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算故我在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etanb

博文

简评“周易算出逃课学生”

已有 7219 次阅读 2017-10-15 20:38 |个人分类:大学观察|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刚注意到一则新闻“老师用周易算出逃课学生学号”(百度搜索)。昨天搜索其他内容时,无意间注意到搜索网页右侧的热门关键词,其中“周易算出逃课学生”排在第一。当时没在意,今天发现仍然排在第一,这才引起注意。网上的报道好似铺天盖地,但没有看到明确的质疑,还有人试图还原算法。
.
       第一判断,这个事情纯属无稽之谈。我倒不反对《周易》,认为这本古书有励志和“正能量”的成分,平时自娱自乐地算个卦也不妨。但拿它在课堂上推算逃课学生的学号,纯属无稽之谈。一般而言,经常逃课的学生就那么几个,不用算也能知道个八、九不离十。当然,老师的用意应该是好的,大概是促进同学出勤、提高兴趣,或让更多学生“信服”,偶尔为之亦无不可。可是,看上去很多人信以为真,实感匪夷所思。
.                                      
       不过这类事情也很难说。有问题的做法,经过大量的报道,可以引出和联系很多讨论,最终也可能产生好的“净效应”。一般的认识,“算卦”有很大的随机性,缺勤也有一定的随机性。这么给“算”出来,就在人们的头脑中形成了“认知冲突”(否则也不会引起大量关注)。这里就有了启发,是谓——“反者道之动”。从这个意义上,我又赞赏那位老师的做法。我的看法,一切创新都意味着“越过边界”。特别地,我们的文化氛围趋于“保守”,很容易固步自封,必须鼓励和纵容适当的越界,以此来抵消保守。
.
       其实高校里还有类似的“潜力”可以挖掘。比方说,老师迟到了,第一判断是“老师不对”、“批评老师” —— 此即为“一般的认识”。但是,假如遇到有头脑、有担当的教务处长(或主管副校长),不但不去批评老师,反而发给“迟到补偿”,则必然引起“认知冲突”,引起广泛的关注。这个事情不要去怕:假如引起广泛关注,则必然会有正、反两方面的意见,很多时候就抵消了;如果没有引起广泛关注,那更没事儿了。现在提倡“创新思维”,最简单的,就是要“反着想”——要敢于“背锅”。否则成不了大事。
.
       结论:成都体育学院的负责人公开维护老师,他们的做法值得赞赏和借鉴。

.

注:上文首发于单位群邮件,原标题“发现”。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15774-1080936.html

上一篇:【心路8】何时才算“完”?
下一篇:【心路9】天才也“打盹”?
收藏 IP: 223.11.185.*| 热度|

2 李颖业 徐令予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19 11: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