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刘兵 当下正在连载《南腔北调》

博文

N37,《基地》:一曲科学主义的赞歌吗?(下)

已有 4225 次阅读 2009-1-15 23:50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科幻, 科学主义

载2005年9月30日《文汇读书周报》
南腔北调(37)


《基地》:一曲科学主义的赞歌吗?(下)
——关于科幻小说《基地》

□ 江晓原  ■ 刘 兵

 

  □ 上次我们谈《基地》,还有许多未尽之义,需要再谈。《基地》给作者阿西莫夫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声誉和财富,但他却在1957年嘎然停止了科幻小说的写作,转入科普作品。但是,他的那些科幻小说读者和出版商却放他不过,一直要求他将《基地》系列继续写下去,在停顿了二十多年之后,阿西莫夫终于再作冯妇,又写了《基地》的“续篇”和“前传”,结果甚至比当年的“正传”更加畅销。2001年“911”恐怖袭击之后,因为“基地”组织的名称和运作可能受到《基地》小说启发的传言,《基地》小说再次引人注目。

  ■ 过去——甚至现在还有许多人,曾将科幻的功能归于科普,这显然是一种严重的误解,既害了科幻,也害了科普。当我们阅读阿西莫夫的《基地》时,会有阅读科普的感觉吗?能够想像《基地》会达到传统中科普所设定的目标吗?显然不能。这不也再一次证明了,虽然与“科学”相关,但科幻的真正功能,恐怕还是在于扩展人们的想像力,在于可以带给人们以娱乐。阿西莫夫的作品就是这样的。

  □ 在《基地》中,我们还可以看到许多西方文化中古老传统的表现。比如,“先知”是西方文化中反复出现、至今仍然富有生命力的主题,连《黑客帝国》这样的幻想未来世界的电影中都有先知(那个黑人老太太),《基地》中的先知当然就是“心理史学”的发明者谢顿。他预测并进而设计了银河帝国在他身后的历史发展,被当基地面临重大抉择时,谢顿就会“显灵”,出来指点迷津,并坚定众人的信心。当然,作为一个科学主义者,阿西莫夫不能容忍“显灵”这样的场景,所以他将此事想象成谢顿生前录制好的三维录像的自动计时播放。这倒有些象小说《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临终留下的那些锦囊,每到危急时刻就拆开一个,其中必有妙计。不过谢顿的录像自动计时播放更玄得多——这需要精确计算数百年这样长时段中基地各个危机到来的准确时刻!即使是主张“历史有规律而且已经被发现”最力的学说,也没有如此激进的想象力。

  ■ 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才说能够通过计算精确地预见未来的“心理史学”带有科学主义的特色。虽然,这样严格地把故事讲下去,就会不那么好玩,于是,像“骡”这样的能够给规律带来破坏的“变异种”就出现了,可是,在阿西莫夫的努力下,对规律的偏离毕竟最终还是要通过第二基地的“心理学家”而被纠正。像这样的历史观,恰恰与更是人文化的历史学科的一般见识相左。
  此外,《基地》倒是体现了这样的种观念,即虽然“第一基地”的科学与技术,或者说,是那些我们现在经济称之为主流的科学和技术异常发达,但似乎仅靠这些能够造出飞船、核铳、屏蔽装置等等先进装置的知识,却并不能够就使“第一基地”主导“银河系”的未来发展,甚至不能保证自己的领土不沦陷。为此,阿西莫夫才设想出了要“软”一些的以心理学为基础“第二基地”,并赋与“第二基地”以不可取代的重任。而“第一基地”的那些科学家们,却只能在并不知道未来发展的具体规律的情况下随机盲目地行事,才能保证发展沿着谢顿设计的方向进行。这其中不是隐含着一些与科学主义相关的深刻的悖论吗?

  □ 恰恰是在这种地方,使我觉得阿西莫夫不是那么科学主义的。《基地》中那些“第二基地”的高手,可以轻易洞悉别人的思想,改变别人的思想,这样的设想,即使是今天的科学理论也还完全无法容纳。
  在《基地》的“续篇”中,另一个主题占据了中心地位,即寻找地球。按照小说中的故事情节,那时人类已经遍布整个银河系,但是人类最初的发源地是哪个星球?它在何处?时间已经过去了千万年,这些问题都已经扑朔迷离,没有答案了。“地球”已经成为一个古老的传说。所以基地派出的寻找地球的特使,历尽艰辛,才找到了地球——那时的地球已经是一颗因人类无法居住而被的废弃了的死寂行星。
  但是,以我们今天所能掌握的科学技术来推想,要将人类文明的历史记载保存一万年两万年,似乎也不是什么难事。阿西莫夫居然让人类早期文明史(掌握“超空间飞行”——实际上就是时空旅行——的能力之前)轻易凐灭,未免有点不太“科学”了。当然,他是为了编故事。

  ■ 不然。 “超空间飞行”并不一定就是时空旅行吧,而且我们到今天也还没有拥有这样的技术,因此,阿西莫夫让地球文明在此之前就凐灭,难道不可以理解为他已经感觉到地球上的人类正不断在以加速的方式毁灭着自己赖以生存地星球吗?就此来说,倒反而不是那么科学主义了。

  □ 在《基地》的“续篇”里,那位寻找地球的特使满银河系的乱跑,每每要进行“超空间飞行”,因此阿西莫夫对此有了较多的描述,从这些描述中看,“超空间飞行”是超光速的,是一种空间的“跃迁”,那它恐怕只能是时空旅行。
  只有具备了“超空间飞行”的能力,人类才可以去使用别的可居住行星上的资源,而且可以象当年希腊诸城邦在地中海沿岸建立的一系列殖民城邦一样,逐渐殖民于整个银河系。当然这也有个前提,就是这种殖民不能遇到更强、更先进的敌对文明。《基地》在这个问题上则显然持乐观态度,在《基地》的故事中,人类早已经实现了“超空间飞行”,也早已经将自己的殖民地遍布整个银河了。

  ■ 可是,银河系中还有那么那么多可以让生命存在的星球,对此,至少就我们今天的知识而言,恐怕远不那么现实。在不远的将来,地球如果被人类糟蹋得不再适宜生存(从今天的现状,我们要想象这点倒并不困难,而且不一定需要科幻小说家的才能),姑且不说移民到其他星球的技术可能性,是否能有那样的星球也是问题呢。
  再说,如果在我们熟练掌握这一能力之前,地球的资源已经耗竭,那人类文明就无法延续下去了。在这里,站在地球的立场,我们不是又可以间接看到西方科幻小说普遍的悲观色彩了吗?
(全文完)


  《基地》(系列科幻小说,包括《基地前奏》上下、《迈向基地》上下、《基地》、《基地与帝国》、《第二基地》、《基地边缘》上下、《基地与地球》上下),(美)艾萨克·阿西莫夫著,叶李华译,天地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定价:215元(全11册)。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4-210310.html

上一篇:N36《基地》:一曲科学主义的赞歌吗?(上)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1 23: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