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重说明] 俺不是叶公,俺不好龙!(兼谈“原创”)
一、真创新,太难了,实在太难了
诚如“老和山下的小学僧”2019年所言:
“基础科学除了烧钱烧时间,还得烧人,烧的异常惨烈,100个高智商,99个都是垫脚石!”
看看本网鲍德海(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博士)的经历就能感觉到了。
《科学网》原创成功的活跃博主,目前只有秦四清老师一人。张志东老师算是接近成功。欢迎修改或补充!
二、创新者的常见基本类型
(1)殉道者:
燃烧自己,不一定照亮别人。
被杀死,连名字都没有留下。被茫茫历史淹没。如古希腊时期发现“根号2”被杀死的有多人,只有希帕索斯一人青史留名。
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怕死勿入斯门。
1845年,英国皇家学会拒稿了一篇气体动力学(kinetic theory of gases)论文,该文比著名的麦克斯韦论文(1859年)早了14年。可惜,今天已经难觅该作者的信息。(1892 A paper surfaces that was rejected by a Royal Society referee in 1845, outlining the kinetic theory of gases more than a decade before James Clerk Maxwell’s famous paper. Might referee systems be fundamentally flawed?)
(2)促进了人类文明进步
如牛顿。
这是需要各种客观、主观条件的。很复杂,不再多说了。
正如大权威所说:
人是人的历史的“前提”(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人又是人的历史的“结果”(人们只能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创造自己的历史)。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人作为历史的“结果”,这意味着人们并不是在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自己的历史,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3)自娱自乐
如德国数学爱好者、商人沃尔夫斯凯尔(Paul Wolfskehl),研究费马大定理(Fermat's Last Theorem)。
三、激将法作用不大
(1)张操,2015-09-05,杨正瓴老师也是叶公好龙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71800-918598.html
(2)曾纪晴,2020-12-27,叶公好龙的“杨正瓴”们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2021-1264423.html
选择了做屈原,就不要发牢骚了。
原创: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怕死勿入斯门。
网传伽利略说:追求科学需要特殊的勇敢。
一位院士在2020-04-06说:
“中国的科学界已经热热闹闹地搞了很多事情了,但真正的塌下心来的,按照目光冷静、头脑清醒,行动稳健迅捷这样去做事情的,有,但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这就是我们面临的问题。”
我们应该“真正的塌下心来的,按照目光冷静、头脑清醒,行动稳健迅捷这样去做事情”。
四、对张操老师、曾纪晴老师稿件的一点建议
(1)牛顿力学,是以物体存在“质量”为前提的。
研究“无质量”的物体运动,是否还可以使用牛顿的理论,这是第一点需要说明的问题。
尽管“无质量”物体的抽象是可以的,也可能是有用的。但“直接使用牛顿理论研究”,是存疑的。
(2)真空中光速不变,就是爱因斯坦的框架。没有太大的差别。
(3)人类不能超光速。
类似地,没有视觉的蝙蝠(只能用超声波定位),是不能正常地生活在“超音速”世界的。
五、演绎推理在历史上的具体表现是复杂的
演绎推理中前提、结论,二者之间的关系,在基础科学研究历史上表现得很复杂。
(1)正确的前提,不一定能演绎出符合实际的结论;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
(2)符合实际的结论,有时是使用错误的方法或前提推导出来的。历史上麦克斯韦自己提出的“麦克斯韦”电磁理论,就带有“前提”不够可信的特征。
(3)很多重要的自然科学成果(甚至包括数学),是“猜出来”、“蒙出来”的。
不要奇怪。我们只知道它们是对的,却不知道“为什么正确”。客观规律,是客观的。我们“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目前以及今后相当长时间内预计仍然会是常态。
见:逻辑能力与数理科学创新小议[J]. 科技导报, 2014, 32(1): 88-88.
http://www.kjdb.org/CN/abstract/abstract11234.shtml
自然科学,归根到底是“实验”科学。逻辑是第二位的。
所以,曾纪晴老师稿件的结论仍然有可能是正确的。只是我主观上觉度眼下还不够成熟。
推荐阅读:
[1] Csiszar A. Peer review: Troubled from the start[J]. Nature, 2016, 532(7599): 306-308.
https://www.nature.com/news/peer-review-troubled-from-the-start-1.19763
[2] 新华网,2019-10-11,日本迎来“诺奖热潮” 从科学到工程获奖领域广泛
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19-10/11/c_1210307397.htm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47107383699397810&wfr=spider&for=pc
http://news.china.com.cn/2019-10/11/content_75290207.htm
[3] 科学网,2018-08-14,短效评价阻碍科学创新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8/8/416516.shtm?id=416516
http://wap.sciencenet.cn/blog-1792012-1116106.html 精选
[4] 科学出版社,2015-08-10,科学上过分漂亮的结论很有可能是以无中生有的方式编造出来的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28739-911890.html
[5] 曹俊,2018-09-09,盲法分析的秘密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96183-1133842.html
[6] 中国科学报,2020-12-22 第5版 大学周刊,“凭实力不如有靠山”当休矣
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20/12/359623.shtm
http://news.sciencenet.cn/dz/dznews_photo.aspx?t=&id=35453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现在各种重大项目、科研成果层出不穷,可就是缺少有“灵魂”的重大原始创新成果。问题的根源主要不在科研人员身上。
事实上,国内类似的重大假冒科研“成果”,都经过一层层严格鉴定评审,评委也都是国内顶级专家,可为何一次次都无法识破?这与国内顶级“学术大牛”的绝对权威不无关系。即使“学术大牛”主观上没有什么问题,但长期忙于行政事务和应酬交际,对专业核心知识和前沿状况可能已经生疏,还以学术权威自居,很容易被学术不端者甚至违法犯罪分子所利用。
友情推荐:
[1] 秦四清,2020-12-20,简论重大科学发现诞生的时机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1263364.html
[2] 张志东,2019-11-14,三维伊辛模型精确解研究取得新进展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344-1206115.html
相关链接:
[1] 2020-08-01,破除论文“SCI至上”:[历史] 艾萨克·牛顿斗不过“同行评议”!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44556.html
[2] 2020-08-21,[汇集] “同行评议”扼杀原创的权威观点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47293.html
[3] 2010-03-10,逻辑方法的局限性:元知识、乌龟塔与盲人摸象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301534.html
[4] 2010-03-09,逻辑方法的局限性:Gödel incompleteness theorem和Chaitin theorem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301287.html
[5] 2019-7-26,[建议] 中学、大学和研究生教育中增加“逻辑”知识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191217.html
[6] 2020-7-19,[随感] 未来的人类教育模式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42651.html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感谢您提供更多的相关资料!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3 16: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