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按语:本文为历史文献,是对我国南方牧地生态环境、饲用植物、资源类型及其数量和质量,进行区域综合评价的首篇论文,脱稿于1966年5月,因“文革”爆发,且经久不息,后时过境迁,故未曾发表。该文手稿和油印稿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图书馆。
为摸清川滇接壤地区农业增产途径与潜力,中国科学院西南综合考察队对其进行了综合考察。
本文所指川滇接壤地区包括:云南省楚雄自治州的永仁、大姚、姚安、元谋、牟定、武定、绿丰、禄劝诸县及南华县的文笔、沙桥、徐营三个区和楚雄县的金星、前进、子午、下白庙、苍岭五个区,以及四川省西昌专区的会理、会东、盐边、米易、南宁、德昌、西昌、冕宁各县和渡口市。
本区以种植业为主,农副产品是家畜饲草的重要来源。但实践证明,天然草场是当前发展畜牧业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尤其在山区,其作用更大。所以,要估算畜牧业发展潜力,必须首先掌握天然草场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欲加速发展畜牧业,充分合理地利用和建设天然草场至关重要。为此,中科院西南队川滇接壤分队植被草场组,承担了调查研究天然草场资源的任务。
以往,四川省农垦局、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西南农学院等单位,对本区天然草场均做过不少调查研究,积累了一些有益资料。为我们了解该区天然草场状况起到了先导和促进作用。
全组经过十一个多月的野外调查访问和室内总结,探讨了天然草场的植被类型、分布规律、饲用草群产量、牧草饲料价值以及草场合理利用途径,初步完成了天然草场面积和载畜量的量算、统计工作,绘制了天然草场资源图,为估算本区畜牧业发展潜力提供了依据。在此基础上,对本区天然草场的生态环境、饲用植物、资源类型及其数量和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并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合理利用意见,以供有关部门参考。
1.川滇接壤地区天然草场资源的调查研究方法
1.1.野外调查访问
1.1.1.样地调查
目的是了解草场的植被组成和生境,探明草场产量和分布规律。本区以山地为主,环境变化较大,为提高测定精度,既要注重样地的代表性,也要增多重复次数。样地通常选择在放牧影响轻微的地段。囿于考察时间的限制,有些测定是在植物处于营养期进行的。为了将所测产量换算成全年产量,我们粗略地测定了主要牧草的再生率,并依此对样方测定的产草量,进行了校正。此外,还采集了用于营养成分分析的牧草样品。
1.1.2.适口性观察与访问
适口性是饲用植物饲料价值的主要内容,是评价草场质量的重要指标。对此,农民有着丰富的经验,所以,对于适口性,主要是通过访问了解;有时条件允许,还亲自进行了放牧观察。与此同时,对合理利用天然草场的经验,进行了大量调查访问。
1.2.室内研究分析
1.2.1.利用土地类型图,量算草场面积和估算载畜量
土地类型图是地貌、植被和土壤等专业,在野外考察的基础上,根据自然条件及利用特点,利用五万分之一(部分为十万分之一)的地形图和五万分之一(部分为二点五万分之一和七万分之一)的航空照片,绘制出二十万分之一的综合性图件,其上显示有植被类型、土壤类型、地貌类型、地面坡度和侵蚀程度等基本要素,这为草场资源的数质量评价提供了可靠依据。
然后,利用方格纸,在二十万分之一的土地类型图上,量算各类草场的面积。允许误差(与理论面积比较)小于2%。进而将等级相同的类型予以归类,统计出各等级的草场面积;再乘以草场利用系数(即草场可利用部分占草场面积的百分比),得出草场有效面积。
需要指出的是,草场的年产草量,往往随年降水量和气温变异而变化。为使载畜量计算更为合理,通常采用平年(即中等湿润年份)的产量。统计表明,测产年份,即1965年的气候条件与多年平均值比较,前者比后者的降雨量略高,而气温偏低。因此,当年所测产量,基本上可用于载畜量估算。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无论现在或将来,该区均以黄牛数量最多,所以本文以黄牛作为计算单位。依据黄牛的平均日食量及其营养需要,以及畜群结构,将其日食量定为15斤(干重)为宜。其他畜种,依次等于如下黄牛单位:水牛1.5、马1.2、驴0.6、山羊和绵羊0.2。
载畜量估算步骤如下。
首先,样方的实测产量,换算成全年最高产量。方法是:
全年最高产量(斤/亩)=实测产量(斤/亩)×(开花期建群种的叶层高度
÷测产时的叶层高度)
然后,把当年最高产量折合成全年可食产量,公式如下:
全年可食产量(斤/亩)=当年最高产量(斤/亩)×再生率×群落利用率(%)
最后,进行计算载畜量。由于不同垂直地带草场的利用时间有所差异,且各畜种的放牧时间不同,所以,为符合实际情况,载畜量的计算分成两步:
(1)载畜量(头日)=全年可食产量(斤/亩)÷日食量(斤/头日)
×草场有效面积(亩)
(2)依据不同畜种在各垂直带的放牧时间,分别计算出实际载畜头数,公式为:
载畜头数(头)=载畜量(头日)÷放牧天数(日)
还需特别说明:牛、马的放牧天数决定于农副产品的补给数量。农副产品愈多,舍饲时间愈长;反之,放牧期愈长。如楚雄地区,大家畜在各垂直带的放牧时间分别是:暖热山地河谷地带240天,温暖低山丘陵地带260天,温凉中山地带280天。而小家畜-山羊和绵羊,在上述三个地带均为全年放牧;而在寒冷亚高山地带和严寒高山地带,大、小家畜分别放牧180天和100天以下,其中牦牛的放牧时间又长于山羊和绵羊。
1.2.2.饲用植物营养成分分析
饲用植物营养成分分析,由中科院综合考察委员会化学分析室完成。分析项目包括:粗蛋白、粗纤维、粗脂肪、无氮浸出物、灰分、钙和磷。
2.川滇接壤地区天然草场资源综合评价
天然草场资源由草场饲用植物及其生境组成,其优劣通过资源质量和数量得以表现。评价草场资源是合理利用天然草场的必要前提。本文拟从天然草场生态环境、饲用植物,资源类型及其质量和数量几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2.1.天然草场资源生态环境评价
川滇接壤地区,地处亚热带山地,夏天湿润,冬季干燥,四季不显。境内,不仅地域宽阔,而且海拔相差巨大,所以不同水平地带和垂直地带又有明显差异。
以金沙江为界,南北有所不同。从地貌看,南部以山原盆地为主,北部多山地谷地;地面坡度,北部金沙江、雅砻江一带较陡,会理、会东等地山坡平缓;南部滇西横断山地区地面切割很深,滇缅公路一带切割较浅。从土壤看,南部为红壤。北部为红黄壤;从气候看,南部较干旱,北部较湿润。以北部西昌县和南部楚雄县的气象资料为例,其蒸发量和降水量之比分别为1.9和2.6。在同一海拔高度上,南部比北部的年平均温度约高1℃。因此,对湿度和温度较敏感的牧草,在两地区的分布高度有明显不同。如:耐干旱的扭黄茅草坡,南部和北部的分布上限分别为2250m(或2100m)和1850m(或2100m);而较喜湿的穗序野古草草坡,南部和北部的分布下限分别为2600m和2100m(或2250m)。南部,耐干旱的扭黄茅-法氏栎草场、刺芒野古草-马陆草草场和高山栲萌生林草场较多;而北部则几乎没有。此外,较湿润的北部,其单位面积产草量比南部高出10%~20%。这均表明,区内南北生态环境的差异对草场资源有显著影响。
在金沙江以南,其东部和西部的生态环境亦有不同之处。东部山体较小,小坝子多位于条形河谷之中,因此家畜易于到山上放牧,但由于石灰岩较多,部分地区石芽露头频现,给家畜放牧带来不利因素。西部山体大,公社多在山上,撂荒草坡较多。中部元谋、永仁一带,海拔通常低于1600m,丘陵草场占面积较大,群落盖度小,产草量低,水土流失严重,因此减轻放牧强度,营造水土保持林和薪炭林是当务之急。
本区垂直高差极大,海拔最低点在宁南县葫芦口,仅627米,最高点在冕宁县象鼻子,达4942米。因此,本区丘陵草场和零星草场很少,主要为山地草场。随着海拔高度升高,温度降低,湿度增大,呈现出不同类型的热量带,以温暖低山丘陵地带为基准,向下为暖热山地河谷带,向上依次出现温凉中山带、寒冷亚高山带和严寒高山带。土壤与之相适应,以红壤和红黄壤为代表,向下为红褐土,向上依次出现红棕壤(或黄棕壤)、棕壤、暗棕壤、灰化土、高山草甸土(或高山灌丛草甸土)。就其热量水平而言,暖热山地河谷带与准热带相当,而温凉中山带与温带相近。因此,草场资源特征也随其发生明显的垂直变化。
2.2.天然草场资源类型评价
2.2.1.天然草场热量类型评价
在上述各热量带,出现相应的按热量水平划分的草场大类,即暖热山地河谷草场、温暖低山丘陵草场、温凉中山草场、寒冷亚高山草场和严寒高山草场。
