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毛忽洞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大毛忽洞 自留地是桃花源,只种颜色不耕田。 点击 【博文】 看分类目录 邮箱: lishchlishch@163.com;lishchlishch@gmail.com

博文

中国研究生的对策和路线图,谋篇:知己VS知彼 精选

已有 6496 次阅读 2008-5-3 09:45 |个人分类:导师和研究生|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师生关系

1.《计篇:知己VS知彼》,已经贴出:
2.《谋篇:知己VS知彼》,本篇就是谋篇
3.《策篇:知己VS知彼》(拉东吴下水;借蛋孵鸡;$和鞋垫,等等)
4.《技篇:知己VS知彼》(钳工哲学;造草船,去借箭;等等)
 
中国研究生的对策和路线图,谋篇:知己VS知彼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孙子兵法·计篇》
对于研究生来说,出路就是大事,生计乃人生之道,不可不察。
马克思有一句很重要的话:人们必须首先穿衣吃饭,然后才能从事文化和政治的或者其他的事业。恩格斯对马克思的这个观点评价很高,称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研究生(博士)发表文章,对获得学位来说,是一个充分必要条件。但是,对就业来说,却不一定是个充分条件,有时连个必要条件也算不上。
但是,研究生把学位拿到手,可以得到政府的政策性补贴,国外和国内都是如此。如果政府不采取补贴性措施,就会影响读博士的人数,从而影响到老板(导师)的科学研究进程。正是考虑到这一点,美国政府才要实行实习工作签证和绿卡制度,以便源源不断地把优秀人才吸引来。如果没有全世界最优秀的研究生队伍到美国来,美国多数教授的学术水平的载体(文章)就会大打折扣。
美国政府为(留学)研究生制定的政策性补贴
 
中国政府为研究生制定的政策性补贴
(实际上,这是一种以帽补帽)
请看参考文献:
 
在国外读博士,风险也是非常大的。国外一个博士毕业,再做一个周期的博士后,谋取一个大学的助理教授,要与至少100多人竞争,非常激烈而且残酷。
好在国外的博士还有回炉(重读一个其他专业的硕士或者专科什么的)的机会,毕业(回炉)之后还能找一个很不错的工作。这时回过头来再思考当年的读博士写文章的岁月,是真正的颇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真是:早知今日要回头,何如当初做计谋。
国外博士(博士后)的凤凰涅盘图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他有两边的梯子,能够下来
 
研究生不能把精力全部用在发表那些(没有用的)文章上,还要留出点精力来策划生计(未来的生活)。当你进入到你的导师(老板)的营盘之后,就要开始思考战略退却(就业或出国)的问题。
跟着导师做纳米,自己也要研究点小米和大米
孙子曰:出而不胜,难以返,不利。
《孙子兵法·地形篇》
带兵的将领在安营扎寨的时候,首先(第一位的)想到的就是这地方是否有利于撤退。外国人把这种思想应用到了日常生活,他们进入一个建筑物的时候,一般都要注意一下逃生用的紧急出口,孩子从小就被这么教育着。
从兵法上讲,导师(老板)和研究生的关系,正是所谓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既然是流水的兵,那就得知道有几个出口可以流出去。
 
很多新闻报道说,研究生是弱势群体。实际上,很多案例都与导师(老板)有关。因为导师(老板)有控制研究生的条文和一些潜规则。而研究生似乎没有办法制约他们的导师(老板)。
样板戏《沙家浜》里,有阿庆嫂和刁得一斗智一场,非常精彩,现在还很时髦。
阿庆嫂和刁得一比智慧,这里头不但有兵法计谋,还有力学原理。
阿庆嫂之所以敢和刁得一斗智,是因为阿庆嫂有一个支点(杠杆原理意义上的支点),这个支点就是刁得一的上司--胡司令。有了这个支点,阿庆嫂可以随时调节她那边的杠杆长度(端点到支点的距离),与刁得一进行抗衡。请看
刁得一∶(白)阿庆嫂,
(唱)适才听得司令讲,阿庆嫂真是不寻常。我佩服你沉着机灵有胆量,竞敢在鬼子面前耍花抢。若无有抗日救国的好思想,焉能够舍己救人不慌张。
阿庆嫂∶(唱)参谋长休要谬夸奖,舍己救人不敢当。开茶馆,盼兴望,江湖意气是第一桩。司令常来又常往,我有心,背靠大树好乘凉。这也是司令的洪福广,方能遇难又逞祥。
刁得一∶(唱)新四军久在沙家浜,这棵大树有荫凉。你与他们常来往,想必是安排照应更周详。
阿庆嫂∶(唱)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来得都是客,全凭嘴一张。相逢开口笑,过后不思量。人一走,茶就凉。有什么周详不周详。
也许有人会说,那是在演戏,实际上完全无法操作。
 
