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lyang 求真务实

博文

俺不迷信“国际评审”(“同行评议”的局限性)

已有 4570 次阅读 2020-1-19 16:30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国际评审, 人性缺失, 打压, 潜在, 对手

为我国2070年开始的诺贝尔科学奖“井喷”清除障碍、铺平道路!

                                              

俺不迷信“国际评审”(“同行评议”的局限性)

    

    201*年,俺怀着敬畏的心情,给某个相当有名的英文期刊《****》投了一个稿件。感谢该编辑部的信任,俺的稿件顺利进入了“peer review”!

    但看到“peer reviewer”的评审意见时,俺“三观尽毁、目瞪口呆”:

    买糕的!居然还有这样无知无识的审稿人!!该 reviewer 真正做到了无知无畏!!!

    原来如此!有了这样的 reviewer,舍恩(Jan Hendrik Schon)在2000 2002年的 Nature(7篇),Science(9篇),Physical Review(6篇)顶级期刊的假论文得以发表,还真就不是难事了。

   原来如此!有了这样的 reviewer,安韦萨(Piero Anversa)才能在2001 2018年连续造假长达17年。

   这就是西方世界里的“国际评审”。于是又想起华罗庚先生的“早发表,晚评价。”

           

    2016年,西方学术界“近年来已很少能看到知识渊博、功底深厚、热爱学术的学者。”

    2016年9月7日,Julia Belluz 等人报道西方科技界“问题四:同行评议出现了故障”。

    ……

    所以,俺不迷信“国际评审”。

    

一些关于西方学术界“同行评议”不可靠的公开报道汇集:

(1)Enago英论阁,2020-01-08,申请科研项目如乐透中签?不如随机筛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81387-1213386.html

    目前适合的审查人越来越难求,成为同行审查制度的重大限制。

     

(2)科学网,2015-01-12,科学家分析同行评审有效性(PNAS,2015年报道)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paper/201511219413977135306.shtm

    同行评审在预测“良好的”论文方面是有效的,但可能难以识别出卓越和(或)突破性的研究。

    编辑和同行评审者通常、但并不总是会明智地决定哪些手稿应该发表和退稿,并且他们还提出同行评审可能难以识别出非传统和(或)卓越的研究。(来源:中国科学报 张章)

   

(3)骗了全世界十余年 干细胞“学术大牛”走下神坛,2018-10-18 07:53:45,科技日报

http://www.xinhuanet.com/tech/2018-10/18/c_1123574783.htm?baike

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18-10/18/content_405847.htm

    从2001~2018年,造假长达17年。美国人皮耶罗·安韦萨(Piero Anversa)已有31篇论文撤稿。他主持过各种项目110个。

    十余年间,安维萨借所谓的“心肌干细胞”之名申请的基金超过5000万美元。

     

(4)德国科学家亨德里克·舍恩:人前物理天才,人后造假狂人,2010-11-17 13:31:04,作者:孙大平,中国青年报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0/11/240299.shtm

    德国人亨德里克·舍恩(Jan Hendrik Schon)在2000~2002年,短短3年间,有28篇不可信论文发表。包括Nature(7),Science(9),Physical Review(6)。与之相关的6项专利申请也被撤消。

    目前的“撤稿数据库” http://retractiondatabase.org/里 Jan Hendrik Schon 有34篇。

    

(5)新华网,2018-09-25,“光纤之父”去了天堂但仍与我们比邻 

http://www.xinhuanet.com//gangao/2018-09/25/c_129960018.htm

2018年09月25日,星期二,新京报,第A03:时事评论,“光纤之父”去了天堂但仍与我们比邻

http://epaper.bjnews.com.cn/html/2018-09/25/content_732960.htm?div=-1

    1966年当高锟发表《光频率介质纤维表面波导》论文,第一次明确提出用石英基玻璃纤维进行长距离信息传递,将带来一场通讯事业的革命,世界将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时,有人甚至嘲笑这是痴人说梦。

             

(6)闵超,中国科学报 ,2018-08-14,短效评价阻碍科学创新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8/8/416516.shtm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792012-1116106.html