暖热山地河谷草场:分布于1600m(或1400m)以下。面积约730.4万亩,占本区草场总面积的11.1%,占本大类土地总面积的77.1%。其中,以散树灌丛草原草场面积最大,占本大类草场面积的85.6%。本大类气候燥热,年蒸发量与降水量之比为4.0~8.0,年平均温度大于17℃。林木散生,造林困难。草场以耐干旱的扭黄茅占优势,其次为龙须草、芸香草(Cymbopogon distans)、云南黄杞(Engelhardtiaspicata)、合欢(Albizia sp.)、车桑子(Dodonaea viscosa)、余甘子等。牧草高大而粗硬,质量低下,产草量高。
温暖低山丘陵草场:分布于1600~2300m(或1400~2200m)。面积3441.9万亩,占本区草场总面积的52.4%,占本大类土地总面积的83.0%。其中,草坡与灌丛草坡草场占本大类草场面积的32.0%,针叶林林下草场与稀疏针叶林林下草场分别占30.4%和27.6%。本大类气候温暖,年平均气温12~18℃;西昌地区较湿润,楚雄地区较干旱,年蒸发量与降水量之比分别为1.6~2.6和1.5~4.0。扭黄茅、旱茅和刺芒野古草为优势草种,乔木树种以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法氏栎(Quercus fagesii)、滇石栎、高山栲为主。牧草质量较差,产量亦低。
温凉中山草场:分布于2300~3000m(或2200~3300m)。草场面积2005.6万亩,占全区草场总面积的30.5%,占本大类土地总面积的93.5%。其中,以针叶林林下草场面积最大,占本大类草场面积的31.2%;稀疏针叶林林下草场次之,占26.6%;再次为常绿阔叶林及萌生林草场,占14.1%。本大类气候温凉湿润,年蒸发量与降水量之比为1.0~1.5,年平均气温小于12℃。草场优势草本植物为旱茅、穗序野古草、金茅、糙野青茅等,上层往往以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a)、黄毛青冈、多穗石栎、大白花杜鹃(Rhdodendronsp.)占优势。牧草质量较高,木本饲料显著增多。
寒冷亚高山草场:分别高达3000(或3300)~4000m;面积338.0万亩,占全区草场总面积的5.2%,占本大类土地总面积的93.4%。其中,灌丛草甸和针叶林林下草场面积较大,分别占本大类草场面积的34.9%和32.7%。其中,针叶林林下草场,上层为冷杉(Abies sp.),下层以箭竹、杜鹃(Rhdodendron spp.)为主;优势牧草为羊茅、野青茅,营养价值高。
严寒高山草场:分布于4000m以上,集中分布在冕宁县北部。面积51.0万亩,占全区草场面积的0.8%,占本大类土地总面积的99.4%。其中面积最大的草甸草场,占本大类草场面积的59.4%。以嵩草(Cobresia spp.)、龙胆(Gentiana spp.)占优势,草层低矮。
上述五大类天然草场的土壤类型、群落结构、单位面积产量和载畜量,以及主要饲用植物及其营养价值和适口性等,均有差异,现列表说明。(表1)
由表1可见,随着海拔高度增加,群落组成和饲用植物发生变化,牧草的营养价值和适口性逐渐增高,而平均产草量逐渐降低。例外的是,温暖低山丘陵产草量略显偏低,这是因为该大类草场利用较多,有所退化所致。其中,以暖热山地河谷草场的平均单位面积产草量和载畜量最高,原因是该大类以草坡草场为主,而温暖低山丘陵、温凉中山和寒冷亚高山均有大面积林下草场;至于严寒高山草场,则是由于气候寒冷所致。
此外,暖热山地河谷草场的地面坡度较大(如:楚雄地区大于25度者,约占28%);以中、深切割为主;地面侵蚀严重;家畜用水缺乏,尤其是干季更显不足。1600m以上的草场,地面坡度较缓(如:楚雄地区大于25度者,占10%左右),以浅、中切割为主,地表侵蚀较轻;且干季亦有一定数量的地表径流,可供家畜饮用。
本区以中温暖低山丘陵草场和温凉中山草场为主,共6293.9万亩,约占总土地面积的82%。如以金沙江为界,将南部与北部进行比较,前者以温暖低山丘陵草场面积最大,占其草场总面积的65.5%,后者温凉中山草场最多,占39.3%。
表1 川滇接壤地区不同热量地带天然草场特征
草场大类 |
分布 高度(m) |
土壤 类型 |
主要草本群落 |
主要饲用植物 | 牧草蛋白质含量(%) |
牧草适口性 | 草坡干草产量(斤/亩) | 草场平均产量(斤/亩) | 草场平均载畜量(头日/亩) |
暖热河谷山地草场 | <1600或1400 | 红褐土 | 扭黄茅草群;扭黄茅、龙须草草群 | 扭黄茅、芸香草、杭子梢、余甘子、清香木 | 3.3~4.3 | 愿意食~不愿意食 | 330 | 250 | 11.8 |
温暖低山丘陵草场 | 1600(1400) ~2300(2200) | 红壤或红黄壤 | 扭黄茅、刺芒野古草草群;旱茅、扭黄茅草群;旱茅、刺芒野古草草群 | 扭黄茅、旱茅、细柄草、刺芒野古草、马陆草、小石积、高山栲 | 4.3~6.0 | 愿意食~喜食 | 260 | 170 | 8.0 |
温凉中山草场 | 2300(2200) ~3000(3300) | 红棕壤或黄棕壤、棕壤、山地草甸土 | 旱茅草群;旱茅、穗序野古草草群;旱茅、金茅草群、穗序野古草草群;糙野青茅草群 | 旱茅、穗序野古草、四脉金茅、金茅、糙野青茅、元江栲、黄毛青冈、多穗石栎、箭竹 | 5.2~7.0 | 喜食~愿意食 | 285 | 180 | 8.3 |
寒冷亚高山草场 | 3000(3300) ~4000 | 暗棕壤、灰化土、亚高山草甸土 | 羊茅、野青茅草群;羊茅、龙胆草群 | 羊茅、野青茅、小颖短柄草、珠芽蓼、箭竹、包斗栎、绣线菊 | 9.0~11。0 | 喜食~最喜食 | 270 | 180 | 8.2 |
严寒高山草场 | >4000 | 高山草甸土 | 嵩草、龙胆草群 | 嵩草 |
| 喜食 | 155 | 155 | 7.2 |
注:1.草坡干草产量为草坡、稀疏干草草原和草甸三者的平均产量。
2.草场平均产量和载畜量为散树灌丛草原草场、草坡草场、稀疏针叶林林下草场和针叶林林下草场的平均值。
2.2.2.天然草场植被类型评价
依据草场建群植物的生活型,将本区天然草场植被类型分为11类:散树灌丛草原草场、草坡草场、灌丛草坡草场、撂荒地草场、稀疏针叶林林下草场、针叶林林下草场、常绿阔叶林及其萌生林草场、灌丛草场、草甸草场、灌丛草甸草场和田埂零星草场。
从表2可以看出,草场面积以针叶林林下草场最大,占草场总面积的27.2%,其次为草坡草场(含灌丛草坡草场)和稀疏针叶林林下草场,分别占23.6%和22.6%。而载畜量则以草坡草场(含灌丛草坡草场)最高,占32.8%,其次为稀疏针叶林林下草场和针叶林林下草场,分别占22.4%和14.4%。
从水平分布看,金沙江以南,针叶林林下草场面积最大;以北,稀疏针叶林林下草场面积最大。但载畜量均以草坡草场(含灌丛草坡草场)最高。
此外,由于本区水热条件优越,因此天然草场的草层高度和草场产量远较温带草场为高。(表3)。
表2 川滇接壤地区不同植被类型天然草场的面积(万亩)和载畜量(万头日)
草场植被类型 | 渡口市 | 西昌地区 | 楚雄地区 | 合计 | ||||
面积 | 载畜量 | 面积 | 载畜量 | 面积 | 载畜量 | 面积 | 载畜量 | |
散树灌丛草原草场 | 117.0 | 1392.0 | 193.7 | 3039.2 | 311.1 | 3100.8 | 625.4 | 7532.0 |
草坡草场 | 7.8 | 73.4 | 722.0 | 9865.6 | 226.6 | 2536.0 | 956.4 | 12475.0 |
灌丛草坡草场 | 20.1 | 181.3 | 71.9 | 739.1 | 498.9 | 4920.9 | 590.9 | 5841.3 |
撂荒地草场 | 0.4 | 2.5 | 19.6 | 113.0 | 126.0 | 696.1 | 146.0 | 811.6 |
稀疏针叶林林下草场 | 41.1 | 328.2 | 803.3 | 7614.3 | 638.7 | 4600.9 | 1483.1 | 12543.4 |
针叶林林下草场 | 35.6 | 165.4 | 560.1 | 3272.8 | 1188.1 | 5623.0 | 1783.8 | 8061.2 |
常绿阔叶林及其萌生林草场 | 11.6 | 36.2 | 324.2 | 2205.1 | 321.1 | 1519.9 | 656.9 | 3761.2 |
灌丛草场 | 1.7 | 4.8 | 28.8 | 162.7 | 25.2 | 111.9 | 55.7 | 279.4 |
草甸草场 |
|
| 89.5 | 1020.4 | 3.2 | 32.4 | 92.7 | 1052.8 |
灌丛草甸草场 |
|
| 146.5 | 1448.9 | 3.4 | 46.8 | 149.9 | 1495.7 |
田埂零星草场 | 0.7 |
| 10.1 | 391.6 | 15.3 | 618.9 | 26.1 | 1043.1 |
合计 | 236.0 | 2216.4 | 2973.3 | 29872.7 | 3357.6 | 23807.6 | 6566.9 | 55896.7 |
注:表中的草坡草场包括:草坡草场、灌丛草坡草场和撂荒草坡草场。针叶林林下草场包括少部分针阔混交林林下草场。
