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末,当电子技术兴起的时候,我们起先都以为不过就是一种流程的改善,后来发现它是一场类似平装本的革命,再后来才知道它远远不是这么简单,它最终将改变我们对书的认识。书是什么?不需要举一大堆术语、概念,我以为今天我们谈论的书无非就是“纸+内容”,而且“纸”是其中的关键。如果不是这样,为什么我们读者始终觉得书价只跟书籍的页数和装帧有关?我们留给读者内容值钱的印象吗?为什么书店一定要存在,或者至少是以现在这种形态存在,为什么出一本书要走过这么长长的环节,而且还要把货运到书店再运回来?如果您认为出版的的关键是“内容”,那请问我们与电影、音乐、互联网任何一个内容产业有什么本质区别?我们能理直气壮地告诉别人我们和别人的边界在哪里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话,我想是否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我们面临的冲击不是数字技术本身,而是技术所带来的围墙倒塌,我们原本那个叫做出版盈利模式的玩意不取决于我们的内容,而取决于纸,然后再取决于国家只允许我们500家不到的出版社玩这些“纸”。 趣谈一下书的产生,老祖宗选择纸有很多可能性,但肯定是有其客观必然性的。假设当时的环境下,有音频视频,老祖宗会选择纸来记录陈年旧事吗?今天之所以我们看不清楚数字出版的发展方向,因为我们还没有摆脱上千年来塑造的一种以纸质书为核心的社会系统,按照荷兰莱顿大学Weel教授的观点,这被称作是the order of book。一想到出版,我们除了想到出版单位、印刷厂、书店,还会想到明亮的图书馆里看书的孩子,学校里拿着课本念书的孩子,以及所有所有以“图书”为核心的社会存在。之所以与音乐、视频相比,图书的数字化进程最为缓慢,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仍然生活在这样一个以图书为核心的世界中,要全面地完成数字化革新,不是出版业一家的事情,涉及到教育、图书馆、政府机构等等,多少有些尾大不掉,这也最容易造成“温水煮青蛙”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