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羊年回内蒙过年:人、羊和十二个孙子的压岁红包
要说羊,离不开内蒙古。
我家1960年从山西移民到内蒙古包头固阳(大毛忽洞村),至今已有55个年头。
当时俺只有5岁,如今快60岁了。55年过去,不是弹指一挥间。
我在东北上学度过了7年,剩下的时间就在山东了。
我兄弟姐妹6人,只有我一人因为77级高考上了大学,其余的都在内蒙包头固阳乡下(大毛忽洞)。
我们这辈有6个,5个男的一个女的,平均年龄60岁。算上每个人的配偶,共12个,平均58岁。
儿子(侄儿外甥)辈有12个,平均年龄30岁,算上有配偶的,共22个,平均年龄29岁。
孙子(侄孙外孙)辈有12个,平均年龄11岁。
(因为居住分散,我已经提前给孙子辈的发放了压岁红包,如果初一有来拜年的,还给一个小红包)
俺们的大家共有46口人,平均年龄为32岁。
由此可见,我们家不存在“老龄化”问题。
我们46口人分布在16个小家庭。
两个小家庭仍然居住在乡下(大毛忽洞),都有住房;
5个小家庭居住在固阳县城,都拥有自己住房;
8个小家庭居住在包头,都拥有自己的住房;
我住在青岛,有自己的住房。
由此可见,我家16个小家庭中,14个已经实现了城镇化,占88%。
我虽然借77级高考东风从大毛忽洞走进了大城市,
实现了所谓的“农转非”,但是,
我始终强烈建议我年幼的弟兄:
千万不要弄“农转非”,因为
农民只有土地才有永远的出路。
他们虽然住在固阳县城或包头,
但是他们仍然种地,每个人有18亩地。
(根据30年承包周期分配,新出生的没有土地,去世的仍然有土地,有土地承包证书)
我们家的农民,不但已经实现了“城镇化”,
在土地经营方面的所作所为,
完全满足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
现在实现“农转非”非常容易,
但是,想要实现“非转农”比登天还难!
现在说说羊:
我在村子里的时候,
生产队和农民养的羊都是本地土羊,
农民家庭都养母羊,而且是绵羊。
当时的老百姓说:母的下母的,三年下五个。
那时的土羊肉非常香啊!
现在农民家庭养的羊,叫韩羊,
韩羊一年产两次羊羔,
全部都是双胞胎羊羔。
有的母羊一次产三只羊羔,
个别的母羊一次产5只羊羔。
由此可见,喂养韩羊产量高。
同样是韩羊,
包头的和老家乡下的味道又不一样,
这和饲料有关。
包头的羊杂碎,每碗11元人民币,足够1人吃饱。
炖好的羊肉,30元一碗,足够1人吃饱。
除羊肉之外,
包头还有莜面和荞面,
本地人过年不吃莜面和荞面的。
包头人过年(大年初一)要吃年糕。
这里的年糕用黍子(大黄米)面做,
俺觉得比糯米年糕好吃。
包头的腊八粥用糜子米做,
外加豌豆,就变成了红颜色的。
这里的人,如果住的是平房,
大年三十晚上大门口点旺火,
这也是乡下人的过年习惯。
有旺火过年,年味更浓。
俺也要到弟弟平房去过年三十。
祝网友博友春节快乐!
也祝博友徐晓老弟春节快乐!
(吵架是因为观点不同,年还是要过的^_^)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22: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