表3川滇接壤地区与内蒙古几类天然草场产草量和草层高度的比较
项目 | 川滇接壤地区天然草场 | 内蒙古天然草场* | ||||||
散树灌丛草原草场 | 草坡 草场 | 稀疏针叶林林下草场 | 针叶林 林下草场 | 森林草原草场 | 干草原 草场 | 荒漠草原草场 | 荒漠 草场 | |
平均鲜草产量(斤) | 400 | 350 | 270 | 170 | 190~230 | 90~190 | 80~100 | 20~30 |
利用层高度(cm) | 25~60 | 15~50 | 15~50 | 15~50 | 10~40 | 5~40 | 5~15 | 3~10 |
*引自:中国科学院内蒙古宁夏综合考察队内部资料。
2.3.天然草场野生饲用植物评价
饲用植物是家畜日粮的主要来源,是草场植被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各类饲用植物的数量、分布、营养价值、适口性等,在草场资源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区野生饲用植物以多年生禾本科牧草数量最多,主要种类为:白健杆、刺芒野古草、穗序野古草、旱茅、糙野青茅、野青茅、羊茅和扭黄茅等。它们一般占草群总重量的70~95%,是野生饲用植物的主体。其次为常绿阔叶乔木或灌木叶子,数量较大的种类有:滇青冈、黄毛青冈、元江栲、高山栲、滇石栎、包斗栎、黄背栎和长穗栎等。;一年生和二年生牧草数量少,且多分布于田埂零星草场。莎草科和灯芯草科牧草仅在高山地带或局部低洼处占优势。豆科饲用植物不多,一般只占群落总重量的1~6%;豆科中,又以灌木居多,草本较少,其适口性好坏相当悬殊。如:百脉根(Lotus corniculate)、滇猪屎豆(Crotalaria yunnanensis)等适口性好;三点金草、截叶铁扫把(Lespedeza cuneata)等适口性差。
杂类草数量,随海拔高度上升而增加,1600m以下,杂类草仅占群落总重量的1%左右,1600~3000m占2~10%,而3000m以上占20~35%。杂类草的适口性通常较差,但有的特好,如:云南繁缕(Stellaria yunnanensis)、珠芽蓼等。菊科中的某些植物,在群落中不占优势,但有着特殊作用,如:蒿类(Artemisia spp.)植物,初春萌发早,可为家畜提供早春饲草。
2.3.1.常见野生饲用植物的营养成分特征
表4-1和表4-2所列,为本区常见的43种饲用植物的营养成分,对其进行分析统计,从中可以看出:
(1)不同种类饲用植物营养成分相差悬殊。其中:粗蛋白含量,最高者四耔野豌豆比最低者龙须草高出498.2%;粗纤维含量,最高者龙须草比最低者余甘子高出171.0%;粗脂肪含量,最高者多花杭子梢比最低者刺芒野古草高出662.3%;无氮浸出物含量,最高者余甘子比最低者蔗茅高出61.6%;灰分含量,最高者臭根子草比最低者黄背栎高出486.1%。即使在同科之中,亦差别明显,如:同为禾本科植物,小颖短柄草的粗蛋白含量比龙须草高出296.9%;龙须草的粗纤维含量比狗牙根高出73.6%。
(2)各饲用植物类群的营养成分明显不同。依其平均值进行比较,禾草类的粗蛋白和脂肪含量较低,分别为5.9%和2.3%;钙含量少,仅0.36;而粗纤维和灰分含量较高,分别达33.9%和6.9%。常绿阔叶乔木叶子的粗纤维含量亦较高,平均30.2%,但低于禾草,而灰分含量较低,平均3.5%;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高于禾草,分别为8.1%和6.1%。豆科饲用植物的粗蛋白含量最高,平均达17.1%。灌木叶子的无氮浸出物和钙、磷含量较高,依次平均为60.9%、1.3%和0.7%,而粗纤维含量低,约17.5%。上述四类饲用植物的粗蛋白与粗纤维含量比,按豆科、灌木、常绿阔叶乔木和禾草的顺序依次降低,分别为0.69、0.54、0.27和0.18。
(3)饲用植物的某些营养成分与生境有密切关系。随着海拔高度上升,饲用植物粗蛋白含量增高,粗纤维含量降低。这一点,以禾本科牧草最为明显。其粗蛋白含量、粗纤维含量、粗蛋白/粗纤维含量比值,均与海拔高度成直线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51、-0.973和0.948(α=0.05)。但粗纤维比粗蛋白含量的变化幅度小得多。此外,在同一海拔范围(1600~2300m)内,不同土壤及其湿度下,禾草的营养成分也有较大差别,如生长在田埂地边和山坡上的禾草,其平均粗蛋白含量分别为9.4%和5.0%,粗蛋白/粗纤维含量比分别为0.28和0.15。
表4-1川滇接壤地区主要禾本科饲用植物营养成分含量表
项目 | 粗蛋白 | 粗脂肪 | 粗纤维 | 无氮浸出物 | 灰分 | 钙 | 磷 | 部位 | |
禾 本 科 | 羊茅(Festuca ovina) | 9.75 | 3.91 | 33.04 | 48.28 | 5.02 | - | 0.15 | 茎叶花 |
野青茅(Deyeuxia arundinacea) | 10.13 | 1.87 | 33.88 | 47.20 | 6.92 | - | 0.22 | 茎叶花 | |
糙野青茅(Deyeuxia scabrescens) | 6.05 | 2.25 | 36.84 | 44.96 | 9.90 | 0.27 | 0.21 | 茎叶花 | |
小颖短柄草(Brachpodium sylvaticum var.breviglume) | 12.94 | 4.41 | 25.65 | 47.90 | 9.10 | 0.36 | 0.45 | 茎叶花 | |
穗序野古草(Arundinella chenii) | 5.96 | 2.51 | 32.93 | 49.52 | 9.08 | 0.68 | 0.35 | 茎叶果 | |
刺芒野古草(Arundinella setosa) | 5.91 | 1.14 | 35.43 | 53.26 | 4.26 | 0.37 | 0.27 | 茎叶果 | |
旱茅(Eremopogon delavayi) | 5.19 | 1.24 | 34.51 | 51.74 | 7.32 | - | 0.12 | 茎叶果 | |
细柄草(Capillipedium parviflorum) | 7.00 | 4.24 | 28.35 | 52.27 | 8.14 | 0.52 | 0.22 | 茎叶果 | |
扭黄茅(Heteropogon contortus) | 4.31 | 2.36 | 33.31 | 52.63 | 7.39 | - | 0.12 | 茎叶 | |
金茅(Eulalia speciosa) | 3.88 | 2.06 | 34.33 | 50.87 | 8.86 | 0.22 | 0.77 | 茎叶果 | |
白健杆(Eulalia pallens) | 4.33 | 2.51 | 30.91 | 57.20 | 5.05 | 0.13 | 0.04 | 茎叶 | |
马陆草(Eremochloa zeylanica) | 5.86 | 3.53 | 30.69 | 52.43 | 7.49 | 0.31 | 0.06 | 茎叶果 | |
龙须草(Elaliopsis binta) | 3.26 | 3.19 | 39.84 | 43.69 | 10.02 | 0.65 | 0.06 | 茎叶花 | |
黄背草(Themeda triandra var.japonica) | 5.18 | 0.86 | 38.17 | 44.71 | 11.08 | 1.16 | 0.35 | 茎叶果 | |
芸香草(Cymbopogon distans) | 5.97 | 5.45 | 30.55 | 48.59 | 9.44 | 0.41 | 0.20 | 茎叶 | |
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 var. major) | 10.22 | 3.96 | 30.18 | 44.85 | 10.79 | 0.64 | 0.29 | 茎叶 | |
臭根子草(Bothriochloa inetrmdeia) | 9.60 | 3.45 | 29.91 | 42.74 | 14.30 | 0.68 | 0.24 | 茎叶花 | |
白草(Pennisetum flaccidum) | 8.51 | 1.79 | 37.24 | 43.77 | 8.69 | 0.41 | 0.31 | 茎叶果 | |
狗牙根(Cynodon dactyion) | 7.33 | 3.05 | 22.95 | 58.30 | 8.37 | 0.65 | 0.29 | 茎叶果 | |
狗尾草(Setaria viridis) | 9.20 | 2.05 | 35.57 | 39.35 | 13.83 | 0.71 | 0.41 | 茎叶果 | |
蔗茅(Erianthus rufipilus) | 7.66 | 1.80 | 36.69 | 40.93 | 12.92 | 0.69 | 0.33 | 茎叶果 | |