    新颖的研究被延迟认可

    高度新颖的论文在发表三年以内很少成为高被引的论文。而从发表之后的第四年开始,高度新颖的论文明显更多地成为高被引论文,它们对非新颖论文的优势随着引文时间窗口的增加而增加。并且,对新颖论文的这种延迟认可不仅存在于发表论文的原领域,还存在于原领域以外的领域中。

       

(7)周健,2016-09-11,科学面临的七大问题及出路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248178-1002186.html

   同行评议的目的是为了达到出版前淘汰垃圾研究。然而,调查中受访者们表示,这个机制发生了故障。大量的研究和系统评论表明,同行评议并不能可靠地防止劣质研究被出版。

(7-2) Julia Belluz, Brad Plumer, and Brian Resnick, 2016-09-07,The 7 biggest problems facing science, according to 270 scientists. [EB/OL]. 

http://www.vox.com/2016/7/14/12016710/science-challeges-research-funding-peer-review-process

      

(8)张章,中国科学报,2017-04-18,荷兰试点经费分配新体系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7/4/373758.shtm

   Scheffer和Bollen表示,目前经费竞争日益激烈,对青年学者尤为如此,而现有的同行评议体系十分无效且不公平,因为一些科学家得到大量经费,而一些人什么也没有。

   Jop de VriezeApr. With this new system, scientists never have to write a grant application again. [EB/OL]. 13, 2017, 3:00 PM

https://www.sciencemag.org/news/2017/04/new-system-scientists-never-have-write-grant-application-again

     

(9)李江,2017-12-19,如果科研经费改为平均分配......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792012-1090437.html

   Vaesen, K., & Katzav, J. (2017). How much wouldeach researcher receive if competitive government research funding weredistributed equally among researchers?. PloS one, 12(9), e0183967.

https://journals.plos.org/plosone/article?id=10.1371/journal.pone.0183967

   近年,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对同行评议制度表示不满。同行评议花销巨大,评议结果极不稳定,

      

(10)Editage意得辑,2019-09-25,科学的短板:不可重复性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69813-1199429.html

   科研界掀起一股解决不可复制性问题的浪潮,但有些专家也提出警告,就算是可以复制的研究也不等于正确的科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生物统计系副教授 Roger Peng 就表示:「一定要记住,可以成功复制的研究还是有可能是错的。我这边说的“错”,指的是研究声称的东西或是结论可能是错的。」对 Roger Peng 来说“可复制性的重要性在于它是唯一一个调查人员能保证研究的方法”。

      

(11)Editage意得辑,2019-09-23,审稿人偏见,是存在的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69813-1199130.html

   偏见。同行评审由人工完成,学术界的论资排辈的确容易产生偏见。

   透明度。同行评审常备比作“暗箱”,科研者希望更透明,更可靠。

   同行评审毕竟是人工来完成的,偏见也无法绝对避免。

     

(12)千老与教授,2016-10-06,学术界现状及海归高校前景分析

http://www.liuxuehr.com/gaoxiaozhaopin/gaoxiaodongtai/2016/1010/25690.html

https://www.cnblogs.com/runbot/p/7600250.html

   1 西方学术界的危机

   (b) 竞争恶化。西方学术界的竞争恶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职减少、二是经费申请困难。美国的教职岗位有回暖趋势,然而前面几年积累了大量的博士毕业生,想申请教职仍然十分困难,而找到100名以外的学校基本与学术研究无缘了。欧洲澳洲的教职岗位短缺已经是多年的问题,大量的博士后游走在学术圈底端,利用5年以上的时间找教职,不乏40多岁找到讲师职位的。科研经费申请已经十分困难,大部分年轻教授每年提交10余个本子,根本没有时间做别的事情。

    (d) 泛世俗化。欧美学术界拥有大量的懒散教员,他们早年活跃于学术界,在拿到终身教职后往往不再奋斗,十几年不出一篇论文也是常事。而且,近年来已很少能看到知识渊博、功底深厚、热爱学术的学者。大多数教授更像生意人,每天讨论的都是经费、论文、如何成名、如何管理下属等等。科研项目的导向也越来越走向应用,急功近利,妄想3-5年把一个猜想转换成市场的价值。基础理论研究已经很难得到资助,一些偏理论的方向甚至到了快要关张、后继无人的地步。

