
3. 牛人掌控了绝大多数资源。 这是最根本的原因。中国的科研管理者或许认为一个人的名气越大、年龄越大、头衔越多、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就越强。就像武侠小说写的一样,最顶尖的武林高手一定是鹤发童颜。因此,科研项目给这类人最放心。但科学发展史否定了这种想当然的科研资源分配方法。科学发展史表明,一个人创造能力最强的时期是20岁~40岁之间。科学上的两大巨匠,牛顿和爱因斯坦都是在这一时期做出最重要的科研成果。中国则不然,看看每年的国家级奖励得主,有多少成果是属于年青人的? 看看每年的大科研项目,基本上被什么人分了?

世界科学史表明,科学研究的真正舞台是属于年青人的。如果我们违背历史规律而动,提高中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只能是缘木求鱼。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626-274881.html

上一篇:顶级学术包工头,6层转包的研究生导师
下一篇:杨君儒学周恩来后造的狂句
收藏 IP: .*| 热度|

19 茹永新 朱志敏 梁建华 杨秀海 曹天德 王继华 吕喆 关法春 邸领军 白途思 李学宽 唐常杰 施继龙 李红周 孟羽 侯振宇 xuqingzheng lftkf zhaowanfu

发表评论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 14: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