箭竹(Sinarumdinaria nitida) | 12.81 | 1.90 | 27.46 | 45.93 | 11.90 | 0.82 | 0.15 | 叶 |
表4-2 川滇接壤地区主要其他饲用植物营养成分含量表
项目 | 粗蛋白 | 粗脂肪 | 粗纤维 | 无氮浸出物 | 灰分 | 钙 | 磷 | 部位 | |
豆 科 | 多花杭子梢(Campylotropis polyantha) | 19.83 | 8.69 | 20.10 | 42.60 | 8.73 | 1.11 | 0.23 | 叶花 |
西南杭子梢(Campylotropis delavayi) | 15.11 | 5.46 | 27.75 | 44.37 | 7.31 | 1.14 | 0.51 | 叶花 | |
三点金草(Desmodium triflorum) | 13.94 | 4.04 | 29.42 | 46.67 | 5.93 | 0.87 | 0.15 | 茎叶果 | |
四耔野豌豆(Vicia tetrasperma) | 19.50 | 4.19 | 21.63 | 48.68 | 6.00 | 0.82 | 0.27 | 茎叶果 | |
杂 类 草 | 珠芽蓼(Polygonum viviparum) | 13.52 | 2.14 | 27.35 | 47.77 | 9.22 | 0.27 | 0.23 | 茎叶果 |
灯芯草(Juncus sp.) | 10.79 | 2.38 | 32.23 | 50.56 | 4.04 | 0.41 | 0.28 | 茎叶果 | |
西南萎陵菜(Potentilla fulgens) | 12.86 | 7.94 | 23.79 | 48.48 | 6.93 | 1.24 | 0.13 | 茎叶花 | |
灌 木 | 华南小石积(Osteomeles schwerinae) | 9.63 | 2.50 | 17.62 | 63.87 | 6.38 | - | 0.16 | 叶果 |
小叶栒子(Cotoneaster microphyllus) | 7.57 | 8.24 | 20.26 | 57.16 | 6.77 | 1.67 | 1.62 | 叶 | |
余甘子(Phyllanthus emblica) | 11.19 | 8.08 | 14.70 | 61.66 | 4.37 | 0.90 | 0.27 | 叶 | |
乔 木 | 元江栲(Castanopsis orthocantha) | 11.81 | 4.84 | 34.63 | 46.05 | 2.67 | - | 0.05 | 叶 |
高山栲(Castanopsis delavayi) | 11.50 | 4.90 | 32.03 | 48.77 | 2.80 | - | 0.04 | 叶 | |
多穗石栎(Lithocarpus polystachya) | 8.81 | 6.98 | 39.08 | 41.39 | 3.74 | - | 0.13 | 叶 | |
包斗栎(Lithocarpus craibianus) | 7.73 | 7.79 | 29.47 | 51.49 | 3.52 | 0.67 | 0.45 | 叶 | |
滇石栎(Lithocarpus dealbatus) | 5.38 | 6.57 | 29.03 | 56.63 | 2.39 | - | 0.09 | 叶 | |
黄毛青冈(Cyclobalanopsis delavayi) | 3.56 | 5.73 | 33.01 | 53.76 | 3.94 | - | 0.06 | 叶 | |
滇青冈(Cyclobalanopsis dealbatus) | 7.51 | 7.70 | 19.97 | 57.57 | 7.25 | 1.30 | 0.10 | 叶 | |
黄背栎(Quercus pannosa) | 7.38 | 3.94 | 35.17 | 51.07 | 2.44 | - | 0.15 | 叶 | |
长穗栎(Quercus longispica) | 10.15 | 6.91 | 28.28 | 51.55 | 3.11 | 0.53 | 0.12 | 叶 | |
矮高山栎(Quercus monimotricha) | 9.01 | 8.01 | 28.21 | 50.34 | 4.43 | 1.25 | 0.12 | 叶 | |
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 | 13.90 | 5.15 | 24.70 | 51.42 | 4.83 | 0.78 | 0.19 | 叶 |
如将上述主要野生饲用植物的营养成分与我国西北地区的主要野生牧草相比,前者的粗纤维与后者相近,而粗蛋白含量比后者低3~5%。如与本区数量最多的农副产品加以比较,
可知绝大多数野生饲用植物的粗蛋白含量,高于稻草,低于精料米糠和蚕豆糠,其中豆科饲用植物的粗蛋白含量超过了米糠,略低于蚕豆糠;粗纤维含量比稻草稍低,而高于或接近精料。粗脂肪含量高于稻草,与精料相近。灰分含量一般比精料和稻草维都低。如综合予以评价,可以认为:本区野生饲用植物的营养价值低于西北地区的天然牧草和本区的精料,而高于粗料稻草,其营养成分含量属于中等。(表5)
表5川滇接壤地区主要农副产品营养成分含量表
项目 | 占干重的% | ||||
粗蛋白 | 粗脂肪 | 粗纤维 | 无氮浸出物 | 灰分 | |
米糠 | 13.4 | 5.9 | 26.5 | 41.1 | 13.1 |
蚕豆糠 | 23.7 | 6.0 | 22.7 | 36.9 | 10.7 |
稻草 | 2.9 | 1.3 | 35.0 | 46.1 | 14.7 |
注:本表数据引自: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 国产饲料营养成分含量表,第一册. 农业出版社,1959.
2.3.2. 常见野生饲用植物的饲料价值
根据家畜对饲用植物的喜食程度,把适口性分为最喜食、喜食、愿意食、不愿意食和很少食五级。再按照营养价值与适口性,对其饲料价值进行综合评定,分为优、良、中、低、劣五级。结果如表6所示。从中可见,禾草的饲料价值多属中和良,优等者较少;而主要木本饲用植物以低等和劣等者为多,少数属中等。此外,牧草的营养价值通常随季节而变化,春末和夏初较高,夏末和秋初逐渐减低,冬季显著下降。再者,乔木叶子的营养成分虽然往往高于禾草,但根据群众经验和实际观察得知,家畜采食最多的不是树叶,而是禾草,这是因为前者单宁含量较多,致使适口性降低;只有元江栲、高山栲、黄毛青冈、包石栎、黄背栎等数种树叶,在枯草季节,山羊与黄牛的采食量相对较多,这是因为冬季家畜无鲜草可食,且此时单宁含量减少之故。
表6 川滇接壤地区常见饲用植物的饲料价值
饲料价值 | 饲用植物名称 | 适口性 | 粗蛋白含量(%) |
优 | 小颖短柄草、狗尾草、狗牙根、珠芽蓼、四耔野豌豆 | 最喜食 | >8 |
良 | 羊茅、野青茅、糙野青茅、细柄草、旱茅、马陆草、臭根子草、白草、箭竹、灯芯草、华南小石积、多花杭子梢、西南杭子梢 | 喜食 | 草本:5~10 木本:10~20 |
中 | 穗序野古草、刺芒野古草、扭黄茅、芸香草、白茅、三点金草、元江栲、高山栲、余甘子、小叶栒子 | 愿意食 | 草本:4~6 木本:8~12 |
低 | 金茅、白健杆、黄背草、包斗栎、多穗石栎、黄毛青冈、黄背栎、长穗栎 | 不愿意食 | 草本:3~5 木本:4~10 |
劣 | 龙须草、西南萎陵菜、滇石栎、滇青冈、矮高山栎 | 很少食 | 草本:<4 木本:<7 |
2.3.3.主要野生饲用植物简介
在上述常见饲用植物中,起作用最大的是草场植被的建群种。现将具代表性的野生饲用植物重点介绍如下。
1.扭黄茅,俗称:毛锥子草、毛针子草。多年生丛生禾草,喜热,耐干旱。在暖热山地河谷草场占绝对优势,在温暖低山丘陵草场上往往与其他禾草成为共优种。饲料价值中等,粗蛋白4.31%。放牧利用后长出的再生草,营养价值显著增高,粗蛋白含量达10.75%。鲜草的干物质含量41~48%。8月上、中旬(即果期)以前,各种家畜均愿意采食;结实后,适口性急剧下降。因其芒长而坚硬,所以此类草场不宜放牧绵羊。
2.旱茅,俗称:茅草、山白草。多年生丛生禾草,分布于温暖低山丘陵和温凉中山草场,海拔1800~2800m的广阔地带。其适口性,在高海拔地带较高。粗蛋白含量,结实初期5.19%,后期降至3.59%,而再生草高达10.56%。鲜草的干物质含量约46.0%。各种家畜均喜食,且枯萎季节家畜仍愿意食,因此,在冬春有较重要的作用。
3.穗序野古草,俗称:蚂蚱草。多年生禾草。分布于2100~3000m的温凉中山。鲜草含干物质40~46%;粗蛋白和粗纤维含量分别为5.96%和32.93%,二者比值为0.18,饲料价值中等。马、骡喜食,羊愿意食,牛不愿意食。该草叶量较少,叶层低矮,仅10~500px,不宜刈割利用。