    (e) 人性缺失。整体来讲,西方学术界还是比较有规则的。然而,面临当前的经费压力以及学术研究本身的难度,西方大学也日趋成为丛林社会。一些教授不再是传道授业、指导学生的老师,而成为压榨下属、倾轧同行、窃取成果的老板。这些人往往学术水平未达到一定高度,对学术的热爱远远比不上对自己岗位或名利的热爱。这类教授中以亚裔学者最甚,当然也不乏欧美教授,他们视下属为家奴,视同行为劲敌争取一切手段骗取经费,廉价雇佣博士博后拼命灌水,极力打压潜在对手许多雇员与导师终分道扬镳,老死不相往来。而这种缺乏人性的手段已逐渐成为西方学术界的生存法则,不可不令人唏嘘。

  

(13)科学网,2013-9-25,隐秘与主观盛行 谁来评议“同行评议”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3/9/283081.shtm

    没有证据表明同行审查可以使发表的论文更加优秀

   

(14)Jeffrey Mervis. Peering into peer review [J]. Science, 2014, 343(6171): 596-598. FEB 7 2014.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43/6171/596.full

    “Peer review is not predicting outcomes at all. And that's quite disconcerting. 同行评审根本无法预测出项目研究的成果(好坏)。这是相当令人不安的。”

    

(15)科学网,2014-10-21,丁肇中:一生最重要选择就是只做一件事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4/10/305802.shtm

   丁肇中说,科学是多数服从少数,只有少数人把多数人的观念推翻以后,科学才能向前发展。因此,专家评审并不是绝对有用的。因为专家评审依靠现有的知识,而科学的进展是推翻现有的知识。

        

推荐阅读:

[1] 特稿:学术不端是怎样的一种全球麻烦,2019-02-17 15:09:53,新华网

http://www.xinhuanet.com/2019-02/17/c_1124125941.htm

[2] 科学网,2020-01-14,高福院士:“卡脖子”实质就是“卡脑子”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0/1/434802.shtm

   “卡脖子”问题的背后,统统是“卡脑子”的问题

   最怕一辈子糊涂

相关链接:

[1] 2019-09-25,近年关于“同行评议”的大数据实证研究论文(汇集)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199462.html

[2] 2019-11-20,感谢《科技中国》张主编给刊出“同行评议的局限性和改进之策”!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06879.html

[3] 2019-12-02,[随笔] 科技“同行评议”引发美国《大停滞》?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08480.html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感谢您提供更多的相关资料!

        

____________ 倾情推荐 ____________

谢力,2018-07-13,那个天才告诉你“霍曼转移”最优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69170-1123761.html

谢力老师家的猫,拍摄于2020-01-16 13:33。

         

被《细胞》《自然》和《科学》拒绝的时候,你的研究或许才是真正一流的工作。”——2018年诺贝尔奖得主本庶佑 Tasuku Honjo

        

   2017年05月,担任22年的《自然》杂志主编坎贝尔(Philip Campbell)先生说:
   如果问问科学家们,他们最引以为傲的研究发表在哪里,他们回答的往往是其他一些不太知名、不太被引用的期刊。
   换言之,《自然》以及其他一些在选择上比较挑剔、又有高影响因子的期刊,仅代表了重要科研文献很小部分(a small portion of)

        

__________________ 真傻的站队 __________________

(1)所有的期刊编辑部、基金委等,都是善良的好人!

        包括上面提到的著名英文期刊《****》,编辑部很快将俺的稿件送入 peer review。

(2)所有的中国的专家们都是好的!

        少数欧美专家有点坏脾气,尽管这个比例很小很小绝大多数欧美专家们也是好人!

(3)现行“peer review”,存在严重的缺陷。亟需改进。

                  

专家好,review 不好!

要专家,不要 reviews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14882.html

上一篇:[学习笔记] 双重无知 double ignorance
下一篇:Donald W. Braben:杀死同行评议,拯救人类文明!
收藏 IP: 202.113.11.*| 热度|

14 郑永军 伍赛特 谢力 檀成龙 秦四清 宁利中 武夷山 张忆文 杨立坚 朱晓刚 马军 季丹 高友鹤 杨学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9 16: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