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njaminliu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enjaminliu

博文

读一本新一代的天文科普 精选

已有 4877 次阅读 2012-9-28 22:53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读一本新一代的天文科普

(“我评获奖科普作品”系列之一)

 

  刘茜《李元爷爷带你游星空》(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6月)是获得第二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提名奖的作品。我和本书作者曾经有数面之交,和这本书的责编范春萍老师也一直有合作,知道她们是非常优秀的科普书作者和编辑。因此,仅看作者和责编的名字,我就决定买一本来,准备等女儿长大后给她做课外书之用。

  拿到书之后,我迫不及待地看了一遍,发觉果然写得不错。尽管这本书是供少年儿童看的天文知识入门书,但是仍然能够给我这样对基础天文知识已经十分熟悉的成人以启发。

  很多时候,科普的创新不在于介绍前人没有在科普中介绍过的新知识,而在于组织材料方式的创新。举一个虽然不是科普、但类似科普的例子:最近我在看北师大版七、八年级《生物学》教科书,发现其中介绍的基本知识点还和十几年前我上初中时的《生物》教科书差不多,但是这套新教科书一开始就介绍生物多样性和一些生态学的基础概念,从而把整套教材中的知识点都组织在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知识框架之内,我就觉得很有新意,体现了时兴的环保视角。

  刘茜这本书以李元爷爷成立“到宇宙去”旅行社,带领三位小朋友开展虚拟的宇宙之旅为线索,组织起了全部知识点,其中的趣味性自不待言。然而,书的一开头并没有直接从天文知识讲起,而是先介绍了城市里的“光污染”,然后又描绘了小朋友因为久居受光污染的城市、第一次见到银河后惊异万分的场景,这让我更觉得新意盎然。我的天文学启蒙书是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的《十万个为什么》第四版(即80版)中的天文学分册。这一分册对天文知识的组织方式和其他分册一样,是按照非常严谨的逻辑顺序,从天文学的研究对象讲起,次及星空,再及日月和行星,最后介绍20世纪以来的新发现和历法知识。虽然刘茜本书介绍天文知识的顺序大致与此相同,也是先星空,次太阳系,最后是深空天体,但是从光污染开始讲起,就比从天文学的研究对象讲起更贴近生活,更能从一开始就吸引小读者的兴趣,在这个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光污染越来越严重的时代也更有时代气息。

  当然,这本书在所介绍知识的新颖性上更不在话下。2006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修改行星定义这样的大事件固然不可能错过;在人类的航天活动和望远镜建设方面,作者更如她之前在与欧阳自远院士合著的《再造一个地球》(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9月)一书中表现的那样,轻松地将最新的进展写入书中——“信使”号飞船将在2011年重返水星;“三十米望远镜”将于2011年在夏威夷开工建设;2013年哈勃望远镜将要“退休”;中国的FAST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将于2014年建成……当我在2012年读到这本书,看到其中用将来时叙述2011年的事情时,实在不免要产生“天文学的进展真快”的感叹。

  此外,比起80版《十万个为什么》天文学分册来,这本书对星座的介绍颇详,其中有一些谈及星名命名和星座范围历史变迁的知识——比如天龙座α星并不是天龙座的最亮星,把它列为α星是因为它在历史上当过北极星;天秤座曾经是天蝎座的一部分,其主要亮星被视为天蝎的巨爪;后发座曾经是狮子座的一部分,被视为狮子的尾巴毛;猎犬座也曾经是大熊座的一部分——是我以前不知道的。这就勾起了我去了解西方星名和星座史的兴趣。说实话,我一直觉得,能让成人也觉得获得新知,而且产生进一步了解的兴趣,绝对是判断少儿科普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准。

  这本书里也有少量的错误,在此略作罗列,不是吹毛求疵,而是衷心希望再版的时候能更臻完美:23页把人马座原型的名字“喀戎”误写成“喀戒”。51页把天猫座误写成“山猫座”。57页讲天文学家先规定了平太阳日的长度,再规定小时和秒的长度,这是秒的旧定义;1967年已经用物理学方法重新定义了秒。74页的“赫兹-普隆星序图”应为“赫兹普隆-罗素星序图”(简称“赫-罗图”)。97页同时出现了“石-铁陨石”和“铁-石陨石”的提法,术语不统一。另外,第二章“四季星空”对一些著名星座的图示不合传统(如23页的天蝎座图示,不仅把大蝎子的形象画成了一个长着蝎钳的卡通小人,而且本应是蝎尾的地方却画成了蝎钳),似乎仍以按传统方法绘制图示为宜。

 

2012.09.22



读书荐书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95599-617672.html

上一篇:【广告】《基因的故事》获第二届中国科普作协优秀科普作品奖提名
下一篇:《现代汉语词典》的现代名物问题
收藏 IP: 124.205.77.*| 热度|

3 曹聪 苏德辰 段庆伟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9 01: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