4.野青茅,俗称:松毛草。多年生丛生禾草。生殖枝高40~1500px,叶层高25~875px。主要分布于寒冷亚高山草场。鲜草含干物质38~42%。粗蛋白和粗纤维含量分别为10.13%和33.88%,二者比值为0.30。牦牛喜食,羊与黄牛愿意食。枯后,质地粗糙,适口性显著下降。因此,在湿季放牧或割草利用为宜。
5.羊茅,俗称:牛毛草、酥油草。多年生密丛禾草,生殖苗高20~750px,叶层高15~500px,分布于寒冷亚高山草场。鲜草的干物质含量48~50%,粗蛋白和粗纤维含量分别为9.75%和33.04%,二者比值为0.30。耐践踏,羊喜食,适合放牧利用。
6.小颖短柄草。多年生丛生禾草。多分布于寒冷亚高山地带。其茎叶柔嫩,鲜草含干物质37%。营养价值高,粗蛋白和粗纤维含量分别为12.94%和25.65%,二者比值为0.50。既耐啃食,又耐践踏,羊、黄牛、马均最喜食,四季皆可利用。
7.华南小石积,俗称:黑壳罗。常绿灌木。分布在温暖低山丘陵地带。植株低矮,营养价值高,粗蛋白和粗纤维含量分别为9.63%和17.62%,二者比值0.55。鲜叶含干物质57%。山羊四季喜食,适合放牧利用。大家畜很少采食。其多生长在冲刷地段,切忌过度放牧。
8.高山栲,俗称:锥栎。常绿阔叶乔木。分布于1600~2600m,由于人为砍伐严重,多呈萌生状态,便于家畜采食。鲜叶的干物质含量59%,粗蛋白含量和粗纤维含量分别为11.50%和32.03%,二者比值0.36。夏季家畜采食较少;枯草季节山羊、黄牛均愿意食。
9.黄毛青冈,俗称:黄栎、红栎。常绿阔叶乔木。分布于2000~2600m。鲜叶干物质含量达62%,粗蛋白和粗纤维含量分别3.56%和33.01%,二者比值0.11。夏季家畜很少采食;枯草季节,牛愿意食,山羊不愿意食。
10.黄背栎,俗称:黑刺栎。硬叶常绿阔叶树,分布于2900~3700m,不仅耐寒,而且耐基质干旱,根蘖萌生能力很强,砍、烧之后,不久即呈萌生灌丛状。鲜叶的干物质含量为59%,粗蛋白和粗纤维含量比值为0.21。枯草季节家畜有时采食。
2.4.天然草场资源质量与数量评价
天然草场的质量和数量,是评价草场资源的重要内容。因为草场质量高低和数量多少与畜牧业发展有密切关系。只有掌握草场的质量和数量状况,才能合理规划、安排和充分利用草场。
植被是草场的主体,是评价天然草场的主要因素。草场植被的优劣视饲用植物群落的营养价值和适口性而定。而营养价值和适口性的高低又决定于草场植被的生活型和种类组成。
草场环境主要应该考虑对家畜影响较大的因素。这些影响因素,因地区条件不同而异,例如:在较平坦的温带草原地区,牧场水源是个重要因素;而本区属亚热带山地,草场地面坡度则更显重要。草场环境只影响草场利用的难易程度,因此,一般说来,环境与植被比较,只处于次要地位。但当环境条件到达一定极限时,则上升成主要因素。如:草场坡度在25度以下时,各种家畜均宜放牧,此时,以草场植被为主要评定指标;当坡度达25~35度时,牛、马放牧就受到一定限制,但牧羊还是适宜的,此时虽仍以植被为主要指标,但坡度的重要性已显著增加;当坡度大于35度时,虽可放牧山羊,但也不宜,这时坡度即成主要因素。另外,森林疏密程度对家畜放牧亦有影响,故也是评价天然草场质量的一个指标。一般说来,疏林(即郁闭度小于0.3)对放牧几无影响,而成林,随着郁闭度增大,对放牧影响程度增加。草场水源也应是评价标准之一,但本区除某些地区外,一般不缺家畜用水,而这个因素目前在大范围内又不易掌握,因此未作为评价指标。此外,土层厚度和岩石裸露程度对草场质量亦有影响,但一般而言,随坡度增大,土层厚度减小。为简化标准,未把其列入评定项目。
综上所述,评价本区天然草场质量的指标定为:植物的饲料价值、地面坡度和森林密度。据此,把天然草场质量分为五等,现列表说明。(表7)
表7 川滇接壤地区天然草场等的评定标准
等 | Ⅰ | Ⅱ | Ⅲ | Ⅳ | Ⅴ | ||||||||
饲料价值 | 优 | 优 | 良 | 良 | 中 | 良 | 中 | 低 | 良 | 中 | 低 | 劣 | |
地面 坡度 | A、B、C、D、E、F、G、H、I | <25 | <25 | 25~ 35 | <25 | 25~ 35 | <25 | 25~ 35 | >35 |
| <25 | 25~ 35 | >35 |
J |
|
| <15 | <15 | 15~ 25 | <15 | 15~ 25 | 25~ 35 | <15 | 15~ 25 | 25~ 35 | >35 |
备注:1.表中英文字母分别代表:A.散树灌丛草原草场,B.草坡草场,C.灌丛草坡草场,D.撂荒草坡草场,E.灌丛草场,F.常绿阔叶林及其萌生林草场,G.稀疏针叶林林下草场,H.灌丛草甸草场,I.田埂零星草场,J.针叶林林下草场(郁闭度>0.3)
2.饲料价值划分,以该“等”饲用植物占草群总重量的60%以上为标准,如:当群落优等饲用植物重量大于60%时,称为饲料价值为“优”。
草场载畜量的高低决定于家畜的发展数量,而载畜量的大小又取决于草场可食产量的高低。因此,用可食产量进行评定更为合理。根据这个原则,将天然草场分为五级,具体标准见表8。各级之间,可食产量的划分界限,可因地区不同而异,划分的原则是以能将各类草场的级别区分开来为准。
表8 川滇接壤地区天然草场级的评定标准
级 | 1 | 2 | 3 | 4 | 5 |
全年可食产量(斤/亩) | >240 | 239~180 | 179~120 | 119~60 | <60 |
为了说明各类草场所属等级,现进行归类,列入表9。该表所列等级,是单纯从草场植被本身评定的。如果加入坡度因素,则当坡度为25~35度,降低一等;大于35度时,降低二等。从中可以看出,田埂零星草场通常为Ⅰ等和1级草场,草坡、草甸和稀疏针叶林林下草场多为属Ⅱ、Ⅲ等和2、3级;散树灌丛草原草场为Ⅲ等和1级;灌丛和阔叶林及其萌生林草场多为Ⅳ、Ⅴ等和4、5级;针叶林林下草场一般为Ⅲ、Ⅳ等和4级。
表9川滇接壤地区各类天然草场所属等级表
级 | 1 | 2 | 3 | 4 | 5 |
等 | |||||
Ⅰ | 臭根子草、白草田埂零星草场 | 小颖短柄草、杂类草草甸草场 |
|
|
|
Ⅱ | 旱茅、穗序野古草草坡;野青茅、穗序野古草草坡 | 旱茅草坡;野青茅草坡;穗序野古草、羊茅、野青茅草甸;穗序野古草、旱茅、羊茅草甸;野青茅、羊茅草甸;羊茅、萎陵菜草甸 | 箭竹灌丛 |
|
|
Ⅲ | 以扭黄茅为主的散树灌丛草原;以扭黄茅、菅草为主的散树灌丛草原 | 金茅草坡;旱茅、金茅草坡;旱茅、扭黄茅草坡;穗序野古草草坡;旱茅、刺芒野古草草坡;扭黄茅、刺芒野古草草坡;旱茅、扭黄茅、刺芒野古草草坡;马陆草草坡 | 扭黄茅草坡;扭黄茅、细柄草草坡;旱茅、黄背草草坡;白健杆、旱茅草坡;撂荒草坡;高山栲阔叶林草场 | 高山栲萌生林草场;高山栲、黄毛青冈萌生林草场;黄背栎萌生林草场;包石栎萌生林草场;箭竹、山柳灌丛;华南小石积、车桑子灌丛;元江栲萌生林草场 |
|
Ⅳ |
|
| 白健杆草坡;多穗石栎阔叶林草场 | 多穗石栎萌生林草场;黄栎、毛石栎萌生林草场;黄栎萌生林草场;高山栲、滇石栎萌生林草场;黄背栎、杜鹃萌生林草场;滇青冈、高山栲萌生林草场 | 高山栲、法氏栎萌生林草场;滇青冈、滇石栎、高山栲萌生林草场;铁杉、箭竹林下草场 |
Ⅴ |
|
|
| 云南松、黄毛青冈林草场;冷杉、黄背栎林草场;云南松、多穗石栎林草场;冷杉、包石栎林草场 | 滇石栎萌生林草场;法氏栎萌生林草场;美氏石栎萌生林草场;窄叶高山栎、清香木萌生林草场;冷杉、杜鹃林下草场;黄杞萌生林草场 |
注:1.表中萌生林和灌丛草场,其木本植物盖度均为大于60%者。
2.表中各类草坡草场的建群草种,如处于针叶林林下,评定时质量降低一等。
3.表中萌生林或灌丛草场,如木本植物盖度大于30%,评定时质量降低一等。
根据上述评定标准,对不同行政区域和不同垂直带的天然草场等级,进行了全面评价,结果分别列入表10、11和12及本报告的附件:“川滇接壤地区天然草场资源等级统计表”。
由表10可见,本区天然草场总面积6566.9万亩,其中有效面积6246.0万亩,总载畜量55896.7万头日。从全区草场等别来看,以Ⅲ等草场面积最大,占全区草场总面积的56.1%;其次为Ⅳ等草场,占23.0%;Ⅰ、Ⅱ和等Ⅴ草场依次占0.4%、10.7%和9.8%。可见,本区草场质量属于中等。从全区草场级别来看,以4级为主,占40.7%,5级最少,只占4.5%。如等级同时考虑,则以Ⅲ等3级和Ⅲ等4级草场分布最广,分别占19.9%和20.9%。
从三个行政区来看,就草场等别而言,渡口、西昌、楚雄三地均以Ⅲ等草场为主,分别占各自草场总面积的68.9%、42.9%和66.8%,Ⅳ等次之,Ⅰ等极少,均小于0.5%,而Ⅱ等草场,以西昌地区的比重最大,为17.6%。就草场级别而言,渡口以2级为主,占本地区草场总面积的42.9%,西昌地区以3、4级为多,各占本地区草场总面积的29.5%和30.0%;而楚雄地区4级草场面积最大,占本地区草场总面积的51.8%。
从全区各县看,除德昌县的Ⅳ等比Ⅲ等草场面积略大外,其余各县均以Ⅲ等草场为多。其中以会东和西昌二县的草场质量较高,两县的Ⅰ、Ⅱ等草场分别占本县草场总面积的33.6%和29.1%;而元谋、永仁、牟定三县的Ⅰ、Ⅱ等草场最少,分别占0.4%、1.3%和1.3%。(详见:“川滇接壤地区天然草场资源等级统计表”)
