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rmt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trmt

博文

[文献阅读]“为什么(有时)一图值万词”

已有 3958 次阅读 2010-11-6 19:21 |个人分类:文献阅读|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搜索, 图示, 表示

2010.1106.1833
关于Jill H. Larkin和H. A. Simon合作的论文[45]"为什么(有时)一图值万词"的阅读笔记。
Simon[1]是CMU那个研究心理学,AI和经济的前辈。

(1)这篇文章没有解释清楚为什么“一图值万词”。
(2)试图说明图示方式有助于检索,但没有算法,也没有证明(这可能与作者的心理学研究背景有关)。相关的算法见HintsNet.
(3)关于“一图值万词”的考证:没有可靠的文献表明这个说法来自中国,作者考证说这是杜撰。倒是有“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遥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44] ,“夫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见之”[43]。
(4)解决问题的一种更可取的方法是采用更好的表示。
(5)lisp之所以几十年都难得有进展是必然。
(6)表示的计算效率与“数据结构,算法,关注”有关。但作者没有给出如何表示“关注”。HintsNet给出了“关注”的表示。
(7)搜索,认知,推导之间的关系。
(8)试图做滑轮问题的句子表示与图示之间计算效率的比较,没有解释清楚且冗长。
(9)图示的优点并非来自位置,作者的结论说错了。
(10)作者不认同一图值万词,但这不妨碍“一图值万词”的适用性:考虑《清明上河图》。

注:一个朗讯的研究者在去年底也对语义网的研究方向发出了质疑。

这篇文章虽好,但也难怪引用率不高。如果您对这里的内容感兴趣的话,欢迎讨论。

[1]http://diva.library.cmu.edu/Simon/
[43]刘向,《说苑·政理》,汉代
[44]《汉书·赵充国传》,汉代
[45]Jill H. Larkin, Herbert A. Simon. Why a Diagram is (Sometimes) Worth Ten Thousand Word ,Cognitive Science, Vol. 11, No. 1. ( 1987), pp. 65-100.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82644-381044.html

上一篇:[观点]关于科研评价、论文评价、教育评价
下一篇:[观点评述]读博文“为什么中国缺少创新?”有感
收藏 IP: 119.39.47.*| 热度|

1 唐常杰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3 08: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