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豆豆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李豆豆

博文

理论与技术之间的关系:你不知道胃的功能,不影响你吃饭

已有 3518 次阅读 2019-5-26 16:27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理论与技术

最近南阳青年汽车项目引发争议。争议背后就是因为它的所谓“基本原理”是“水变油”的翻版。

我写此博文的意思不是替青年汽车站台。而是想说理论与技术之间的关系:技术可以脱离所谓的“原理”而存在。最好的说法其实就是钱学森先生的说法:你不知道胃的功能,不影响你吃饭。具体来说,你不知道你的胃生理位置在哪里,甚至不知道它是什么模样,但是你还是知道怎么吃饭。

怎么理解钱学森先生的意思呢?很简单,就是技术有一定的独立性。可以用经验代替“原理”。技术是为了实现某种功用而存在,我们只需要知道某种特定的情况下,某种自然现象可以重复出现,利用这种自然现象实现某种功用。实现该技术的条件就是如何满足它的特定要求即可。至于它是否可以运用生产,就看这个满足其特定要求的条件是否有经济性。

具体到青年汽车项目,我们只需检查,它(汽车行驶)需要什么条件,满足这些条件是否有经济性就可以了。至于它是什么原理,无需多说。

当然这个青年汽车项目研发活动,说句实在话,与正常技术研发有很大区别。一个工业项目,应该有小试、中试、工业技术原型,技术验证等等。看报道这个汽车项目居然啥也没有,没有概念车,没有验证车。


当然新闻报道可能有很多遗漏的地方,不好分析。

我举一个发生在我们实验室的现成的案例来说明。

课题研究背景:厌氧硝化是否存在,可否用于污水处理?

实验室研究厌氧氨氧化实验中发现:即使采用通用配方配水中没有亚硝酸盐,也可以实现厌氧氨氧化。好奇奇怪的是,配方中大量离子仅有:碳酸盐、氨氮、氯离子、钾、钙。其它均是少量离子。理论上能够作为电子受体的只有一种可能:碳酸盐。有文献把这种现象称为“碳酸盐型氨氧化”。从化学能学的角度看,该过程似乎只有产甲烷,也即产甲烷硝化,才有成立的可能。因此,我们就做实验看是否有甲烷产生。然而,气相中甲烷的量(0.1%)很少。我们试验中亚硝酸盐或硝酸盐的量可以积累至40-60mg/l。若是产甲烷,甲烷的占比量至少是百分之十几。具体研究细节,我不说了。

重点是,今年安排一本科生做毕业论文,重复此试验。探讨甲烷量少的原因是不是微生物互栖共生引起的,即甲烷被降解了,即是否存在甲烷营养菌。

实验数据表明:严格的厌氧操作条件下,硝化作用居然不是发生在反应器内,而是发生在连接的管道上。管道上有生物膜。

进一步试验证实:单独管道或剥离出来生物膜不会发生硝化作用。两者结合在一起才有硝化作用。而且,15-20分钟内可以产生60~70mg/l的亚硝态氮。

这个本科生的工作到此基本结束了。(结束原因不方便说。)

我们紧接着做机理实验找到了原因,也就是10天左右。(此处技术细节不方便说)

好了,问题出现在本科生写论文环节。她把别的同学后面做的机理试验写进去了。我看了觉得不合适。毕竟是其它学生做的试验(她参与了,打下手,试验材料来自她做的试验中),放在自己的论文里,有不端的嫌疑。所以就指出了这一点。她回答,如果不加入后面的机理解释实验,她的实验就没有什么新东西了。

我就问:你知道钱学森么?

她说:知道,搞导弹的。

我说:他对理论与技术的关系,表达过一个看法:你不知道胃的功能,不妨碍你吃饭。.....

。。。

她说:我懂了。即使是不知道理论解释。但是,我的试验结果仍然可以发展出一项技术的。知道了理论解释,让我明白了技术的要点。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9402-1181290.html

上一篇:生物动力学方程中的几何限制因素
下一篇:厌氧硝化存在吗?
收藏 IP: 106.226.8.*| 热度|

1 陈楷翰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1 11: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