表10 川滇接壤地区各等级天然草场的面积(万亩)和载畜量(万头日)
| 级 | 1 | 2 | 3 | 4 | 5 | 合计 | ||||||
|
等 | 面积 | 载畜量 | 面积 | 载畜量 | 面积 | 载畜量 | 面积 | 载畜量 | 面积 | 载畜量 | 面积 | 载畜量 |
总 计 | 合计 | 496.7 | 8635.8 | 1219.8 | 15019.2 | 1881.2 | 17048.2 | 2674.8 | 14326.9 | 294.4 | 866.6 | 6566.9 | 55896.7 |
Ⅰ | 26.1 | 1043.1 |
|
|
|
|
|
|
|
| 26.1 | 1043.1 | |
Ⅱ | 133.8 | 2261.3 | 189.9 | 2356.9 | 268.1 | 2498.8 | 111.4 | 678.9 |
|
| 703.2 | 7795.9 | |
Ⅲ | 188.1 | 3049.5 | 804.7 | 9866.1 | 1306.7 | 11742.5 | 1372.9 | 7470.4 | 10.9 | 35.0 | 3683.3 | 32163.5 | |
Ⅳ | 117.9 | 1823.9 | 178.1 | 2204.4 | 261.5 | 2393.8 | 806.1 | 4159.5 | 145.4 | 488.0 | 1509.0 | 11069.6 | |
Ⅴ | 30.8 | 458.0 | 47.1 | 591.8 | 44.9 | 413.1 | 384.4 | 2018.1 | 138.1 | 343.6 | 645.3 | 3824.6 | |
渡 口 市 | 合计 | 19.4 | 321.8 | 101.1 | 1145.0 | 60.1 | 503.4 | 44.1 | 222.2 | 11.3 | 24.0 | 236.0 | 2216.4 |
Ⅰ | 0.7 | 32.6 |
|
|
|
|
|
|
|
| 0.7 | 32.6 | |
Ⅱ |
|
| 2.7 | 30.8 | 2.4 | 25.2 |
|
|
|
| 5.1 | 56.0 | |
Ⅲ | 16.3 | 253.2 | 86.9 | 987.2 | 50.3 | 419.2 | 8.4 | 49.0 | 0.7 | 4.8 | 162.6 | 1713.4 | |
Ⅳ | 2.4 | 36.0 | 11.3 | 125.8 | 7.3 | 57.8 | 30.2 | 147.0 |
|
| 51.2 | 366.6 | |
Ⅴ |
|
| 0.2 | 1.2 | 0.1 | 1.2 | 5.5 | 26.2 | 10.6 | 19.2 | 16.4 | 47.8 | |
西 昌 地 区 | 合计 | 431.5 | 7211.5 | 726.0 | 9128.5 | 875.8 | 8237.9 | 892.1 | 5145.9 | 47.9 | 148.9 | 2973.3 | 29872.7 |
Ⅰ | 10.1 | 391.6 |
|
|
|
|
|
|
|
| 10.1 | 391.6 | |
Ⅱ | 124.2 | 2096.1 | 154.6 | 1867.3 | 195.0 | 1837.3 | 49.5 | 366.3 |
|
| 523.3 | 6167.0 | |
Ⅲ | 164.1 | 2674.7 | 415.3 | 5291.8 | 478.4 | 4500.3 | 218.9 | 1338.9 |
|
| 1276.7 | 13805.7 | |
Ⅳ | 102.3 | 1591.1 | 123.8 | 1561.4 | 179.7 | 1698.4 | 333.8 | 1864.7 | 46.1 | 62.6 | 755.7 | 6778.2 | |
Ⅴ | 30.8 | 458.0 | 32.3 | 408.0 | 22.7 | 201.9 | 289.9 | 1576.0 | 31.8 | 86.3 | 407.5 | 2730.2 | |
楚 雄 地 区 | 合计 | 45.8 | 1102.5 | 392.7 | 4745.7 | 945.3 | 8306.9 | 1738.6 | 8958.8 | 235.2 | 693.7 | 3357.6 | 23807.6 |
Ⅰ | 15.3 | 618.9 |
|
|
|
|
|
|
|
| 15.3 | 618.9 | |
Ⅱ | 9.6 | 165.2 | 32.6 | 458.8 | 70.7 | 636.3 | 61.9 | 312.6 |
|
| 174.8 | 1572.9 | |
Ⅲ | 7.7 | 121.6 | 302.5 | 3587.1 | 778.0 | 6823.0 | 1145.6 | 6082.5 | 10.2 | 30.2 | 2244.0 | 16644.4 | |
Ⅳ | 13.2 | 196.8 | 43.0 | 517.2 | 74.5 | 637.6 | 442.1 | 2147.8 | 129.3 | 425.4 | 702.1 | 3924.8 | |
Ⅴ |
|
| 14.6 | 182.6 | 22.1 | 210.0 | 89.0 | 415.9 | 95.7 | 238.1 | 221.4 | 1046.6 |
注:表中草场面积均为林牧用地划分之前的现状数据。
表11的数据表明,从不同地带来看,严寒高山地带的草场面积以Ⅱ居多,寒冷亚高山地带的草场以Ⅴ等较多,其余三个地带均以Ⅲ等草场为主,其中又以温暖低山丘陵地带Ⅲ等草场比重最大。就各等草场而言,Ⅱ和Ⅴ等草场以温凉中山地带居多,Ⅰ、Ⅲ和Ⅳ等草场以温暖低山丘陵地带面积较大。
表11 川滇接壤地区各类天然草场分等面积(万亩)表
等 | Ⅰ | Ⅱ | Ⅲ | Ⅳ | Ⅴ | 合计 | |
总 计 | 合计 | 26.1 | 703.2 | 3683.3 | 1509.0 | 645.3 | 6566.9 |
暖热河谷山地草场 | 3.8 |
| 457.7 | 169.5 | 99.4 | 730.4 | |
温暖低山丘陵草场 | 22.3 | 155.8 | 2237.5 | 828.7 | 197.6 | 3441.9 | |
温凉中山草场 |
| 491.1 | 854.2 | 455.8 | 204.5 | 2005.6 | |
寒冷亚高山草场 |
| 34.8 | 121.0 | 38.4 | 143.8 | 338.0 | |
严寒高山草场 |
| 21.5 | 12.9 | 16.6 |
| 51.0 | |
渡口市 | 合计 | 0.7 | 5.1 | 162.6 | 51.2 | 16.4 | 236.0 |
暖热河谷山地草场 | 0.4 |
| 104.2 | 13.1 | 10.9 | 128.6 | |
温暖低山丘陵草场 | 0.3 |
| 48.4 | 33.6 | 5.0 | 87.3 | |
温凉中山草场 |
| 5.1 | 10.0 | 4.5 | 0.5 | 20.1 | |
西昌地区 | 合计 | 10.1 | 523.3 | 1276.7 | 755.7 | 407.5 | 2973.3 |
暖热河谷山地草场 | 2.1 |
| 106.7 | 104.3 | 55.6 | 268.7 | |
温暖低山丘陵草场 | 8.0 | 62.2 | 629.8 | 383.4 | 71.0 | 1154.4 | |
温凉中山草场 |
| 409.1 | 408.8 | 213.5 | 137.1 | 1168.5 | |
寒冷亚高山草场 |
| 30.5 | 118.5 | 37.9 | 143.8 | 330.7 | |
严寒高山草场 |
| 21.5 | 12.9 | 16.6 |
| 51.0 | |
楚雄地区 | 合计 | 15.3 | 174.8 | 2244.0 | 702.1 | 221.4 | 3357.6 |
暖热河谷山地草场 | 1.3 |
| 246.8 | 52.1 | 32.9 | 333.1 | |
温暖低山丘陵草场 | 14.0 | 93.6 | 1559.3 | 411.7 | 121.6 | 2200.2 | |
温凉中山草场 |
| 76.9 | 435.4 | 237.8 | 66.9 | 817.0 | |
寒冷亚高山草场 |
| 4.3 | 2.5 | 0.5 |
| 7.3 |
注:表中草场面积均为林牧用地划分之前的现状数据。
从表12列出的不同地带各级草场面积看,全区以4级草场为主,占40.7%,且大都分别在温暖低山丘陵和温凉中山地带。从不同地带看,暖热山地河谷草场以2、1级草场为主外,其余四类均以4级草场为多。就各级草场而言,1级草场以温凉中山草场和暖热河谷山地草场较多,2、3、4、5级草场均以温暖低山丘陵草场居首。
表12 川滇接壤地区各类天然草场分级面积(万亩)表
级 | 1 | 2 | 3 | 4 | 5 | 合计 | |
总 计 | 合计 | 496.7 | 1219.8 | 1881.2 | 2674.8 | 294.4 | 6566.9 |
暖热河谷山地草场 | 216.8 | 311.6 | 161.1 | 7.8 | 33.1 | 730.4 | |
