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双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Rein 充满梦想的留学旅程

博文

今天听到了个新词:Minimize your paper production

已有 5547 次阅读 2010-10-22 13:56 |个人分类:学习交流|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论文, 数量

    初听这个词,觉得挺有趣,也挺有道理:系里面大部分教授想的不是怎么多发论文,而是怎么样尽量少发论文。大三以前,我看一个教授牛不牛,就是数他有多少个我听说过的会议/期刊的论文。大四以后,看一个教授,就去看H-index或者总的引用数。这也难怪我拿到斯坦福的录取时小小地犹豫了一下:我感觉斯坦福的教授不怎么发论文,是不是不牛或者不活跃了呢?

     再想想,这么做也确实有一定道理。设想教授A每年发100篇论文,教授B每年发1篇论文,假设两个教授都是大牛,那么我一定会去读教授B的论文,而看着教授A的论文列表就被吓退着了。看会议论文集也是一样。我可以把SIGCOMM每篇论文都打印出来看一遍。曾经把INFOCOM的论文挨着看了50篇,就再也不想看了。GLOBECOM的论文,我把某年的题目全部看了一遍,就看了我2个小时。

     但是呢,稍微联想到自己,就觉得这样也许很苦了我们这种博士生。想法太差,对不起,继续去想。有想法,但是没法产生影响力,对不起,继续去想。好不容易开始做了,实现的不够完善,继续去实现。做一个系统做了两年,终于很完善了,没有对他建立足够好的理论模型,继续去想模型。于是N年一晃而过,自己的论文产量被最小化到了零。虽然没有论文博士也可以毕业,但是又有多少博士甘心就这么毕业呢?没有论文发表的博士,怎么去找工作?博士A,来这儿读博士前已经有美国名校硕士学位。到现在,毕业无期,比我大概年长15岁。

     我还是蛮想在这样一个环境中“茁壮成长”的。所以,稍微反省一下:

     1. Minimize paper production不代表自己发不出论文就是值得原谅的事情。想了一百个三流的想法被导师打回来可以原谅,被打回来一百次后还想不出一个二流的想法不能原谅。最近常常觉得自己是新生,没有什么基础,啥都不懂,啥都不会做,是不是人家本来要录取一个杨单的结果录取成杨双了。好不容易想出什么想法都被导师给批回去。团队合作就完全是出各种状况拖各种后腿。虽然至今没有人责怪我,毕竟好东西不是说出来就出来的,甚至还有学长以我平常课务繁重为我开脱,但是自己不能以为自己真的已经忙到了因为课业繁重就可以随便乱出状况,没时间做研究了。

     2. 是的,毕业很漫长。很多学长给我说五年没啥可能。导师也说,急着毕业的PhD不是好PhD。但是,这不代表我就可以随便浪费时间而把任务留到第六年第七年。记得本科我一直想三年毕业,这个目标最后没有实现,还是花了四年才毕业。但是,在大二提前毕业想法破灭以前我已经修完了大部分大三甚至大四的课程了。努力去做。毕业顺其自然。

     3. 并不是在所有地方,自己提出一个三流想法,导师都会有充足理由来批判想法的。被评批不完全是一件坏事。不然我要导师干什么,不然我大老远跑到美国来干什么。其实,从几次短短的被批判中,我发现导师深厚的“内功”。举个例子来说,导师很准确地拿出博弈论的东西来批判我的模型(我做的和博弈论本来半点关系没有)。回去请教了一下做博弈论的朋友,找了几篇论文来看,我这个东西原来真的可以用博弈论建个模型,且很完美地解出来。再换个方式表达,也许,我现在辛苦学的看起来“乱七八糟”和我研究毫不相关的自动推理,社交网络,看似会推迟我毕业。但是,我已经有很好的榜样告诉我,这些乱七八糟的内功练起来并不是完全没有用的。

      总之,这样好的环境来之不易。幸运的是,学习对我来说是件快乐的事。珍惜且享受……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41887-375875.html

上一篇:我眼中国内外实验室的差别
下一篇:留美博士研究生可能会遇到的困难
收藏 IP: .*| 热度|

7 房松 刘桂秋 熊英飞 李冰 魏玉保 唐常杰 研学交流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 15: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