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和军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junsun 人只有进入广阔的精神领域才能真正体会世界的无边无际。

博文

侯伯宇先生逝世

已有 8032 次阅读 2010-10-16 19:59 |个人分类:美丽心灵|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惊闻侯伯宇先生于2010年10月6日逝世,整理链接一些资料以示悼念。我的专业是微分几何,所以侯伯宇、侯伯元教授的《物理学家用微分几何》很早就买来放在书架上,这是一部将近800页,92万多字的大部头。

百度上关于侯伯宇先生的介绍:

       侯伯宇,教授。北京人。曾在清华大学、台湾大学、西北大学攻读物理。1966年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生毕业。历任西北大学副教授、教授、现代物理研究所所长、校务委员会副主任,陕西省科协副主席。1985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专于粒子物理和现代数学物理,从事u群代数的表示、规范场拓扑行为、可积模型的对称产生算子与几何、规范场的上同调等方面的研究,取得成果。有论文集《规范场、群论与完全可积问题》。曾与侯伯元合著《物理学家用微分几何》。
  西北大学现代物理研究所博士生导师,曾任校学术委员会主任。全国先进工作者,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获国家教委、国家科委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国际纯粹与应用物理学会数学物理理事会成员,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高级顾问。国家攀登计划《面向二十一世纪理论物理重大前沿课题》专家组资深成员,曾任国家教委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委,“八五”国家攀登项目《九十年代理论物理重大前沿课题》专家组成员。已培养博士研究生20名,硕士研究生20多名,指导博士后研究人员7名。在国内外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1部,获国家级自然科学奖和全国科学大会奖4项(主持人1项,合作者2项,参加者1项),获国家教委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省级一等奖3项。
  50年代末,在国际上首先作出Green函数的完整的双中心展式。60年代,利用自己建立的“降算子多项式”在国际上首先证明了著名苏联数学家Gelfand的U(n)群无穷小算子矩阵元公式,该公式在核物理和量子化学中被广泛应用;拓朴性是70年代中期至今场论发展的重要特点,侯伯宇早在1973年就在国际上同时独立发现SU(2)单极有拓扑性和可约化性质,并系统地用自己提出的规范协变的约化分解方法,研究了经典解及角动量;他是二维可积场研究方面系统地发现了非线性西格玛模型场、有二Killing矢量的引力场、杨Mills场及超对称情况等多种相对论性场的无穷多守恒流,进一步找到了由这些无穷多守恒流产场方程解变换的完全集合,其中包括Kac-Moody型(被合作者称为H-变换)、Virasoro型(被称为Hou-Li变换,Li为侯伯宇的学生)、无穷小Backlund型交换。他还用协变方式统一处理完全可积性且给出几何图象。在规范场方面,与国际上同时独立提出规范群3-Cocycle与联络空间上同调系列的联系,特别是整体指标,指出其继承性如何表现为物理量的边界行为;最近几年,又在共型场统计模型、量子群方面做出创新工作,明显得到共形场的聚合辫子行为的量子群高维表示式。首次明显给出椭圆精确可解统计模型的高秩一般的Bethe-Ansatz、量子与经典代数结构,发现其循环表示及差分算子表示。

侯伯宇先生的弟弟侯伯文的悼念文章:为了不会忘却的纪念

(全文见:http://home.cyol.com/10005968/viewspace-303484.html)

       侯伯宇教授,是我的二哥,是我的好哥哥。
       他的一生成就辉煌,可是,也是历尽坎坷曲折……。
       二哥的大学学习就极其曲折不幸,他曾经3次考上清华大学,但三次没有完成学业,1947年他在北平育英中学高二时就考上清华,可是他没有上,而在家自学英语一年,一年后再次考上清华大学,可是只读了4个月,就因为平津战役的战火而中断。后来他去台湾大学上学,只读了3个月,我的父亲秘密告知他“不可停留台湾,立即离开去香港”,这样,他赶上最后一班“台湾-香港”的直通航轮,离开台湾去到香港。1950年秋,热爱祖国的他,回到北京再次考上清华,可是不久韩战爆发,他报名参加抗美援朝而再次中断学业。后来,他在鞍山钢铁公司做苏联专家翻译多年。在1957年他几乎被打成右派,多亏时任北京市委副书记的刘仁同志亲自安排,把他的档案调出鞍钢,他去到西安考上了西北大学。读了一年多后,大学考虑到他已经自学了全部大学功课,就让他提前毕业,并参加毕业分配,把他分配到到西安交通大学工作。由于西交大当年属于军工机要大学,结果以他在台湾大学三个月的学历“不清”而不能通过政治审查,不予接收。后转去西安矿业学院物理系任教。期间他一直努力研究理论物理,在1963年,以数学和物理100分和99分的优异成绩,考上了中国科学院数学所张宗燧教授的研究生。可是,就在他3年读研,就要毕业的1966年,文革爆发,他的导师“张宗燧畏罪自杀”。文革后期,他毕业并留在数学所工作,其间,曾经转向实用科研,做半导体的应用技术研究。但是,我的二哥在政治上已经比较成熟,社会上巨大的政治动荡,已经影响不了侯伯宇在数学物理方面的研究和出成果,他在这期间完成的,被国际上誉为“侯氏定律”“侯氏转换因子”等,取得了初步的成果(见下图)。可是,由于多年夫妻两地分居解决不了,侯伯宇离开北京去到西安,到西北大学现代物理研究所工作。就此,他一直在西北大学工作到他去世为止。
       早在1981年侯伯宇就受杨振宁邀请去美国纽约大学石溪分校合作研究,我记得有一次杨振宁教授在我家见到我父亲时,就高度评价侯伯宇所做的工作“很优秀”。在一次国际物理大会上,李政道兄弟两人、侯伯宇和侯伯元兄弟两人……同时到会,而被传为“理论物理三对兄弟”的佳话。李政道在获知伯宇患病后,非常关心发来电邮给“伯宇兄”,希望我二哥能早日痊愈,能继续和完成双方正在进行的“重大突破”的研究项目。
       其实,我完全看不懂我哥哥的论文和著书。在我国进入市场经济时代后,有一次,我问过我的二哥,你研究的这些,什么时候可以展现出一些经济效应?我二哥顺口答道大约200年后吧。我的二哥,侯伯宇教授因他的“经典规范场理论和拓扑行为与解”;“量子场论大范围性质的研究”;“场论的完全可积性及量子场论”;“可积和不可积动力学体系及非线性现象的量子反应”;“开边界可积模型”等成果而多次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奖励。可是,从文革后的第一次评选“院士”开始,他历届都是候选,然而届届落选,有时候评选十名,他竟是第十一名而落选,如此……直到他因为高龄而此生与“院士”之称再也无缘了。据说,这也是他在西部任教工作大半生的后果吧。可是,这并没有影响到他继续科研和教学的斗志,直到他临终前,我的二哥侯伯宇,他始终战斗在理论物理科研的最前沿,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天!虽然,在本文的附件中,可以看到侯伯宇一生所获得的荣誉甚多,可是我要告诉大家:没有一项是他自己去“争取”去“活动”而获得的,因为,对他而言,他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太宝贵了,都只能投入到他的科研和教学事业之中,无暇分心!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54258-373956.html

上一篇:读竺可桢多年前论大学教育的一篇文章
下一篇:清水小学的坚守与感动
收藏 IP: .*| 热度|

9 刘全慧 钱磊 桂和荣 王季陶 陈学雷 王涛 王永晖 顾世建 jzpathfinder

发表评论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02: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