温暖低山丘陵草场 | 49.7 | 605.6 | 1218.9 | 1410.2 | 157.5 | 3441.9 | |
温凉中山草场 | 218.6 | 247.2 | 398.0 | 1050.8 | 91.0 | 2005.6 | |
寒冷亚高山草场 | 11.6 | 55.4 | 93.8 | 164.4 | 12.8 | 338.0 | |
严寒高山草场 |
|
| 9.4 | 41.6 |
| 51.0 | |
渡口市 | 合计 | 19.4 | 101.1 | 60.1 | 44.1 | 11.3 | 236.0 |
暖热河谷山地草场 | 19.1 | 96.5 | 1.5 | 0.2 | 11.3 | 128.0 | |
温暖低山丘陵草场 | 0.3 | 1.9 | 48.5 | 36.6 |
| 87.3 | |
温凉中山草场 |
| 2.7 | 10.1 | 7.3 |
| 20.1 | |
西昌地区 | 合计 | 431.5 | 726.0 | 875.8 | 892.1 | 47.9 | 2973.3 |
暖热河谷山地草场 | 176.2 | 69.5 | 7.5 | 6.2 | 9.3 | 268.7 | |
温暖低山丘陵草场 | 35.4 | 420.3 | 462.3 | 223.1 | 13.3 | 1154.4 | |
温凉中山草场 | 208.3 | 184.2 | 306.2 | 457.3 | 12.5 | 1168.5 | |
寒冷亚高山草场 | 11.6 | 52.0 | 90.4 | 163.9 | 12.8 | 330.7 | |
严寒高山草场 |
|
| 9.4 | 41.6 |
| 51.0 | |
楚雄地区 | 合计 | 45.8 | 392.7 | 945.3 | 1738.6 | 235.2 | 3357.6 |
暖热河谷山地草场 | 21.5 | 145.6 | 152.1 | 1.4 | 12.5 | 333.1 | |
温暖低山丘陵草场 | 14.0 | 183.4 | 708.1 | 1150.5 | 144.2 | 2200.2 | |
温凉中山草场 | 10.3 | 60.3 | 81.7 | 586.2 | 78.5 | 817.0 | |
寒冷亚高山草场 |
| 3.4 | 3.4 | 0.5 |
| 7.3 |
注:表中草场面积均为林牧用地划分之前的现状数据。
3.川滇接壤地区天然草场的合理利用
3.1.与草场合理利用密切相关的特征
3.1.1.天然草场资源适宜性广
本区天然草场的适宜性广,主要表现在适宜畜种、利用方式、利用季节三个方面。首先,因组成本区草场植被的主要饲用植物,主要为中等高度的多年生禾草,且草场地面坡度多在25度以下,因此不仅适合黄牛、山羊放牧,而且水牛、绵羊、马等家畜亦可利用。其次,本区牧草高度通常大于30~1250px,即使在3000m左右的地带,高于750px的牧草亦不少见,这不仅适合放牧,而且宜于割草利用。再者,各类草场的季节适宜性广泛。一般来说,3000~3300m以下的草场,四季都可利用。在放牧无制度的情况下,这个特点易于造成草场利用不均衡,但当合理利用草场时,又会显示出该特点的优越性。
3.1.2.天然草场资源变动性大
本区天然草场资源的变动性大,主要原因在于农牧用地或林牧用地的交替更迭,以及季节产草量不平衡。首先,因本区热量丰富,夏季雨量充沛,所以在坡度较缓(20~25度以下)的广大地段,均具备了辟为农地的条件。目前,不少地区仍旧沿用刀耕火种的落后耕作方式。故此,当草坡或森林辟为农地时,草场面积较少;当耕地撂荒后,草场面积虽有所增大,但初期杂草丛生,质量降低;其后多年生禾草逐渐增多,草场质量亦随之渐好。到一定阶段,林木侵入,又导致草场质量和载畜量降低。这是造成草场资源变动大的原因之一。其次,由于当前林牧用地没有划分和固定,所以,在造林前,草场资源相对较大;造林后,草场资源有所缩小;当林子长到一定高度,又可开放作为林下草场,此时草场面积虽有所扩大,但载畜量仍低于造林之前;当林木成熟砍伐后,载畜量才又逐渐增高。可见,草场资源不是固定不变的。再者,在一年之内,草场载畜量在不同季节也是波动的,夏秋牧草繁茂,载畜能力高;秋冬牧草枯萎,利用率显著降低。上述特点的存在,不仅对畜牧业,而且对农业和林业的发展,均造成了不利影响。
3.1.3.天然草场资源利用现状特征
目前,本区天然草场以自由放牧利用为主。主要放牧畜种有黄牛、山羊、绵羊,及少量的马、驴、骡。家畜不仅在草坡上放牧,而且也在林下放牧。大家畜的放牧期,集中于夏秋季节,但因各地农副产品的丰富程度不一,因此放牧期及冬春补饲量有所差异。一般来说,在温暖低山丘陵地带,放牧较短,集中于6~11月,且冬春补饲量多,因此冬春虽亦放牧,但采食量较少;在温凉中山和暖热山地河谷地带,放牧期较长,集中于5~11月,且冬季补饲量少。3000m(或3300m)以上的草场,因气候寒冷,羊、黄牛只能夏季(6~10月)利用,但有牦牛的地方,却可全年利用。山羊、绵羊一般不补饲,为全年放牧。
目前,仅在一些相对高差大的地区(如:冕宁县的冶勒、大姚县的白草岭、西昌县的螺髻山等地),有冬春场和夏秋场之别。一般地区,并无冬场与夏场的区别,这样往往造成夏季利用适合冬场放牧的草场,致使冬春饲草更加缺乏。
目前,没有放牧场和割草场之分。有些地区(如:冕宁县的冶勒)虽刈制少量干草,也只从地边、沟旁割取,并不专门选留割草地。
目前,除天然牧草与农副产品外,专门栽培牧草,作为饲料的地区很少。
3.2.天然草场的合理利用措施
依据上述特征,提出如下三点合理利用天然草场的措施。
3.2.1.全面合理安排农林牧用地
合理安排农林牧用地,解决好三类用地的矛盾,是促进农林牧各业稳定迅速发展,合理利用天然草场的前提。
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不仅森林毁坏,水源减少,而且草场遭到破坏,使载畜量降低。如:草坡草场在开垦前产草量为250~400斤/亩(干重),载畜量12~17头日/亩,而撂荒草坡的产草量仅140~180斤/亩,载畜量5~7头日/亩。且草场质量大大降低,开垦前,以禾草占优势,杂类草的比重小于10%,而撂荒后,适口性不良的杂类草高达50%以上。同时,采用这种耕作方式,农作物产量很低,对种植业亦很不利。因此,停止刀耕火种,固定耕地极为重要。耕地固定后,撂荒草坡草场便逐渐发生演替,多年生禾草逐渐代替杂类草,草场质量便逐渐提高。
但是,固定耕地以后,只是初步解决了农林和农牧矛盾,还未涉及到林牧矛盾的问题。目前林牧矛盾集中表现在温暖低山丘陵和温凉中山地带。由于林牧用地没有划分,牧工可随意游走放牧,这不仅影响了幼林正常生长,妨碍了林木更新,而且难以实现轮牧制度,致使草场利用不充分。因此,划分林牧用地势在必行。
划分林牧用地,应该以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为依据。牧地以选择地面坡度小于25度的草坡为宜。理由是:(1)25度以下的草坡适宜各种家畜放牧;(2)草场载畜量较高,一般比针叶林林下草场高2倍,比稀疏针叶林林下草场高50%,比常绿阔叶林及其萌生林草场高1.5~5倍;(3)小于25度的草坡,草群利用率可在55~60%以上,而大于25度草坡,其利用率必须小于55%,才不致造成水土流失。
本区多为山地,要发展农业生产,必先治好山;要想治好山,必须以林业建设为中心,而林业建设又必须以造林营林为基础,这才能保证青山常在,绿水长流。山林发展了,才能治好水,治好田,带动山区经济全面发展。因此,保证常年都有较高比例的森林覆盖率是极重要的。具体而言,目前的成林毫无疑问应以发展林业为主,至于疏林、草地、灌丛等应放牧还是抚育成林,则应根据本地当前的森林覆盖率、放牧所需草场面积和畜种分布来决定。以楚雄地区为例:1600~2300米的地区,现在的森林覆盖率为34.8%,绵羊数量很少;2300米以上的森林覆盖率为46.3%,绵羊数量较多,而绵羊适宜在开阔的草地上。因此,前一地区的疏林可全部封闭,而后一地区的疏林可只封闭坡度大于25度者。同时,对于地表侵蚀严重,需要涵养水源的,或者坡度大于25度的草坡、灌丛,必须造林。这样将来的森林覆盖率可分别达到63%和58%。再者,为了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更多地发展家畜,还应利用可以开放的林下草场放牧。因为本区的主要树种云南松的轮伐期为53年(包括:更新期3年,采伐年龄50年),其中前13年幼树高度小于3米,如放牧则会影响松林更新和幼树的正常生长,故不能放牧;而后40年,进行适度放牧对松林并无危害,所以可开放作为林下牧场。按此计算,每年可有75.5%的幼林用于放牧。根据上述原则处理,划分后的天然草场,不仅足够现有家畜利用,而且还有一定潜力。
此外,在划分林牧用地时,还要考虑其他经济因素,如像某些缺乏烧柴的大坝子周围(如:姚安坝、元谋坝等),应结合水土保持,营造薪炭林。森林的营造和抚育最好集中成片,这样便于将来开发利用。而牧地以选择在离居民点(或畜圈)较近的地区为宜。
