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新冠肺炎病理解剖的初步发现,与临床治疗关系密切

已有 2937 次阅读 2020-2-26 09:49 |个人分类:临床研习|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1.jpg 

进行病理解剖的刘良团队

北京青年报消息(记者韩谦、魏晓涵):经历了一个多月的等待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法医病理学教授刘良带领的团队,于2月16日凌晨3点50分,完成了第一例新冠肺炎死亡病例的遗体解剖。截至2月25日,专家团队一共完成了11例新冠肺炎死亡病例的病理解剖,其中刘良团队负责了9例,目前已有3例完成了病理的初步诊断。

2.jpg 

进入手术室进行尸检前需要全面防护

3.jpg 

病理研究人员对样本进行研究

据刘良教授介绍,有3例病理诊断的初步结果已经出来了,更深入的检查,如免疫组化、特殊染色,还正在抓紧做。从目前情况看,还是有比较重要的发现,但结论需进一步与临床专家进行沟通,看这些病变是临床上的治疗造成的,还是疾病本身造成的。

我们在显微镜下,确实发现有些死者肺部切面上有黏液性的分泌物,这可以提醒临床治疗提高警惕。肺在人体里是氧气和二氧化碳交换的场所,它的功能依赖于气道通畅,肺泡的功能要好。目前看,肺泡的功能可能受到损伤,气道又被黏液堵住,临床上会出现缺氧的表现。所以要改善人的缺氧状态,保持气道通畅,必须对黏液进行稀释或者溶解。实际上目前已经使用了这类药物,但可以再多试一试。

在临床治疗上,如果黏液成分没有化解,单纯用给氧的方式,可能达不到目的,有时候会起反作用。正压给氧的时候可能会把黏液推得更深更广,会加重患者的缺氧。临床上可能也在注意这个事情,但我们觉得还是要强调这个问题。

我们在做前面几例尸检的时候也做了不同器官和组织的核酸检测,是有些发现的,这些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分析,因为不同病例做出来的结果不太一致。

4.jpg 

图为身着防护服的刘良教授,他参与了第一例新冠肺炎的解剖工作

 热爱中医的退休化学家李明远教授认为:一般情况下,发生炎症时,会导致毛细血管管壁的孔隙增大。这不仅使毛细血管渗出的组织液量增加,而且会使分子量较大的蛋白进入组织液。如果炎症发生在皮肤,这种情况会表现为局部肿胀。在新型冠状病毒作用下引发的肺炎,同样会导致肺组织、肺泡中毛细血管管壁的孔隙增大,使毛细血管渗出的组织液量增加。同时,由于血液中蛋白含量的增加,导致组织液中蛋白含量增加。而蛋白含量的增加,不仅能增加组织液的粘度,更重要的是部分蛋白具有较强的界面活性。在呼吸的过程中,由于进出肺泡气体流动的剪切作用,使这些富含蛋白的液体与气体形成泡沫。因为这个泡沫形成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因此导致泡沫不断浓缩,液体中蛋白浓度不断增加,而形成凝胶(或冻胶,gel。形成网状结构的蛋白分子将液体包裹其中的体系。类似鸡蛋清)。由于这种凝胶是一种粘稠的液体,一般称为粘液。在咳嗽时,将这种浓缩的泡沫或凝胶排出呼吸道,就是痰。根据中医的分类,咳出的痰,称之为“有形之痰”;而肺中的粘液或蛋白,可理解为“无形之痰”。因此,基于胶体与界面化学,可以说“有形之痰”源于“无形之痰”。

 他还认为,作为治疗策略和方法,“宣肺”、“化痰”不失为一种较好的选择。依据胶体与界面化学,在此情况下,“宣肺”的目的和方法主要是破坏包裹在肺泡表面蛋白分子构成的薄膜,使氧能够进入肺泡。“化痰”的目的和方法主要是破坏由蛋白分子构成的网状结构,降低粘液的粘度和在肺中的附着力,使痰能够较容易的咳出,排出体外。这与我们研究、破坏其它浓缩泡沫、凝胶和大分子构成的薄膜的思路、方法完全一样。而所用的大黄、甘草、杏仁等中药,毫无疑问应该含有破坏蛋白分子构成的薄膜或浓缩泡沫、凝胶的成分(化学物质)。换句话说,中医是根据中医理论,采用中药实施了化学的“宣肺”、“化痰”的方法,解决了患者呼吸困难问题。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1220447.html

上一篇:疫情的两种走向:病毒离开人类还是人类适应病毒
下一篇:[转载]胡丹萍:新冠肺炎临床试验一拥而上,专家提出6条建议
收藏 IP: 120.231.218.*| 热度|

1 武夷山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10: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