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水.熵.复杂性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angxw 张学文的文章,涉及气象、水分、熵、统计、复杂性、一般科学等

博文

空中水周转次数n、周转期τ:空中水文学名词初集(7)

已有 3040 次阅读 2019-4-29 18:53 |个人分类:空中水文学名词19|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空中水周转次数n、周转期τ:空中水文学名词初集(7

张学文,20190429

一个容量为W的水桶有一个出口和一个入口,其出水口在T时间内流出的水量是R。其入水口则在单位时间补充的水量也是R。这意味着水桶中的水量保持平衡。显然,这种情况下的RW的比值(R/W)就是T时间内水分的周转次数n

面对以上的模型,我们把水桶理解为地球大气,把W理解为空中水(可降水量),把R理解为T时间的降水量是妥当的。于是(R/W),即降水量与可降水的比值,其物理意义就是空中水在T时间内的周转次数n了。

写为公式就是

n=R/W

就全球平均而言,其年降水量大约是1000毫米,而空中的可降水量是25毫米。由于(1000/25)=40,于是我们知道了全球全年(一年)平均空中水平均周转40次。也是从入口(蒸发量)补充40次。

既然一年平均空中水周转次数n40/年,所以水分在空中循环一次所需要的时间自然是(1/40)年。我们用τ表示,它是n的倒数,于是有

(w/R)=τ

可见知道了降水量与可降水量,我们对水分在空中的周转速度的认识深刻了一步。而(1/40)年就是9.1天(=365/40)。于是我们知道了空中水在空中大致滞留9天就以降水的形式返回地面。

以上的认识是在全球平均意义下分析可降水量、降水量的比值的物理意义的。即全球平均而言,空中水大约每年周转40次,或者说平均9.1天周转一次。

现在可以再问:这两个公式是否也可以用于各个地点,即我们用当地的年降水量、月降水量以及当地的年平均、月平均可降水量的数据代入前面的两个公式,是否可以?

我们说在比拟的意义下,这样做未尝不可(这忽视了各地的水汽交换,突出了本地的水分循环)。例如在博客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790142.html 中就对各个大洲的可降水量与降水量的比值作了分析,而获得了的下面的表。

 

 

各大洲的水分循环参数表(来自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790142.html 但是表的外观和公式、符号、数据格式等为配合本文而又修改和改进了)

区域

(指大陆,最后是全球)

降水量R

可降水量W

一年水循环次数n

水分循环

一次天数τ

单位或计算公式

(mm/a)

(mm)

n=R/w

τ=365/n

欧洲

769

14.7

52.3

6.9

亚洲

631

21.2

29.7

12.2

非洲

725

28.7

25.2

14.4

北美洲

805

16.4

49

7.4

南美洲

1597

29.5

54.1

6.7

大洋洲

456

24.1

18.9

19.2

南极洲

177

1.5

118

3

全球海陆

1000

25

40

9.125

 

另外,笔者曾经分析过中国的一些地点的冬季和夏季的情况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790142.html

我国一些地方冬、夏季的水分循环周期[3]


1

7


空中含水量W

月降水量R

水分循环周期

空中含水量W

月降水量R

水分循环周期


mm

mm

mm

mm

哈尔滨

2.3

3.7

19.27 

34

160.7

6.56 

乌鲁木齐

4.3

10.4

12.81

19.3

30.4

19.68

西宁

2.4

1

74.40 

20.4

80.7

7.84 

托托河

1

0.7

44.29 

9.7

83.6

3.60 

兰州

4.4

1.4

97.43 

24.9

63.8

12.10 

银川

3.5

1.1

98.64 

25.3

43.6

17.99 

郑州

6.2

8.6

22.35 

47.8

154.4

9.60 

汉口

10.6

34.9

9.42 

54.7

156.2

10.86 

长沙

14.8

59.1

7.76 

51.3

112.5

14.14 

贵阳

12.3

19.2

19.86 

39.7

167.9

7.33 

南京

8.6

30.9

8.63 

53.1

183.6

8.97 

上海

9.2

44

6.48 

49.1

134.2

11.34 

杭州

12.6

62.2

6.28 

53.6

126.5

13.14 

南昌

12.6

58.3

6.70 

54.9

125.9

13.52 

福州

17.4

49.8

10.83 

52

112

14.39 

广州

21.4

36.9

17.98 

55.8

212.7

8.13 

长春

2.4

3.5

21.26 

39

183.5

6.59 

沈阳

3.4

7.2

14.64 

40

196

6.33 

呼和浩特

2.4

3

24.80 

24.4

102.1

7.41 

北京

3

3

31.00 

40.1

192.5

6.46 

太原

4.1

3

42.37 

33.4

118.3

8.75 

济南

4.8

6.3

23.62 

45.3

217.2

6.47 

拉萨

1.6

0.2

248.00 

17.7

129.5

4.24 

成都

12.2

5.9

64.10 

48.3

235.5

6.36 

昆明

10.7

11.6

28.59 

32.5

212.3

4.75 

南宁

20.4

38

16.64 

53.8

195.1

8.55 

西安

7.1

7.6

28.96 

44.1

99.4

13.75 

 

从表中 可以看到在1(冬季)我国多数地区的水分循环周期长,循环慢;7(夏季)就循环快,周期短。

由于云以及降水物(没有落地是雨滴等等)在空中的滞留时间与水汽对比起来小很多。这里的计算就忽略了它们。

以上获得的 空中水汽的周转时间或者周转次数都是气候平均值。实际具体的每次降水肯定与此有区别。但是这种气候平均值容易从可降水与降水数据的对比中求得。而计算每次的降水来源则目前难以分析。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024-1176219.html

上一篇:降水资源量:空中水文学名词初集(6)
下一篇:降水历时(雨时)与降水相对历时:空中水文学名词初集(8)
收藏 IP: 110.152.215.*| 热度|

6 杨正瓴 檀成龙 周少祥 王从彦 范振英 hmaoi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1 01: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