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空中水周转次数n、周转期τ:空中水文学名词初集(7)
张学文,20190429
一个容量为W的水桶有一个出口和一个入口,其出水口在T时间内流出的水量是R。其入水口则在单位时间补充的水量也是R。这意味着水桶中的水量保持平衡。显然,这种情况下的R与W的比值(R/W)就是T时间内水分的周转次数n。
面对以上的模型,我们把水桶理解为地球大气,把W理解为空中水(可降水量),把R理解为T时间的降水量是妥当的。于是(R/W),即降水量与可降水的比值,其物理意义就是空中水在T时间内的周转次数n了。
写为公式就是
n=R/W
就全球平均而言,其年降水量大约是1000毫米,而空中的可降水量是25毫米。由于(1000/25)=40,于是我们知道了全球全年(一年)平均空中水平均周转40次。也是从入口(蒸发量)补充40次。
既然一年平均空中水周转次数n是40次/年,所以水分在空中循环一次所需要的时间自然是(1/40)年。我们用τ表示,它是n的倒数,于是有
(w/R)=τ
可见知道了降水量与可降水量,我们对水分在空中的周转速度的认识深刻了一步。而(1/40)年就是9.1天(=365/40)。于是我们知道了空中水在空中大致滞留9天就以降水的形式返回地面。
以上的认识是在全球平均意义下分析可降水量、降水量的比值的物理意义的。即全球平均而言,空中水大约每年周转40次,或者说平均9.1天周转一次。
现在可以再问:这两个公式是否也可以用于各个地点,即我们用当地的年降水量、月降水量以及当地的年平均、月平均可降水量的数据代入前面的两个公式,是否可以?
我们说在比拟的意义下,这样做未尝不可(这忽视了各地的水汽交换,突出了本地的水分循环)。例如在博客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790142.html 中就对各个大洲的可降水量与降水量的比值作了分析,而获得了的下面的表。
各大洲的水分循环参数表(来自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790142.html 但是表的外观和公式、符号、数据格式等为配合本文而又修改和改进了)
区域 (指大陆,最后是全球) | 降水量R | 可降水量W | 一年水循环次数n | 水分循环 一次天数τ |
单位或计算公式 | (mm/a) | (mm) | n=R/w | τ=365/n |
欧洲 | 769 | 14.7 | 52.3 | 6.9 |
亚洲 | 631 | 21.2 | 29.7 | 12.2 |
非洲 | 725 | 28.7 | 25.2 | 14.4 |
北美洲 | 805 | 16.4 | 49 | 7.4 |
南美洲 | 1597 | 29.5 | 54.1 | 6.7 |
大洋洲 | 456 | 24.1 | 18.9 | 19.2 |
南极洲 | 177 | 1.5 | 118 | 3 |
全球海陆 | 1000 | 25 | 40 | 9.125 |
另外,笔者曾经分析过中国的一些地点的冬季和夏季的情况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790142.html ,
我国一些地方冬、夏季的水分循环周期表[3]
1月 | 7月 | |||||
空中含水量W | 月降水量R | 水分循环周期 | 空中含水量W | 月降水量R | 水分循环周期 | |
mm | mm | 天 | mm | mm | 天 | |
哈尔滨 | 2.3 | 3.7 | 19.27 | 34 | 160.7 | 6.56 |
乌鲁木齐 | 4.3 | 10.4 | 12.81 | 19.3 | 30.4 | 19.68 |
西宁 | 2.4 | 1 | 74.40 | 20.4 | 80.7 | 7.84 |
托托河 | 1 | 0.7 | 44.29 | 9.7 | 83.6 | 3.60 |
兰州 | 4.4 | 1.4 | 97.43 | 24.9 | 63.8 | 12.10 |
银川 | 3.5 | 1.1 | 98.64 | 25.3 | 43.6 | 17.99 |
郑州 | 6.2 | 8.6 | 22.35 | 47.8 | 154.4 | 9.60 |
汉口 | 10.6 | 34.9 | 9.42 | 54.7 | 156.2 | 10.86 |
长沙 | 14.8 | 59.1 | 7.76 | 51.3 | 112.5 | 14.14 |
贵阳 | 12.3 | 19.2 | 19.86 | 39.7 | 167.9 | 7.33 |
南京 | 8.6 | 30.9 | 8.63 | 53.1 | 183.6 | 8.97 |
上海 | 9.2 | 44 | 6.48 | 49.1 | 134.2 | 11.34 |
杭州 | 12.6 | 62.2 | 6.28 | 53.6 | 126.5 | 13.14 |
南昌 | 12.6 | 58.3 | 6.70 | 54.9 | 125.9 | 13.52 |
福州 | 17.4 | 49.8 | 10.83 | 52 | 112 | 14.39 |
广州 | 21.4 | 36.9 | 17.98 | 55.8 | 212.7 | 8.13 |
长春 | 2.4 | 3.5 | 21.26 | 39 | 183.5 | 6.59 |
沈阳 | 3.4 | 7.2 | 14.64 | 40 | 196 | 6.33 |
呼和浩特 | 2.4 | 3 | 24.80 | 24.4 | 102.1 | 7.41 |
北京 | 3 | 3 | 31.00 | 40.1 | 192.5 | 6.46 |
太原 | 4.1 | 3 | 42.37 | 33.4 | 118.3 | 8.75 |
济南 | 4.8 | 6.3 | 23.62 | 45.3 | 217.2 | 6.47 |
拉萨 | 1.6 | 0.2 | 248.00 | 17.7 | 129.5 | 4.24 |
成都 | 12.2 | 5.9 | 64.10 | 48.3 | 235.5 | 6.36 |
昆明 | 10.7 | 11.6 | 28.59 | 32.5 | 212.3 | 4.75 |
南宁 | 20.4 | 38 | 16.64 | 53.8 | 195.1 | 8.55 |
西安 | 7.1 | 7.6 | 28.96 | 44.1 | 99.4 | 13.75 |
从表中 可以看到在1月(冬季)我国多数地区的水分循环周期长,循环慢;而7月(夏季)就循环快,周期短。
由于云以及降水物(没有落地是雨滴等等)在空中的滞留时间与水汽对比起来小很多。这里的计算就忽略了它们。
以上获得的 空中水汽的周转时间或者周转次数都是气候平均值。实际具体的每次降水肯定与此有区别。但是这种气候平均值容易从可降水与降水数据的对比中求得。而计算每次的降水来源则目前难以分析。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1 20: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