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jkf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jkf

博文

17=57 试论学导式和谐管理 (46)

已有 2116 次阅读 2013-8-29 21:28 |个人分类:学导式创新体系|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17=57 试论学导式和谐管理   (46)

                                   

         一、什么是学导式和谐管理?

   (一) 什么是学导式?

  1、学导式的定义:自学为主并求得恰当指导、学在导前、学中求导--自导与他导有效融合、主观与客观辩证统一,力求高效,是优化人才智能提升工作绩效的学、教、工作、管理的基本理念和新世纪人们生存与社会发展的创新方式。

   学导式作为创新方式,在实践中突出自学解疑演练这四个环节或借鉴模仿创新超越的基本过程而不断深化。

  2、自学是学习的基础或基本方式,是个人在生活中感知(观察)思考未知的新事物-新知识,进而解疑、消化吸收新知识、并用身体器官(包含四肢、头脑)习得技能和实际本领的行为。个人或组织都要向同行学习,向对手学习,取长补短,以持续提升竞争力。

  3、每个人要迅速适应外环境的变化,迅速响应所在群体或组织的需求而不墨守成规,就要不断自学-学习;很多组织都认识到学习是组织发展进步的源泉;须用学导式主动思考、发现。必须使自己学习的速度快于环境变化的速度,自学的速度和质量决定了组织的竞争力。人人面对未来,能真正成为自己优势的是比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学导式学无止境,乐在其中。这是学导式的普遍适用性及其优势。

   (二)什么是学导式和谐?

   和谐,是指事物配合得适当和匀称、处在协调地生存和发展的状态。所有事物都需要和谐,和谐才能发展。

   从和谐这两个字的"解字"看:是让大家都有饭吃--这是和谐的物质基础;是让大家都能发表意见与建议--这是和谐的精神基础 。和谐的本质特征是"和而不同",求大同存小异, 是有差异的统一,而不是简单的同一。在制约和谐的诸多因素中,人和是首要的,是根本的前提条件。

    学导式和谐,是个人和各类组织应用学导式学中求导,可主动地逐步实现下列各点:

   1 人的身心和谐。人都有自我的意识,人都要求获得尊重、想要有为却时而偏离平衡状态;人需要自我修养和内心世界的平衡,需要自身形体与精神的和谐。

   2 人际和谐--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和谐融洽,和睦和社会稳定。 

   3 群群和谐--组织与组织(企业与企业等等)、组织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和谐。各类组织(企业等等)全面提升组织学习能力。

   4 天人和谐--人和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这样,运用学导式达到整体的和谐、可持续发展,才是真正的和谐。

  (三)什么是学导式和谐管理?

   1、管理是对个人更是对组织及其资源有效整合以实现既定目标的动态的创造性活动;组织管理的基本手段有: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组织管理具有动态性、科学性、艺术性、创造性、经济性等特性。没有完美的管理,管理要追求和谐 

   2、学导式和谐管理把管理变为从自学入手与恰当指导结合,管理者率先示范自学、学习与引导--包括:真心关爱、传帮带被管理者。

   学导式和谐管理学导结合的核心与基石是育人、安人--人是管理的主体和客体,管理者要合理地落实做人做事的道理。

   3、各类组织采用学导式和谐管理,负责管理工作的高层领导可做到:

  1)正确确定组织的价值观、长、短期发展方向、绩效目标并成为员工的共同意愿和志向,确保全体员工、合作伙伴(包含用户及其他相关方)能双向沟通并均衡考虑各方利益;恪守诚信经营等道德规范并积极影响相关各方;

  2)创造有利于合理授权、知人善任、选贤任能,完善组织的治理和履行社会责任、遵守法律法规的环境;

  3)促进组织学习和员工自学、能激励员工主动参与管理、主动学习、创新;

  4)能适时评审组织绩效。

   4、学导式和谐管理的基石是组织的人本管理、合理化管理

  1)人是组织的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既是组织管理的主人,也是组织管理的对象,因此学导式和谐管理是理智地合理地调适、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达到和谐。其实质是有效协调个人利益与组织集体利益--通过科学的协调、公平的竞争,使组织所有成员的个人利益与组织的整体利益有机结合,能协调和提升组织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当前与长远的关系。

  2)学导式和谐管理重在育人,就要切实体现做人做事的道理:把以人为本落实到自学为本,以修己为起点,从自学入手。

  3)学导式和谐管理的效果体现为大家安心--以安人为最终目的。

  4)任何管理措施必须与具体环境相结合。学导式提供了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与技巧--自学为本,学中求导,用学导式可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是管理的高级境界。  

