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fanshuibao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afanshuibao 热衷于干旱地区集雨大农业 热衷于民众联合科研 体制内的民科

博文

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说明书中文第一版

已有 14309 次阅读 2011-7-21 09:49 |个人分类:土壤侵蚀|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中文第一版译序

 

通用土壤流失方程(The Universal Soil Loss Equation,缩写为USLE)是美国农业部于20世纪中叶开发的一个主要用于估算农田长期平均土壤流失量的经验模型。因为这是一个经验模型,所以其外延性较差,如果在美国以外的国家和地区使用,不进行参数校正,基本谈不上预报精度。在地形比较复杂、耕作制度在较小尺度上就有较大变化、耕作和管理措施不规范的情况下,USLE几乎会丧失估算能力。总体上来说,该方程名为“通用”,实不“通用”,或者说其通用性只在美国国内,尤其是落基山脉以东地区体现。后来,美国农业部又开发了RUSLEWEPP等新型土壤侵蚀模型,这些模型与USLE相比在技术上有了巨大的进步。但是,作为一个划时代的侵蚀模型,USLE总结了其之前土壤侵蚀科学数十年的发展成果,开辟了其之后土壤侵蚀研究的光辉道路,影响是非常深远的。时至今日,凭借其极为丰富的数据库,USLE仍然是进行土壤侵蚀及相关研究的重要工具,在很多情况下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在尚无系统的土壤流失量估算方法的地区,引入USLE的技术路线和总体架构,是构建当地的侵蚀估算模型的一个较优选择,这或许是“通用”的另一层含义吧。

USLE的开发,其基础是全美国范围内连续多年的小区水土流失观测数据,以及相关的气象、土壤、植被、农作、水文等基础数据的长期积累。对于土壤侵蚀这一学科来说,大范围内观测数据的长期积累是极其重要的。USLE的开发,还有赖于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局、土壤保持局、普渡大学等研究和工作机构的大力协作。这样的一个遍及全美国并涉及多个领域的科学项目,没有强有力的领导和各单位的通力合作是不可能完成的。USLE的开发过程对大型农业科技工程的组织管理具有极佳的借鉴意义。

USLE的开发人员是一群密切联系美国农业生产和水土保持实践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他们开发该模型的技术方案总结起来就是四个字:路线正确。USLE完全是为美国的农业生产和水土保持工作服务的,这从本手册对方程C因子的论述可以清晰地看出来。手册的表5及其副表列出了美国常用的耕作和管理制度下的C值,这些耕作和管理制度都是机械化生产条件下的制度,而且都有很强的规范性(机械化生产的规范性本来就很强,农机具的设计基本上确定了耕作和管理措施)。所以模型的使用者基本上可以从手册列出的数据中选择实际使用的耕作和管理制度所对应的C值。土壤保持局等机构还为使用者准备了方便的工作表格,进一步便利了模型的田间应用。开发人员密切联系生产实践的作风,从手册对生产中很多细节的详细描述可以反映出来,读者可以自行体会。

虽然开发路线正确,但USLE是美国人为了美国的生产实践而开发的,在使用时不能忘记这一主要的局限性。在美国以外的国家和地区,如果当地使用的耕作制度在表5中找不着,那么方程的应用就会成很大问题,因为C值无法确定。要确定一个地方各种情况下的C值,需要大量的小区观测数据,研究成本较高。本手册所给出的P值,也都是美国农场中常用的水保措施所具有的数值,不一定适用于其他国家和地区。USLE所使用的单位还是英制单位,对于使用国际单位制的人来说,总会觉得别扭(很难想象我们在科学研究中还用12寸、34升、老秤56两等单位计数)。

由于译者水平有限,文中目前还无法确认是否准确翻译的地方加了亮黄底色,敬请各位读者不吝赐教。翻译中一定还有很多错误,也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如果有可能这个USLE手册中文版会在修改之后出更加完善的版本最新版本将在译者的唯一官方博客上公布,各位读者可以在译者博客上下载最新译本。

译者官方博客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u/mafanshuibao

英文原版下载地址:http://topsoil.nserl.purdue.edu/usle/AH_537.pdf

 

 

 

译者:马璠

2011-07-20

 

 

译者声明:美国农业部537号手册英文版下载自互联网。本中文译本仅作学习交流之用,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也不作为可引用文献。译者不保证本中文译本的正确性。若发生任何版权或学术纠纷,译者不负任何责任。

美国农业部537手册(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说明书)中文第一版.pdf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47839-466805.html

上一篇:瓦尔登山1
下一篇:甘霖工程纪实4
收藏 IP: 222.75.164.*| 热度|

4 赵建民 王志伟 陈昌春 liguoshuai

发表评论 评论 (1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12: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