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秀齐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herrylu1960 科普创作与出版为主线,兼谈时事、生活,愿与有识之士广泛交流

博文

在“云”端,我们能否看到美丽的风景?

已有 2544 次阅读 2014-5-23 00:53 |个人分类:图书出版|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数字出版, 云科普, 云出版

“云”看起来很美,很有诱惑,“云”令人向往。很多人都希望往“云”端爬,因为从那里,人们希望看到美丽的“风景”,可以获得丰厚的收益。


这里所说的“云”,大家都知道指的是什么。尽管每天享用着“云”这种高端技术带来的生活改变,但对于它的真实面目,仍然时常是云里雾里,一头雾水。没办法,智商不够啊。

互联网技术早已进入云计算时代,我们生活在不断发展的高级互联网时代,给我们带来全新的体验,也给企业带来无限的商机,但无疑,真正面向市场的赢家寥寥。

身在传统出版企业,一直在关注纸媒向新媒体的转型问题。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国家叫得很响,企业盯得紧,谁都明白,利益是根本。也许,国家支配得了钱,支配不了链上各家利益的平衡,融合也有难度。烧国家的钱,没风险,至于烧得是否合理,反正烧了再说,凡事总有个过程。

有实力的企业纷纷在云端搞建设,有的号称建有全产业链云服务平台,可以从政府拿到大把项目支持。当然,重复建设不可避免。


有些领域,真正的市场只是个影子,就像云,我们看得见,很难抓到。也许有无数双手在支配着市场,掩盖着真正的需求。

数字出版叫了很多年,出版社作为内容制造方,盈利模式仍然不清晰。所谓的数字出版盈利每年增长多少多少,那是把电子游戏也算在内,离我们很近的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比较,盈利微乎其微。这只是宣传的需要。

所以,向数字出版转型暂时救不了传统出版社,要走的路还很长。但谁有本事可是打着数字出版、云出版的旗号,搞到钱来烧,但不一定是让出版社来烧,这个链上出版社缺少优势,因为人们可能更重视软件、平台的开发建设,这样烧钱烧得快,似乎更容易表面见成效。

至于在所谓数字出版云出版上烧钱的效果,不需要公众去评价,政府购买服务,政府的需求,与公众真正的需求可能并不一致。看看现在数字科技馆的状况,烧了多少钱,见了多少效果?文化创新,传媒创新,出版创新,市场的需求仅仅是一个方面,政府需要引导,当然也愿意投入。


我们期望站在云端,看到最美的风景,得到最大的实惠,可我们往往也发现,雾霾太大,乱象丛生啊。

我们面对的是一个缺乏管理的市场,一个法律意识淡薄的民族。人们变得越发维利是图。互联网的发达,给盗版者提供了更便利的条件;一个不愿意在阅读上多投入的民族,更习惯免费的精神食粮。人们只舍得用很少的钱购买电子出版物。传统出版物转为电子出版物后低廉的定价,想像若非巨大的销量,出版社如何能从产业链上一个并不强大的角色分得一杯羹?

看看有些那些提供免费读物的阅读平台,热门的读物都是些什么乱七八糟的东东。新的便利,是不是也干扰了我们的阅读选择?有时不知不觉,我们从互联网上获取的是精神毒品。

谁都知道,基于互联网新技术,向云端的靠近,不是最终目的,仅仅是手段,只是打造不同的平台。

对于新媒体出版转型,内容永远最重要的,没有内容的把握,红红火火的出版传播弄不好会适得其反。

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内容制造显得越来越粗糙。对于科普来说,有多少人愿意在低廉的稿酬面前,创作出真正的精品呢?现在科普图书获得项目资助也不那么容易了。可看看那些一个又一个在政府项目支持下蹦出来的科普类网站,不过多数是互联网上已有内容的重新组合,在互联网上搬来搬去,少有原创。

“云”很时髦,大家纷纷借力,科普也不例外。

“科普云”来了。其实,在云端做科普,很难。有人说,我们只做通道,只做平台,只管营销,我们不做内容,是啊,内容是个烫手的山芋,一系列的问题,科学性问题、网络著作权传播及其保护问题,等等。在云端,各路大侠,各显神通,技术亮点不少,内容却少有创新。当然形式的创新也不可忽视。但需求也有疑问,举个例子,老百姓真的需要通过语音识别去实现人机对话吗?比如到医院看病,乱糟糟的,在电子引导屏前,用语音好吗?真正高端的科普产品的开发,还需要很多思考。

云技术带动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取互联网上海量的信息和服务。手机、平版电脑阅读也许不仅冲击了我们传统的出版业,是否也冲淡了人们深度阅读的欲望?转变的可能不仅仅是平台,还有人们的阅读习惯、人们的内心世界。

浮躁,不求甚解的获取知识的习惯,难道没有互联网云技术的责任吗?当然,技术无罪,有问题的是应用技术的人。

问过在日本学习工作过多年的同事,日本人并不像中国人,工作和生活分得不那么清楚,人家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并没有多少闲暇沉浸于手机等移动电子产品的阅读中。而在中国,也许闲人太多,几亿人都在看手机,貌似在学习、阅读,但有多少人是在深度阅读?通过移动互联网获取的也许是大量无用的信息,真正靠正规出版集成的信息很少。

有人说,中国人已经沦落为不读书的愚昧民族。是不是也有移动电子设备的一份“功劳”?

新的技术就一定比传统技术好吗?就一定能使社会变得和谐吗?看看互联网云时代的种种乱像、种种骗局,种种阴谋,我们是不是应该想想我们要不要走得那么快?当然,国家需要产业创新,需要保经济增长,钱还是要烧的,新的产业方向还是要把握的,但还是应该往百姓最需要的地方多投点吧?

在云端,我们期望看到很美的风景,但面对乱像,我们还是应该多点思考,包括警惕各种互联网陷阱。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38991-796868.html

上一篇:睡莲花开
下一篇:抽空议论一下科学:中医和西医
收藏 IP: 111.193.83.*| 热度|

7 曹聪 李伟钢 朱晓刚 李健 李学宽 武夷山 wangqinli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06: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