   5、学导式和谐管理指导思想的哲学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包括六大观念的有机统一:宏观-战略观;整体-系统观;动态-发展观;全面-效益观;智能-学导观;管理-优化观。

  1)宏观-战略观:管理者要学会立足全局,审时度势地制定战略,有前瞻性;不可只顾眼前利益仅从本组织的目标出发,要立足于国家利益、社会要求的全局和长远利益。

  2)整体-系统观:为实现管理绩效的最大化,要使组织内环境和外环境有机协调,首先是内部系统的相互配合,使各子系统有机结合,局部力量与整体力量相统一,自学贯穿于组织系统运行的全过程,学会运用系统思考,达到整体和谐才是真正的和谐。

  3)动态-发展观:把握国内外的形势发展和经济、社会、法规及相关的潜在风险,依据环境、组织、家庭成员、个人兴趣、生理机能与智能随时间而发生变化,合理配置并充分使用各类资源;组织学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学导式和谐管理处于动态的调整中,和谐也是动态-发展观。

  4)全面-效益观:管理者要树立人与自然、与生态、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全面-效益观,可持续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提高工作、生活的质量,追求卓越的绩效,更好地实现其人生目标。

  5)智能-学导观:管理者要开发五元智能-包括:知识、技能、智力、能力、品行等五类身心素质,并以身示导,率先垂范:组织员工乐于并善于坚持全面持久地自学、创新。

  6)管理-优化观:管理与组织学习是一种组织行为,管理要把组织各部分的次等现象降到最低限度,统筹安排各项要素,实现节约和集中,以取得最佳的协同效果。

 

        二、怎样实现学导式和谐管理?

   各类组织实现学导式和谐管理,其核心在于育人、安人,并应在建设学导式组织的过程中逐步实现学导式和谐管理。

   学导式和谐管理把管理变为从自学入手、学中求导;学导结合、因势利导。

 

    (一) 实现学导式和谐管理的核心在于育人-开发五元智能

   育人--包括育己:修己、自我教育(每个人首先要注重自身的行为修养)和教育他人:希望别人头脑清晰行为敏捷,自己就要提供榜样,并要用耐心和信任培育这种品质。 

    1、高层领导在学导式育人中的作用:

   1)采用学导式应正确制定并确认战略方针、战略目标(包括提高组织的竞争地位、整体绩效的目标及其测量方法、与竞争者的预测绩效相比较,使组织在未来获得更大的成功)与规划(长、短期计划、适应长、短期的挑战和机遇及所有相关方的需要)、部署、追求卓越的意愿、成为全员接受的共同愿景。

   2)应根据战略目标和规划,建立以人为本的人才开发的工作系统、员工培训与教育体系、激励机制,以调动和发挥员工的潜能。

   3)要创造有利于创新和促进组织与员工学习的环境。

   4)领导应以身作则,运用学导式四项修炼--愿景目标共识、改善心智模式系统思考、团队组织学习、自我超越,在建设学导式组织的过程中自我管理-修己、育人:

      2、采用学导式正确育人的基本途径:

   1)愿景目标共识--学导结合,确认追求的目标;

   2)管理者以身作则,自学为主-提高自学-探索能力,修己自律、自我超越;

   3)成员学会学中求导、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力、改善心智模式系统思考,提升五元智能;

   4)学会协调合作、组织团队学习,群体创新、互利共赢,无限优化,培养学导式人才。

      3、组织要用学导式促进员工的学习与发展:

  通过教育、培训和职业发展,培养、开发员工五元智能,以提高绩效、实现组织整体目标。

   1)员工的教育、培训:在分析各种需求与员工现有智能的基础上,组织应根据人才规划,落实员工的教育、培训计划--考虑组织的绩效测量、绩效改进和技术变化的主要需求、平衡组织的长、短期目标与员工的发展、培训与职业发展的需求(包括教育、培训的具体对象、目标、方式、经费和设施等),并对组织当前和未来的员工能力需求与现有智能,进行正确比较和分析。

    2)组织的教育培训,要以增强追求卓越的意愿、提高职业技能、实现用户满意为核心,要针对不同的岗位和职位具体实施,并鼓励和支持员工以多种方式实现与工作和职业发展、技能提高相关的学习目标。

    3)要保障员工的职业发展:组织要充分发挥员工的潜能和主动性,帮助员工实现学习和发展五元智能的目标。

   【见《学导式国际文库》2007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251-720767.html

上一篇:16=57 浅谈学导式学习型组织(学导式组织)—学导式组织的人才开
下一篇:18=57 孔子《论语》与学导式--现代企业管理创新方式 (50)
收藏 IP: 123.83.24.*|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8 03: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