好,现在我们看一个真实的例子。
西安事变是张学良(和杨虎城)最漂亮的计谋,从政治计谋上讲,是杨虎城多一点,但是从兵法计谋上讲,应该是张学良多一点。兵谏的难点不在于把上司(蒋介石)如何抓起来,而在于如何把上司(蒋介石)放掉,更难的是以后如何再和他(蒋介石)打交道。
在周恩来的帮助下,张学良解决了放的问题,而以后张学良的命运,却完全是靠张学良自己谋略的。
为什么呢?
杨虎城和周恩来去机场追张学良,是希望把他留下来的。但是,如果张学良不去送蒋介石回南京,以后将会有很多非常艰难的选择。
例如,抗战胜利之后,张学良该如何选择?
历史证明,正是蒋介石,成全了张学良的“义”。张学良可能是唯一的长期受到全世界绝大多数华人表扬的人。
蒋介石可以控制张学良,这是众所周知的事。但是,没有多少人知道张学良也有制约蒋介石的办法。
《张学良口述历史》(唐德刚著,中国档案出版社 )里讲:
在蒋介石遇到宋美龄之前,张学良和宋美龄就是灵魂深处的好朋友。张学良自己说,如果他没有结婚的话,他就会毫不犹豫地向宋美龄求婚。因此,蒋介石遇到宋美龄,是在张学良遇到宋美龄之后好几年的事情了。
后来张学良在东北主动易帜,再后来张学良进关打败了其他闹独立的军阀,拥护蒋介石为统帅。经过这些铺垫之后,在宋美龄的提议下,蒋介石和张学良结为拜把子弟兄。
张学良说,是宋美龄帮他把移居到香港的赵四小姐接到台湾,是宋美龄给张学良的结发妻子于凤至做思想工作,劝导其跟张学良离婚,然后和赵四小姐结婚。坚持长期地逢年过节给张学良送礼物的,也只有宋美龄一个人。蒋介石几次都想把张学良杀害,就像杀害杨虎城那样。但是,蒋介石自己做不了这个主,他每次都要和宋美龄商量,结果都被宋美龄给否定了。
如果没有宋美龄,张学良和杨虎城的下场是一样的。
由此可见,蒋介石可以控制张学良,但是,张学良也有制约蒋介石的法宝。
张学良能制约蒋介石,研究生怎么就不能制约你的老板(导师)呢?
归根到底,这是一个计谋问题,要学点兵法。
需要强调的是,俺提倡的是学兵法(能公开摆在台面上的社交技巧),而不是学武术和权术。
另外,好的乒乓球运动员都是和他们的教练(导师)对打出来的。如果研究生也能和他们的导师(老板)“对打”,就会得到很多智慧层次上的收获,这难道不好吗?如果导师在这种“对打”中表现的差一点,那就反过来向研究生学习,由此可见,研究生和导师在智慧(兵法)层次上的“对打”是一举两得,两全其美的事情,何乐而不为呢?
 
在上篇就说了,俺写的是《研究生兵法》,因此,俺要站在研究生的立场上来行文,《兵法》的篇章结构和案例也是根据这一立场来组织安排的。根据研究生的后勤(家属)情况,谋略又分为三大类:
1.建立根据地:图存之道
   如果你有老婆和孩子(女的反之亦然),建立一个根据地是首选之计谋。《兵法》里对老婆(女的反之亦然)的定义是:男女住在一个屋里(Bedroom)就是老婆关系,与有无结婚证没有关系。
乡下的人说,老婆孩子热炕头,这热炕头就是根据地。热炕头不但可以给你提供温暖,还可以给你提供补给,这对人生是最重要的。
西安事变之后,正好是一个平安夜,张学良、周恩来和蒋介石等长谈了一个晚上,周恩来跟蒋介石说:把陕北给我们留下,我们抗日的时候,将士们的家属(老婆孩子)好有个落脚的地方。
《张学良口述历史》(唐德刚著,中国档案出版社
张学良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带兵的人(少帅),而现在我们又在讨论研究生兵法,因此,说这么多的张学良也算不上什么跑题。
世界上最厉害的武器航空母舰,也需要一个补给和修整的港湾,这港湾就是航空母舰的根据地。
 
