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eblestar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reblestar

博文

林肯实验室演义第16回 三界地林肯立正名,鲁米斯领命挑重担

已有 4117 次阅读 2017-7-30 21:25 |个人分类:科研笔记|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林肯实验室演义第16   三界地林肯立正名鲁米斯领命挑重担

在美军方的敦促和Francis Wheeler Loomis的带领下,Charles项目组立即投入工作。

1个月,他们四处出击,造访了一批实验室和军事部门,做足了调研工作。

从第2个月开始,Loomis 把项目组分成4个组,分别为:

1)飞行器控制和预警-----长期规划组;

2)飞行器控制和预警-----早期改进组;

3)被动防卫组;

4)防空武器组。

每个组再就各自关注的问题独自开展为期两个月的调查研究,并要求在1951年的628日前提交各自的研究报告和结论。

最终,Loomis4个小组的研究报告基础上,于81提交了名为《防空问题研究》(<Problemsof Air Defense>)的Charles项目结题研究总报告。该报告共分10卷的技术研究报告、委员会笔记以及备忘录等。

《防空问题研究》是一份非常著名的文件。它给出了未来防空系统的许多基本概念和细节。该文件提出了大名鼎鼎的CapeCod(科勒角,地名,是马萨诸塞州深入大西洋的一个狭长小岛,由于此地盛产鳕鱼,而又名鳕鱼角)系统的原型设计,后来林肯实验室所建立的鳕鱼角系统(Cape Cod System)就是按照这个设计而进行的。


图1 后来的鳕鱼角系统站址

比最初Loomis划分更进一步,最终结题报告《防空问题研究》将防空问题划分为7项研究内容:

1)遭到突然攻击;

2)飞行器控制和预警---早期改进;

3)飞行器控制和预警---长期规划;

4)防空武器;

5)电子战;

6)被动防空;

7)防空中的人力。

7项研究内容实际上成为了日后林肯实验室的基本研究框架。

同时,Charles项目组还对Valley及其所负责的防空系统工程委员会(ADSEC)前期所做的工作给予了肯定和赞赏,认为美国确实亟需改进自身的防空系统,并完全赞同ADSEC所提出的中心控制防空系统的概念,也认同这个中心系统的核心应该是高速数字计算机。

Charles项目的研究结论也非常明显,他们完全支持新建一个专注于研究防空问题的实验室,并建议实验室的工作由MIT牵头,并联合美国陆军、海军和空军一起开展,而建设实验室这个项目的名称就建议命名为“林肯项目”(”Project Lincoln”)。

为什么叫林肯项目呢?

其实,这个来源非常偶然。原来,空军在提出在马萨诸塞州的BedfordLexingtonLincoln三个市交界的地方建设这个新实验室成立时,准备为这个建设事起个名字,按照惯例,他们喜欢用地名来起名,于是就打算从BedfordLexingtonLincoln三个中选一个,比如叫 Project Bedford Project Lexington,但是不巧的s是 Project Bedford Project Lexington 都已经被人抢先用了,它们分别作为了反潜战项目和飞行器核推进项目的名称,没有办法,负责空军的空军副参谋长Putt少将只好将其命名为Project Lincoln

于是,大名鼎鼎的林肯实验室就这样在诞生前被指腹命名了!

图2 BedfordLexingtonLincoln三界之地(中间为上回中介绍的开展概念验证的laurence G. Hanscom机场)

MIT校长Killian看到Charles项目的研究报告,不再犹豫,接受了空军的实验室建设合同,并立即着手开始,Francis Wheeler Loomis因在Charles项目卓有成效的工作而被委派继续负责这个Lincoln项目。

至此,在ValleyLouis Ridenour等科学家的不懈促进下,Lincoln实验室终于将要“十月怀胎,一朝分娩”了!

而一切期望和责任都压在了Loomis的肩头,但Loomis所拥有的仅仅是一个小团队、尚未到位的资金、建立一个实验室的承诺,而他要面对的则是为整个北美洲设计一个可靠的防空系统的挑战!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96555-1068771.html

上一篇:林肯实验室演义第15回 基里安犹豫遭游说,查尔斯上马细穷源
下一篇:林肯实验室演义第17回:鲁米斯遭遇财务机,基里安上书空军部
收藏 IP: 123.163.11.*|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0-7 23: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