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几种比较理想的批评方式
——兼答刘全生先生
虽然许多博文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文学作品或学术论文,但作为表述自己心绪、感受、观点等的一种方式,受到别人的评判是必然的。自己的博文包括前面关于自律的观点遭到别人的反对或反感,从理论上讲是很正常的。因为任何一种说法就如同现实生活中的人一样,要想获得所有人的认可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政治上的选举法就规定,只要过半数,选举的结果就有效。
从文化的角度看,没有一统天下的理论是社会生态健康的一种表现。多样性不仅是自然界持续发展之所需,也是人类社会文明健康发展之所需。所以,一个正常的人就如同一个文明的社会一样,是不可能惶恐于不同的声音的。我(也许不止我一个人)感到困惑的是,有些智商显然不低学术功底也许不算浅的人怎么那么喜欢用感性的而不是理性多于感性的方式据理反驳别人的。
我在前面的博文里讲过,我们的一言一行实际上都是在展现自己,只不过有时有人看,如署自己真名评论别人的博文时,有时只有自己一个人看得到,如匿名评论别人时。不管有没有他人看,既然是展示自己,我们就不能(在心里)糟蹋自己,不能首先在心里就输了。
不管是实名批评,还是匿名评论,还是遵守那么一点规则为好。我介绍几种比较理想的批评方式。
一 指出对方文章的逻辑错误包括漏洞,如我前面博文《一种批评性的阅读》。
二 对方文章立论错误。
三 指出别人文章里文字表述的不合规范等。
四 评论者从另一个角度基于理性的反驳。实际上任何一种看法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问题的角度。
就近的一个很好的例子是刘全生先生在我的博文《不要作践自己.》下面留下的评论:“其实大学指挥造假的各级领导,其决大多数出身或者正以科教人士面目出现,,其中有些还是非常响当当的教授,难道您能把他们从科教人士中除名.举一个极端的例子,当一个女孩被人胁迫,由于‘人家逼,不得不为娼’,否则就有生命的危险(报纸电视上的这种例子不少,有为不愿为娼的被迫跳楼或者被杀死的不只一例),您是否抱着‘生死事小,失节事大’的观点,鼓励选择跳楼或宁死不屈(我是不敢苟同,因为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如果那样,是否被迫的“失贞”后都去死)。许多学校都打出‘你杂学校的牌子,我就杂你的饭碗’,‘哪个单位为学校抹黑,单位的一把手就地免职’,‘你让学校难过一次,我家让你难过一辈子’,虽然普通老师面临的不是‘失贞’,但面临的是降职、降薪甚至是失去饭碗的严重形式,随敢不听领导的!”
其实,刘先生如果看完了我前面几篇这方面的文章,就知道我一直没有将那些科教领域的官员撇开,在《求真应成为大学立足之本》《因坚守而珍贵》等文章里都有这方面的表述。至于刘先生评论后面的内容恰恰说明那些可能是专家出身的校长恰恰需要修炼,不能只是为了自己的私利而出卖教育或科学规律。
制度是死的,而人是活的,再好的制度也得由人来执行。所以,改善环境的关键之一是提高制度执行人的素质。要让他们改变把心思一门地花在如何消解政策或制度上的习惯,而在工作中自觉地把心思用在如何提高制度的有效性方面。
最后我再讲个若干年前所看到的一则材料,也不知是真还是假?说是一位大陆青年在美国一所好像还是名牌大学留学,但那个青年对学习几乎没有投入,有人就为他担心,说你这样怎么能够通过考试呢。他说这就叫做皇帝不急太监急。原来那所大学有这样一个制度,如果确因特殊原因如生病不能按时参加考试,可以凭医生出具的相关证明参加补考,而补考的内容基本上是先前的原题目。于是,那位聪明异常的中国青年在每次考试就准时生病,然后拿着华人医生开的相关证明去补考。
所以,没有执行人素质的提升,再好的制度也会出现"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南则为枳"的变异.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6 14: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