2.刘备借宿荆州
如果你还没有家口,年龄又不小了,暂时也没有建立根据地的想法。怎么办呢?向刘备学习,要礼贤下士,不露锋芒地寄人篱下。不露锋芒和表现窝囊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究竟如何把握,这要现场发挥,一句话说不清楚。总而言之,第一要记住自己的计(目标),第二要记住自己的谋(路线),然后思考应付的对策。
 
3.李白游天下
如果你年龄很小,也不拖家带口。这种情况下,你可以货比三家,多走走,多转转。美在四海云游,不带分文在手,为了你的吃和住,你就掏出新诗一首。你自己吃饱,全家不饿,还怕什么?
当然了,如果你不想冒险,就收敛一点浪漫。参考上面的情况,思考自己的未来。
 
为实现计(生计之道)的全程谋略举例:
案例1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明修栈道(读博士),暗渡陈仓(修硕士)。
俺在美国时,俺屋里有个兄弟,排行第二。他就是此兵法的受惠者。
(一起住,排行第二: 王X株,读博士,来自核科学院,毕业于中国科大)。
请参看:美国是中国人的臭豆腐(点击可以看)
他读博士(核材料,难就业,但是容易得到签证)时,同时选修了一个计算机硕士专业,博士答辩后,就到计算机公司工作。
战略点评1:
在国外选课,手续非常简单,网上交费,即可注册。根本就不用经过老板的手,也不用去请什么人签字。别忘了,当年我们一个屋里住6个人,其中有3个人是读计算机硕士专业的,因此,王X株兄弟真正做到了知己VS知彼。
最高的学历(学位)把自己置于一个高处不胜寒的狭窄的平台上: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俺认为,为了一个学位(文凭),达到基本要求即可,没有必要去和别人比赛,写那么多的没有用的文章,空耗自己宝贵的青春岁月。
       当然了,如果你的生活不成问题,你可以坚持下去,最好做到:历尽艰难,痴心不改。绝不见异思迁,真正做到: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老板(导师)能控制研究生,研究生也应该能制约老板(导师),这既是自然现象(牛顿的作用与反作用原理),也是人类社会的和谐之道。
老板能控制研究生,是知道研究生的“穴位”在哪里,各种各样的规章制度几乎都有利于帮老板(导师)找到研究生的“穴位”。因此,相比之下,研究生则处于弱势地位。如果研究生能知道老板(导师)的“穴位”在哪里,那么,研究生就会把老板(导师)制约住。这才应该是学术界的和谐之道。
 
案例2:以价值回应价值(现代时髦谋略)
俺在加拿大认识S君,他曾经在某大学做博士后,需要老板写推荐信,去找更好的工作。老板不希望他离开,因此,推荐信遥遥无期。正好S君所承担的项目要结题,他把结题报告写得非常好,开小组会只告诉老板一些皮毛(不重要的)结果,说重要结果正在整理之中。快到合同期了,老板跟他要报告,他跟老板要推荐信。推荐信拖一日,交报告也拖一日。雇用别人重做项目显然是来不及了,经济上也不合算,因此,老板是没有退路的。最后他们一手交报告,一手交推荐信(多份亲笔签名)。
S君既知道自己的“穴位”,也知道老板(导师)的点穴技巧。但是,S君也想方设法知道了老板(导师)的“穴位”,并且巧妙地点住了老板(导师)的“穴位”。
   他们的做法,实际上都很文明,也很斯文。因为他们后来还有交往,而且关系还不错。这就是所谓的以价值回应价值,是目前世界上最时髦人际交往技巧。
战术点评2:
想出国的研究生(或做博士后),也面临导师(老板)写推荐信的问题。
10多年前,推荐信都是由研究生自己写,一是导师英语弱,就让研究生写好后,自己签名了事;二是研究生干脆自己写,然后再替导师签名,导师根本就不知道。
北京物理所就发生过这么一件事情,一个搞光学的研究员正在美国访问,她的研究生也不知道她在美国的具体情况。研究生替她签名的推荐信正好到了她所在实验室的美国教授手里,那教授向她了解这个研究生的情况时,结果闹出了笑话。
现在情况不同了,一是网络发达,很难回避导师而得到导师的推荐信;二是年轻导师们的英语水平都很高,如果愿意可以亲自写推荐信。
因此,中国的研究生想出国,同样面临一道紧箍咒:推荐信。
研究生如何得到导师的推荐信,可以参考案例2(以价值回应价值)。
但是,你需要学点毛泽东思想:如何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具体说来,就是如何才能把国外的中国研究生点穴老板(导师)的技巧和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这仍然是个兵法上的难点。
 
