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男性健康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杜江平 讨论男性健康问题

博文

认识阴囊中缝

已有 1388 次阅读 2024-1-14 19:50 |个人分类:泌尿男科|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认识阴囊中缝

        阴囊下面有一条线叫做阴囊中缝或阴囊缝,位于阴囊中间,富有色素,是胚胎发育遗留的融合线,是胚胎生殖隆起,腹正中嵴对应的部位,属于正常的情况,不需要进行任何的特殊处理。阴囊缝前至阴茎根部,后至会阴中线,沿着会阴中线到肛门。阴囊中缝也是腹壁的延续部位,上面有很多皮肤皱褶,能够收缩和扩张,起到调节睾丸周围温度的作用,有利于睾丸产生精子。阴囊从中间分为两个囊,每个囊内有相应的睾丸、附睾、精索的阴囊段,而阴囊中缝或者阴囊缝,对应的就是阴囊中间的分隔。阴囊分隔可以分隔左右两侧的睾丸,起到缓解震动、避免碰撞损伤等作用。阴囊中缝是阴囊的分隔,也是在手术时常作为体表的标志。做一侧的睾丸切除时,在阴囊中缝偏左或偏右的位置进行开刀,而不需要将两侧的阴囊腔全部打开,可以减少损伤。通俗来说就是,卵子受精形成胚胎,胚胎开始并不很快发育出生殖器,起初胚胎先是孕育出相同的“女性化生理特征”。期间腹腔内的脏器还没有发育完成前,基本都是裸露在外部,慢慢的在腹腔上下一线拼合形成中缝,脐带以下到肛门这一段是最晚拼合的。男性阴茎的腹部和阴囊在中线也有一条拼合线,直通到会阴部位。女性最后没有拼合,形成女性外阴。蛋蛋中缝的下面深层组织,形成隔离蛋蛋间的组织壁,这可能是为了防止蛋蛋间导管和血管的缠结。总而言之,阴囊中间的线是阴囊的中缝,是由两块皮肤组织在中线处相接而形成的。它可能与支撑和保护睾丸有关,并且也是男性外阴部的一个特征。

        然而应该注意的是,阴囊中缝由于位置特殊,若平时不注意定期清理该部位,就有可能长时间接触到汗液、细菌、排泄物,再加上处于相对密闭不透气的环境中,很容易就会引发湿疹、过敏、皮炎等疾病,从而导致阴囊缝红肿、刺痛。一旦发生这种异常变化,要及时去医院进行诊治。平时除了定期用清水冲洗阴囊,还需要穿干净透气的衣服。

        常见的阴囊中缝病变:1.普通的皮赘,属于良性的增生。主要是皮肤不均突起,或宽大或细小,但是均为质软扁薄。通常不需要治疗,有的为了美观或心理因素等,可以激光去除整形等。2.湿疹,此情况多是由于此部位长期潮湿闷热导致,基底潮红,抓挠之后可能会出现破皮、溃烂、渗液等症状,穿宽松内裤,可考虑涂抹复方炉甘石洗剂、他克莫司软膏、糠酸莫米松乳膏等药物。3.毛囊炎症,多是由于皮下细菌感染导致,需要注意局部的清洁、卫生,可以涂抹红霉素软膏或者百多邦软膏等治疗。4.尖锐湿疣,此病具有传染性,会出现性生活疼痛等症状,需要去医院进行激光治疗。5.阴茎中缝囊肿可累及阴囊处,表现为凸出的囊肿,多为圆球状,无红肿表现,是生殖器胚胎先天发育异常所致,可通过手术切除治疗。阴茎中线囊肿阴囊处可出现一个囊肿状皮肤损害,突出皮面,囊肿呈圆球形,其大小近似鸽子蛋,表面光滑,触之柔软而富有弹性,通常不伴有自觉症状出现,局部也无红肿表现。阴茎中缝囊肿是一种较少见的良性小囊肿,系生殖器胚胎先天发育异常所致。男性生殖器在胚胎发育期发生尿道沟闭合异常,由于尿道内胚叶组织或尿道周围腺在尿道、阴茎、会阴缝线闭合过程中异位或残留而导致。阴茎中缝囊肿的治疗以手术为主,需要把囊壁完整切除,单纯囊壁切开引流易复发。少数可用物理治疗,如二氧化碳激光治疗。

        阴囊中缝局部血运丰富,临床上在尿道缺失较大,有的时候会利用阴囊中缝,采取阴囊中隔皮瓣尿道成形术。

        祖国医学认为,阴囊中缝存在囊下缝穴,经外奇穴名,出自《备急千金要方》,别名阴囊缝。位于男性阴囊尾侧正中线上,任脉会阴穴前方,计1穴。主治卒癫,阴囊湿疹,阴汗过多等。灸7-14壮。位于男性阴囊尾侧正中线上,任脉会阴穴前方,计1穴。定位:位于男性阴囊尾侧正中线上,任脉会阴穴前方,计1穴。主治:卒癫,阴囊湿疹,阴汗过多等。操作:灸7-14壮,一般只灸不针(直刺0.3-0.5寸,局部有酸胀痛感,留针20分钟。出自《针灸奇穴疗法大全》,供参考)。临床运用:现代常用于治疗睾丸肿大,卒癫,阴囊湿疹,阴部瘙痒,阴汗过多等。配伍:配卒癫、势头、督脉、足厥阴、足心、虎口治卒癫等。相关论述:《备急千金要方》:“卒癫,灸囊下缝二十七壮。”

        本文部分节选于网络公众号,如有侵权,请告知。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2404-1417896.html

上一篇:保障男性的性健康应从高质量睡眠做起
下一篇:早泄的针灸按摩穴位疗法
收藏 IP: 218.12.13.*|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19: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