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ZC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ZC

博文

Tau 蛋白到底是忠臣?还是杀手?

已有 6024 次阅读 2016-11-23 19:50 |个人分类:神经科学临床和基础|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style, important, 杀手

Tau 蛋白到底是忠臣?还是杀手?


1

从何说起?

   在最新的Science杂志上,来自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UNSW)和澳大利亚神经科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揭示了导致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的细胞过程,推翻了之前持有的关于这种疾病如何产生的观点,并且为开发能够阻止或延缓它的进展的新治疗方法。

   我们今天就来分析一下这个问题,看看他们都做了什么,然后和既往的研究有啥关系?

   


2

Aβ和tau的恩怨情仇    

   在AD的武侠世界里,有两大武功秘籍,他们是Aβ级联反应假说和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假说,由于这两门功法的要义迥然不同,所以,天下英雄被分为两派,其中一派是Betaist,另一派是tauist,这两派为了争夺武林盟主之位,已经斗争了近30年。

   在此之前,天下人皆认为Aβ天下第一,是功法的始祖,是Aβ导致了tau蛋白发生磷酸化修饰,才造就了tau的传说,tau接着便导致了细胞的死亡,以及最终导致AD的产生。增加的tau蛋白磷酸化最终导致该蛋白形成缠结。

   简单点就是,大家普遍认为Aβ是因,tau是果,而神经元变性死亡是果的果。



3

这篇Science到底如何搅动了AD的江湖?

   因为他们发现:tau蛋白磷酸化起初对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而且β-淀粉样蛋白攻击这种保护功能直到这种功能逐渐丢失。正是处于这个阶段的毒性水平导致神经元破坏和与AD相关联的认知缺陷。简单点说,就是tau刚开始不是由Aβ导致的,而是为了对抗神经变性(保护作用)而产生的,而Aβ对tau蛋白的保护作用具有抑制作用。



4

人肉一下通讯作者

Lars M. Ittner

Brain and Mind Research Institute, University of Sydney, Camperdown, NSW 2050, Australia, Australia

   这位大牛是tau蛋白领域的大神,是祖师爷级别的,第一个tau蛋白变性的转基因动物模型P301tau就是他参与建立的。具体可参考Researchgate关于他的介绍: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rofile/Lars_Ittner



5

这篇文章的主要发现是啥?

1. P38γ这个蛋白激酶缺失之后会加剧AD模型小鼠的兴奋毒性和神经变性(Aβ产生增加)过程;反过来说,就是这个酶能够抑制AD的神经变性。

2. tau是P38γ抑制AD兴奋毒性和Aβ的中介,也就是tau和P38γ是一伙的,一同和Aβ对抗。

3. P38γ通过将PSD-95/tau/Fyn/NR复合物分开,从而发挥它的抗AD作用。

4. tau的T205位点磷酸化后破坏了PSD-95/tau/Fyn/NR的相互作用,从而抑制了Aβ的毒性。

具体参看下面文章的主要研究结果。



1. P38γ这个蛋白激酶缺失之后会加剧AD模型小鼠的兴奋毒性和神经变性(Aβ产生增加)过程;反过来说,这个酶能够抑制AD的神经变性。


2. tau是P38γ抑制AD兴奋毒性和Aβ的中介,也就是tau和P38γ是一伙的,一同和Aβ对抗。



3. P38γ通过将PSD-95/tau/Fyn/NR复合物分开,从而发挥它的抗AD作用。


4. tau的T205位点磷酸化后破坏了PSD-95/tau/Fyn/NR的相互作用,从而抑制了Aβ的毒性。


主要评价

   这项研究,主要的价值在于发现了AD模型早期tau的作用,可是AD早期tau的磷酸化位点那么多,哪些是保护性的,哪些是破坏性的,如何分辨?其次,一个动物模型怎么够,最好能够在多个动物模型上都验证一下;再者,目前认为现有的动物模型不能模拟人类AD的病理生理过程,这样的结果能否推论到人身上呢?最后,我们可以从小鼠的生存曲线上发现,tau敲除之后,小鼠生存期更长了,也就是说,tau是促进小鼠死亡的。这是值得进一步研究和解释的。



喜欢我,关注我

拉到最上方标题下,点击上方蓝字关注

搜索公众号名称:神经科学临床和基础

也请你推荐给你身边的医学朋友,感谢你~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61795-1016371.html

上一篇:睡眠不佳不仅仅影响记忆力,还可能是痴呆前兆
下一篇:T2DM伴CKD患者降糖药该怎么使用?
收藏 IP: 101.86.236.*|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3 07: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