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算故我在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etanb

博文

也谈课堂互动问题

已有 1448 次阅读 2018-7-18 14:28 |个人分类:大学观察|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注:下文是单位群邮件的内容(略修订),标题是后加的(改了个低调的)】

刚看到一篇讨论课堂教学的博文*,提到一些典型的情境。比如“教师唱独角戏”,提问时学生不积极、甚至拒绝回答,等等。不难料想,这些情况在现今的高校课堂已经成为普遍现象。为了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老师们还得自己想些办法。

.

对于学生不愿回答问题的现象,首先要认可它的“合理性”。至于原因,自然是“心理的”或“文化的”。一般而言,学生害怕被提问,主要是担心回答错误、招致嘲笑。部分学生是由于性格内向、腼腆。当然,少数学生中存在极端碍面子、莫名抗拒、不理睬,等现象。这就需要事先打预防针做好心理铺垫。总的来说,这里面存在一个“课堂控制”的问题。

.

这里需要插一段。过去我们读大学的时候,高考录取率大约在10%以内。能考上大学的,都是爱学习、学得好、有自信的学生。那是60后、70后上大学的时期。那个时候,大学文凭是硬通货,撑起了全社会的价值观。家里有钱的也好、父母有权的也罢,如果你在学校里学习不好,老师、同学、父母、亲戚——全社会都瞧不起你。那个时候,高校里不存在课堂控制的问题,上课都会很专注地听讲。

.

物以稀为贵。那个时候的大学文凭值钱、有面子。然后,很奇怪地,慢慢地就传出一些“呼声”。然后,慢慢地,大学的门槛降了下来。现在,好像人人都可以读大学了。学生们好像也不是来求学的了,而是交了住店费和服务费的消费者,需要小心“伺候”着了。。。

.

言归正传。可能很多老师都意识到,现在讲课需要来一点“课堂互动”。最简单地就是提问,或者上黑板演算。这样做的目的是增加学生的参与感和存在感。但其实这是个很微妙的事情。一方面,每个学生都不希望被忽视;另一方面,很多学生又不愿“抛头露面”。为了化解这种矛盾的情境,其实只须强调没有标准答案”、“给出你自己的版本”、“要和别人不一样”,等等。(很多时候,教师提出问题时往往会预设答案,或者期待学生回答错误;甚至,学生回答正确时,反而产生失落感。这就是教师的问题了)。

.

为了辅助“课堂控制”,可以采取若干措施。

.

1. 课堂仪式。上课铃响过后,站立于讲台正中,发出问候。如“Good morning”,学生则按约定回应。如果教师希望加强“恭顺”,约定学生回答“Yes, Sir !”。反之,如果希望加强“独立”,约定学生回答“No, Sir!”。末了,下课铃响过后,教师归中位,发出下课指令。如“You are dismissed.”,学生则回应 “Thank you, Sir !”。仪式可以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强调“刻板化”。 

.

2. 抢课。上课前一天在课程群内发起(采用QQ投票功能),最先响应的若干学生授予“当堂特权”。获得特权者可以指定一位同学回答问题,两人都会得到分数。一般而言,获得特权的同学,会指定要好的同学回答问题(相当于“送人情”)。或者,希望回答问题的同学,会自行找他们约定。这样很好,同学之间协商,可以避免教师主动。

.

3. 课堂游戏。可以适当引入一些简单的、可参与性强的课堂游戏,最好能人人参与,且没有标准答案(比如,丢沙包、丢篮球,等等)。可以自创,也可以参考资料。

.

4. 写感想。如果不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很难想象可以影响他们的内心世界。说实话,这个会增加很多工作量。他们每人写一篇感想,你得逐个读,读完了全部要存档。

.

5. 录制课堂。酝酿中。如果侧重课程的技术内容,录制课堂是个好办法。可以自己录制,或者请专业摄像人员录制。适合一本正经地讲课采用,还能积累资料。

.

6. 拍电影。想象中。日本人喜欢拍很多职场剧。他们是怎么拍出来的呢?也许是,每所大学雇佣写手,根据教学、管理中实际发生的情况编写剧本,拍摄出来上映。放电影的好处是,人们可以同时看到彼此的情况,有利于增进沟通,提高工作热情,反馈问题,等等。

.

当然,以上是作为普通老师想到的办法,不排除有更好的办法。行政角度,也可以安排一些“戏份”,比如,校领导没事儿可以“意外地”在走廊与教师相遇,当着众同学的面,向教师点头哈腰、陪上笑脸,应该能助益课堂。。。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15774-1124680.html

上一篇:人们的热情好像不在学术,也不在教学,而在于其它。
下一篇:有限分享(测试)
收藏 IP: 223.11.180.*| 热度|

1 张忆文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0: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