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ihangya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aihangyan

博文

科研之殇

已有 3099 次阅读 2013-9-16 22:38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前几年,自己作为众多研究生中一员,看着研究生生活的现状,一直有些话想说,但是由于一些杂事被耽搁了,这样一晃七八年就过去了。今天有感而发,即兴记录下一些心里一直想说的话。

  (一)生存之殇

   虽说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对于很多研究生来说,“生存”是一个他们永远也绕不过去的话题。一般来说,对于大多数硕士研究生来说,一个月200来元的国家补助就几乎全部是学生的生活费,虽说研究生补贴是由国家补助、学校补助和导师科研补助三方面来构成,但是很多学校补助就形同虚设,而经费的过于集中导致很多导师都申请不到科研经费,每月就领那么点可怜的薪水,谈何给学生补助。很多研究生他们向往科研的神秘,喜欢探究的生活,但经济紧张是他们每日甚至每时都要面对的问题。对于城镇居民来说,“低保”的设置是为了保障城镇居民最低的生活保障。作为研究生,他们每月拿着200来元的生活补助,这200来元连他们的温饱问题都没有办法解决,他们拥有傲人的学历,但是他们不是没有能力的人,他们被屏蔽在政策之外,其实他们这些人被沦为真正城市里最底层的人。2014年研究生开始全面收费,我相信这个问题依旧是个不可忽视的问题,虽说有的专业人士建议学生选报时淡化对收费的考虑,更多关注自己的专业理想、发展前景。我不知道人们在面临生活的时候,首先考虑解决自己肚子的问题多些,还是理想的问题多些。

   (二)尊严之殇

   现在看新闻,经常会看到博士自杀的新闻。一个人选择自杀,不管他有多么充分的理由,并不是一件值得提倡的事情,但是这个现象并没有引起各科研单位甚至国家的关注,出现问题时,很多地方考虑的是怎么把这件事情如何掩盖住。很多人读到博士,不仅要面临着生活的压力,很多还要面临科研的压力。国家的考核机制导致科研在科研领域追求论文的数量和高影响因子,各科研机构把一些考核指标和个人的收入和升迁直接挂钩,这就成了各教学单位或科研机构压教师,教师再把这些压力转嫁到真正干活的学生身上,尤其一些以科研为生的博士研究生。你干出点名堂,导师高兴,成果是导师的,与研究生无关;你干不出来,导师就骂学生,甚至用些侮辱性的字眼,在此时,学生根本没有尊严而言。因为导师掌握着学生的毕业问题,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未来,学生都选择“忍”,很多科研成果都是这样被“逼”出来的。当这些学生“多年的媳妇熬成婆”,尽管当年他们发誓“自己当导师以后要好好对待自己的学生,绝不象现在这样”,但是多年后,他们也步自己当年导师的后尘,重复着同样的故事。博士自杀,究竟是一个学生心里素质的问题,还是一个社会问题,到底是什么摧毁了他们求生的最后一丝欲望,是我们社会亟待值得反思的一个问题。

   (三)生命之殇

   居里夫人为“镭”奉献了自己的一生,甚至生命,她造就我们科研史上的一个传奇,一生获得两个诺贝尔奖。做实验是有危险性的,尤其象放射性、核试验或有机化学反应等科研。在中国,很多实验室的条件都不达标,学生和实验药品共处一室,尤其一些有毒、易挥发的药品,这已成为习惯,没有任何人感觉不对,不管是科研机构还是导师,他们关心的只是每年能产生多少篇论文,其中高水平论文能产生多少,这些论文能为我引来多少项目,我能获得多少利益,唯独作为最重要的人的健康,没有人关注。读研究生时,我就认识两个研究生,做某些专业,一个研三时得了脑瘤,一个皮肤对某种有毒气体过敏,浑身浮肿,不管怎么样,他们都是幸运的,最后经过治疗,最终都治愈了。不久前,碰到一个参加工作的硕士研究生,他家庭条件不错,硕士毕业的学校名气也响亮,我对他没有继续把博士读完感到不解。他说的话至今让我唏嘘不已,他说他是某个专业的,一个同门研究生做的很好,发的文章档次很高,博士考到全国一流的科研所继续深造,但第二年就得白血病去世了,心里很害怕,就直接工作了。国家有危险工种补贴,有职业病补偿标准,唯独对于我们研究生工作的这个时段成为国家政策的盲区。我们农民工兄弟张海超有开膛验肺的勇气,那是他丧失了生活的本钱-出卖体力的身体健康,作为我们知识分子,如果没有知识,是不是也能象张海超一样能拿出“开膛验肺”的勇气,让这些因工致残甚至献出年轻生命的人们得到他们应有的承认和保障,而不是永远生活在黑暗的角落,或者无名地长眠于地下!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995218-725480.html


收藏 IP: 112.123.185.*| 热度|

6 赵美娣 曹聪 彭渤 张强 Acad yunm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 02: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