战略案例3:(庄稼种在钻石上)
马克思说,资本家榨取了工人的剩余价值。由于后来发生了无产阶级的革命,全世界的资本家在这方面才都有所收敛,这是马克思对无产阶级老百姓的贡献。
但是,现在的(创造性的)脑力劳动行业,也存在老板(导师)榨取研究生剩余价值的现象。
如果研究生真发现了重要的现象,就应该向旅行者JMS学习(北美民间故事)。
在北美某个小地方,JMS游荡时发现某农场主的地里有钻石(矿藏),他就在这个村庄租个房子住下来,想办法向这个农场主租块地,说是想种庄稼。租到地后,JMS很勤快,把地翻耕了两边,证明地表层确实有钻石。
在别人看来,JMS是在种地,但实际上他是在开矿。几年下来,就收入了很多钱,他用这些钱把农场主所有的土地都租了下来。JMS用种庄稼的方法把所有的土地表层的钻石采集完之后,才公开声明他发现了钻石。
   研究生应该向JMS学习,学会在钻石上悄悄种庄稼,这是耕耘者的最高境界。为什么北美的教授就能得到诺贝尔奖,因为他们在研究生时期就有在钻石上悄悄种庄稼的意识。
战术点评3:
国外教授的文章水平高,50%是因为他的研究生水平高。名师出高徒在这里是不适用的,这句话只适合于描述修鞋的师傅和修鞋的徒弟。应该这么说,是那些世界一流的研究生为他们的老板(导师)创造了一流的实验结果和实验报告,这些实验结果和实验报告就像是世界一流的鲜花,他们的老板(导师)以这些鲜花为原料,又酿造了出了世界一流的蜂蜜(文章),究竟是谁出谁?
是一流的老板(导师)出一流的研究生,还是一流的研究生出一流的老板(导师)?
别忘了,那些研究生入学(进入老板的营盘)之前就是世界的一流的!
谋篇:知己VS知彼》。
导言(研究生兵法总导言,暂时放在这里)
为什么要写《研究生兵法》呢?因为有不少研究生有忧愁,忧愁的原因是为了出路(工作和发展),而不是为了真理。因为真理不是三年五年能找到的,他们的导师(老板)用那么多年的时间,也很难找到几个真理。例如,俺自己就折腾了20多年,也没有找到一个真理。
只有先找到了生活(工作),然后才有条件有可能安心地慢慢找真理。
俺自己就是一个老研究生(15岁小学毕业),30岁开始读硕士,45岁才从清华大学弄(申请)了个博士。现在俺也准备做博士后(准博士后),初步定在60岁,即退休之后才去国外做博士后(国内有个政策门槛),75岁开始到处讲学(俺计划每15年一个台阶)。信不信由你,俺当年策划要从清华大学要一个博士,周围的人也不太相信,直到俺真的把学位证书拿到手,他们亲眼所见之后,仍然半信半疑?是不是根据电线杆子上的广告花钱买的。俺去公证处公证的时候,他们跟俺要什么博士(学历)文凭,俺说没有文凭,只有学位证书,当他们从清华大学的网站上看到俺的名字,才基本上信以为真了。
所以,现在没有人会相信俺60岁时真能当个博士后(借人家的蛋孵自己的鸡)。
还是先讨论现在的兵法吧!
《谋篇》,都是以别人为案例,没有涉及到俺自己。因为俺的兵法的题目太大了,“中国研究生的对策和路线图”,包括中国本土的和海外的,以后有时间,俺还要补充点香港、澳门和台湾的情况,这样就完美了。
从《策篇》开始,要讲点俺自己的策略,因为讲兵法不能刚纸上谈兵,还要有自己亲身经历的案例。俺有篇谈体会的文章《从事基础研究的三点感想》,其中就涉及到一点。但是,由于篇幅有限,再说那是在刊物上谈体会,不比在这里海阔天空地讲。
从事基础研究的三点感想(点击就可以看)
俺也不是闲的没有事情做,才写什么兵法。俺现在有4门课要上,本科生3门,研究生1门。俺还有自己的研究方向,搞什么“原子相图”,就是原子和原子怎么接触,如何从两个原子的接触推测出整个块体的一些性能,好像既是斜门,又是冷门。管它呢,反正世界上没有人搞,就俺自己折腾,猴年马月能不能出结果,俺也无所谓。独此一家,别无分店,没有人和俺抢生意,所以,俺也用不着搞什么促销活动。如果真有人看上了俺的方向,俺也不怕。因为俺的初步思路已经发表,俺已经拿到了优先权,白纸黑字(还有网络版)。只要别人用Google搜索一下,就能查到俺的文章,引用了咱的文章,这不就达到目的了吗?反正有和没有其他人来搞,对俺都是有利的!
