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地理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博物

博文

按标题搜索
清宫珍宝说奇葩·地理零拾(6)
2008-1-17 12:08
今天我们来欣赏的是一对罕见的大型掐丝珐琅人物摆件。掐丝珐琅是公元十一至十三世纪在东罗马帝国发展起来的金属加工工艺,后传入我国,大致工艺就是在铜胎上粘贴以铜丝塑造的各种图案,将各色釉料点染其间,再经烧蓝、磨光、镀金等工序制成的器皿陈设。明景泰年间,掐丝珐琅制品的工艺水 ...
个人分类: 地理风物|4643 次阅读|3 个评论
食鱼,必河之鲤·博物杂拌儿(36)
2008-1-14 12:51
  在众多家鱼中,唯鲤鱼的身形最为匀称,它唇有须、身似龙,金鳞赤尾,亮丽非常。相比之下,草鱼就显得太长,青鱼显得太黑,鲢鳙之辈则头大蠢笨。自古以来,鲤鱼在中国人眼里就是美好的象征。圣人孔子将自己的儿子取名为孔鲤;唐代将调动人马的鱼形兵符称为鲤符;书信称鲤素 ...
个人分类: 食疗健康|5136 次阅读|没有评论
小庙儿里的国宝故事·地理零拾(5)
2008-1-3 17:06
团城玉瓮亭 这是咱北海公园团城儿上的玉瓮亭!鎏金的宝盖儿,彩色琉璃瓦的顶子,汉白玉石的栏杆,够多气派呀。您讲话儿说了:你小子有的贫没的贫那,啊?地球人都知道,这里面藏的是元世祖忽必烈的最爱渎山大玉海,上小学的时候老师就在历史、美术课上教了够好几遍 ...
个人分类: 地理风物|5403 次阅读|5 个评论
从文物保护到地质勘探·地理零拾(4)
2008-1-2 12:47
不久前,趁着闲暇晴日,我到西山北京植物园里的正白旗村里又凭吊了一番芹圃先生的陋屋,顺便找些旗人风俗的资料。看守他家大门的同志满怀信心地看我遍翻口袋,直到翻出我那本儿掉皮儿卷片儿的博物馆年票,才无可奈何地往北京曹雪芹故居纪念馆那页儿打上一个圆孔放我进去。当 ...
个人分类: 地理风物|5144 次阅读|没有评论
蜗牛之能事·博物杂拌儿(35)
2007-12-29 17:34
  中药里的蜗牛并不是法式菜肴中的大家伙。那是一些生长在中国南北各地的小型品种,属腹足纲,柄眼目,巴蜗牛科。这些蜗牛的壳大约只有拇指盖大,以同型巴蜗牛和灰巴蜗牛最为常见。这些蜗牛有小毒,不堪食用。它们生活在潮湿的草丛中、乱石堆里、枯枝落叶下以及温室、菜窖、畜圈附近的阴暗潮湿、多腐殖质的 ...
个人分类: 虫行天下|4477 次阅读|2 个评论
牛奶!谁不会喝?·食疗(14)
2007-12-28 17:06
借用一张奶牛@农场壁纸站的有趣图画   现代人越来越重视饮食健康,选择食物也愈加挑剔,比如食物来源当然是纯天然的最好,往往还得高蛋白、低脂肪、富含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味道还要鲜美可口......看来要想吃好还着实要费上些脑筋呢。其实,可选择的健康食物不必多说,牛奶(当然指净 ...
个人分类: 食疗健康|4617 次阅读|1 个评论
冬令进补说乌鸡·食疗(13)
2007-12-25 17:42
泰和乌鸡 (中国泰和网供图)   鸡是人类最早驯养的家禽之一,经过数千年的驯育,产生出许许多多的优良品种,如肉用的中国油鸡,蛋用的意大利来航鸡,观赏用的日本长尾鸡......这些不同用途的鸡种遍布世界各地,而专供药用的鸡则为中国独有,它就是原产江西省泰和、万安、吉安一带的乌鸡,乌鸡与 ...
个人分类: 食疗健康|3954 次阅读|没有评论
吃醋论·食疗(12)
2007-12-24 17:17
这张图是由糖醋丸子和糖醋鱼拼合而成的,刚作完图我就又饿了 想起元杂剧中,有一首《当家诗》反映了平常人家过日子的艰辛,说的是:想你当家不当家,及至当家乱如麻。早起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可见,吃醋是中国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中国人自古就是酿造专家,米、麦 ...
个人分类: 食疗健康|3608 次阅读|1 个评论
饮酒与健康·食疗(11)
2007-12-21 18:02
找来两张齐白石老先生的画,制作一张酒意图以博您一乐 酒曾是中医的基本药物之一。你看这繁写的醫字,字的下半边儿是一个酉字,这就是当年用酒治病时留下的痕迹。酒最初的医疗用途可能是驱邪避秽。山高林密之处,多有瘴雾毒 ...
个人分类: 食疗健康|4499 次阅读|1 个评论
龙骨的贡献·博物杂拌儿(34)
2007-12-18 17:01
龙骨岩羊头骨化石(博物馆馆藏标本,北京周口店出土,晚更新世,距今约12000年)   中国考古界的两大发现:北京猿人和甲骨文的发现,都与一种中药龙骨有着不解之缘。清光绪25年(公元1899年),时任国子监祭酒的金石家王懿荣得了疟疾,派人到宣武门外的鹤年堂药铺买回一剂中 ...
个人分类: 地理风物|5729 次阅读|没有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7 11: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