Atomic phase diagram(点击就可以看)
还有一事顺便提一下,就是俺对魔方的折腾。以前的读书人复习应付科举考试,一般都使用敲门砖的战术,敲开门之后,就把砖头给扔掉了。俺把魔方当作一个敲门锤,就像铁路检修工的锤子,随身携带。俺用魔方于1993年敲开过一次基金委的门,2001年敲开过一次门,2003年连带地又敲开一次,俺还准备于2012年左右再敲一次。
魔方中的科学(点击就可以看)
刊载俺这篇短文的《中国科学基金》,还把俺的魔方公式登在封面上,这也是策划和计谋的结果。
说实在的,俺是阅读《毛泽东选集》长大的,有些思想就来源于《毛选》。俺学《毛选》是没有办法,你想一想,在俺那大毛忽洞,哪有什么其他书啊。《毛选》是各家各户摊派的,不买不行。好在那时的村官们也不敢搭车收费,原价多少就收多少。如果真想读《毛选》,这是件好事啊!俺后来从北京邮购马克思《数学手稿》,邮寄费还是俺自己掏的。
马克思《数学手稿》(点击可看封面等资料)
那时俺学的《毛选》(包括诗词)还真有用啊,帮了俺不少忙。有一次,在挖井的工地上,俺和一个小伙子飙力气,结果把生产队一根崭新的扁担给压断了,有人嚷嚷着要俺赔偿。俺就反驳道:春风杨柳万千条,压断一条换一条。有的人就开始大笑了,俺接着说,你们抬的少,当然不会压断了,我们抬的多,难道吃苦耐劳错了吗?你们的《毛选》白学了吗?经过一场使用《毛选》和语录的口头战斗,俺取得了的胜利,最后大家一致同意:春风杨柳万千条,压断一条换一条。
实际上,俺背会的语录比林彪的多,虽然他每天语录不离手,可能还真背不了几条。林彪让大家活学活用,实际上他自己也没有学到手,他的下场就是证明。
为什么要谈《毛选》呢?因为《毛选》里有很多兵法技巧,和孙子孙膑的兵法基本上是一脉相承的,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应用。
从小到大,研究生读了很多书,但是,忽略了一个关键问题:如何应用。
有一次,俺让两个做毕业设计的学生去当时的供销科买一个带回流器的玻璃瓶子(一种烧杯),俺告诉他们务必要买回来,我们星期六要给油田干一个项目(做晶间腐蚀实验),星期一必须交报告。最后我还补充一句:“你们能办了这件事情吗?”学生回答说:“只要有,我们肯定能买回来”。
因为我派他们去的时候接近下班的时间,如果管库房的人在下面干别的事情,这两个学生对付不了,库房里有也买不回来。所以,俺才加了一句:“你们能办了这件事情吗?”
果然两位学生空手而归,说是库房里没有。我又带他们一起去,结果把想要的东西买回来了。
你看,买个烧杯,非常简单的事情,如果不谋划,也不会成功。
总而言之,有意识地进行谋略,可以增长你的智慧,其增长的速率比较慢,犹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
 
请看下篇:
中国研究生的对策和路线图,策篇:知己VS知彼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321-23949.html

上一篇:美国大选:总统是裤衩,4年1脱,8年必换
下一篇:诸葛亮“三分天下”的物理模型
收藏 IP: 119.166.142.*|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20 07: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