农牧用地划分之后,草场资源即相对稳定,就为合理利用专用草场,充分利用林下兼用草场,提供了条件。而且,森林面积的逐步增大,亦为山区农林牧的健全发展创造了前提。
3.2.2.统筹规划草场,实行划片轮牧
统筹规划草场的利用时间和划片轮牧是合理利用天然草场的重要措施,而固定草场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则是有效地开展建设草场,合理利用天然草场基本保障。
从表13和14的数据可以看出,由于目前放牧制度不够合理,致使草场利用不均衡。未放牧或轻牧地段,枯草残存,不仅牧草适口性减低,而且影响新枝条萌发;年复一年,枯草越多,草场质量愈低,放牧利用愈少。放牧过度地段,产草量降低,特别是在高海拔地区,还易造成杂草增多,如:寒冷亚高山地带的野青茅草甸草场,禾草盖度一般大于50%,而过度放牧地段,下降为15%。而适度放牧地段,既可充分利用草群,亦能促进再生草生长,既提高了产草量,又提高了质量。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天然草场的所有权和使用权不明确,以致难以做到统筹规划,合理利用,更谈不上草场建设。例如:会东县夹马石畜牧场,欲把2500米以下的草场留作冬春放牧场,但附近生产队却夏季来此地放牧,致使牧场规划无法实现。可见,在固定草场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基础上,对草场进行统筹规划,是合理利用天然草场的重要措施。
表13 枯草对草场产量的影响
项目 | 群落盖度 | 放牧强度 | 枯草占群落总重量的% | 当年产草量(干重,斤/亩) |
旱茅草坡草场 | 50 | 微度 | 65 | 259 |
50 | 适度 | 0 | 303 | |
扭黄茅、黄背草草坡草场 | 80~90 | 微度 | 30 | 330 |
80~90 | 适度 | 17 | 516 |
表14 过度放牧对草场产量的影响(斤/亩,干重)
项目 | 散树灌丛扭黄茅草原草场 | 扭黄茅、刺芒野古草草坡草场 | 扭黄茅、细柄草草坡草场 |
适度放牧或轻牧 | 536 | 330 | 228 |
过度放牧 | 226 | 153 | 125 |
在草场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固定之后,可实行划片轮牧。这是合理利用天然草场的重要方式,其主要好处是:(1)各片草场都可均衡利用,不致造成重牧或轻牧;(2)草群利用均匀,减少牧草浪费,防止杂草增多;(3)在一次放牧之后,经过一定时期,又长出鲜嫩优质的再生草,其营养价值更高;(4)减少家畜放牧游走时间,降低体力消耗,便于草场的管理。为使划片轮牧制度便于施行,最好以村寨为单位,以山头(或山坡)为片,进行轮牧。在温暖低山丘陵地带,牧草夏季平均每天生长0.5~22.5px,按此,其轮牧周期,牛以20~25天,羊以15~20天为宜。但在寒冷和干热地带,或同一海拔高度的不同生境下,牧草的再生速度快慢不一,所以轮牧周期需相应增减。划片后,每片草场都要适度利用,放牧天数根据采食高度来定,一般牧草被采食到7~300px高度时,即可转移到下一片草场放牧。每片的面积不宜过大,否则,在每片草场上的放牧时间势必增长,这就失去了划片轮牧的优越性。
在划片轮牧的同时,必须留出冬春草场。冬春草场可利用到夏初,而后封闭留作冬用。此外,为使各片草场均有种子繁殖的机会,每片草场都应该隔几年让其结实一次。
3.2.3.因地因时制宜,合理利用天然草场
由于各垂直地带的主要草场类型不同,所以其合理利用措施各有特点。
暖热河谷地带:该地带以扭黄茅占绝对优势的草场达85.6%。在结实以前,适宜家畜利用;结实后,其长硬之芒,使草场质量大大降低,因此适时合理利用尤显重要。适时是指第一次利用必须在抽穗之前,使之不致结实,便于下次利用;合理是指应多次适度利用。每片放牧完毕后,最好刈除残草,以防结实。这样草场的质量就会显著提高。此外,该带坡度较大,因此在配置畜种时,应给大家畜留出小于25度的草场放牧;山羊利用25~35度的草场。再者,本带有大面积的侵蚀地,在造林以前应轻度放牧。对于多年没有利用的扭黄茅草场,在放牧利用之前,应分片(或分段)刈割作为燃料,促进牧草新枝萌发;每改造一片,利用一片。
温暖低山丘陵地带:该地带有大片云南松林及其疏林,占本带土地总面积的48.1%。云南松林林下草场的质量和单位面积载畜量,虽不如草坡和草甸草场高,但由于其面积大,所以总载畜量可观,占全区总载畜量的38%。因此,充分利用云南松林林下兼用放牧场,可为家畜提供大量饲草。同其他草场一样,林下放牧场也应该采用粗放的分片轮牧。且林中避风,牧草易于残留,适合作冬春牧场。不足之处是,由于松针覆盖和树冠遮光,妨碍了阳生牧草的生长和更新,降低了产草量和利用率;且随着云南松林树龄的增大,郁闭度和林下松针盖度逐年增大,因此,在坡度小于25度,不易造成水土冲刷的地段,可以试行收集凋落松针,用作垫圈或燃料,以利牧草生长;同时,可对树冠进行合理整枝,适当减小郁闭度,亦有促进牧草生长之效。与暖热河谷地带相同的是,本带亦有较大面积的扭黄茅草场,可按上述方式合理利用。
温凉中山地带:该地带缺少农用肥料,而家畜粪是解决肥料的一个重要途径。有些生产队,为了便于就地积肥,在耕地比较集中的地方,建立畜圈和人居房舍,当地群众称其为圈房(或庄房、田房)。其好处是:减小了运输肥料的困难;减少了畜群往返时间;畜圈接近放牧场,便于实行划片轮牧。因此,这种方法值得推广。与该措施相似的一种放牧制度是,会东县夹马石牧场所试行的羊群夏季野营放牧。这种方式效果良好:(1)野营放牧期间增重快;(2)母羊发情期提前半个月;(3)寄生虫数量少,往年每只羊寄生有20条绦虫,而野营放牧后,平均仅1~2条。因此,在有条件的地方可试行,以逐步积累经验。
温凉中山与寒冷亚高山地带:该地带毒草较多,主要有:大白花杜鹃、毒八角(Illicium)、雷公藤(Tripterygium)、乌头(Aconitum)等。这些有毒植物,在较湿润的沟谷居多,且春天毒性最大;而沟谷地带牧草返青早,春季多放牧于此,因此春季中毒现象较多。为避免或减少家畜中毒,最好不去毒草大量集中的地方放牧;如人力允许,可进行人工铲除。此外,对于枯草过多,严重影响家畜采食的草场,可在周密计划的基础上,做好防火道,进行焚烧,尽管在通常情况下不宜烧草。
平坝地区:该地区田埂零星草场较多,其上牧草植株高大,营养丰富(粗蛋白含量达9.0%左右),特别适宜割草利用。刈割后,一部分可补饲耕牛,一部分可刈制干草。此类草场,目前尚未充分利用,有的地方虽有所利用,但浪费较大。今后应采用集约方式,予以有效充分利用。
关于放牧形式,牧工有着丰富经验,如:“银子买来金子放”,“放牧不用巧,只要撒得好”,“暖天放阴山,冷天放阳山;早晚放阳山,中午放阴山”,“春放山谷,夏放高山,秋放收割地,冬放背风滩”,等等。但这些宝贵经验,有待今后进一步总结、提高和推广。
3.2.4.以农副产品为主,多途径解决冬季饲草
本区农副产品极为丰富,是冬季饲草的基本保证。以楚雄地区为例:农副产品占全区饲草总量的28.9%,但各带数量极不一致,温暖低山丘陵、暖热河谷山地和温凉中山地区分别占各带饲草总量的35.7%、24.5%和8.7%。(表15)
表15 楚雄地区农副产品和天然饲用植物数量(万斤,干重)比较表
项目
| 暖热河谷山地带 | 温暖低山丘陵带 | 温凉中山带 | 合计 | ||||
数量 | % | 数量 | % | 数量 | % | 数量 | % | |
农副产品 | 14565.0 | 24.5 | 92995.0 | 35.7 | 6512.6 | 8.7 | 114072.6 | 28.9 |
天然饲用植物 | 44867.2 | 75.5 | 167334.3 | 64.3 | 68334.0 | 91.3 | 280535.5 | 71.1 |
一般来说,11月中下旬至次年4月中旬为枯草期,亦即需要补饲的时期。据调查所知,通常补饲量为10斤/头日(黄牛单位),再从天然草场采食5斤/头日,则130~150天的补饲期,可折合90~100天的全日补饲(即补饲量为15斤/头日者),下余270~260天为全年累计放牧日数。按此计算,补饲饲草占饲草总量的25~28%即够冬春利用。按照这个标准估算,当前,温暖低山丘陵地带的农副产品已绰绰有余,暖热山地河谷地带亦基本够用,唯温凉中山地区带不够冬季补饲。鉴于上述情况,提出解决冬季饲草的途径如下:
(1)留出冬季放牧场。本区3000m(或3300m)以下的草场,均可作为家畜的冬季牧场,但以村寨附近、背风山坡和有林地段尤为合适。其中,山羊的冬春草场,可在常绿阔叶萌生林地段,又以箭竹较多之地更为合适。
(2)晒制干草。就牧草产量和质量而言,7~8月晒制干草最为适宜,但从气象资料来看,此时降水日数较多,连续3~4天无雨的次数很少,平均每月仅1~2次,这对晒制干草极为不利。9~10月,连续7~8天无雨的次数有1~3次;如果掌握好天气预报,并结合群众经验,在这个时段晒制,干草质量亦可得到保证。但是,未加利用的草场,此时牧草已经结实,营养价值明显下降。为解决这个问题,有必要划出专用割草场;前期,对其放牧,均匀利用;于7月下旬或8月上旬予以封闭,9~10月则不致结实,照此干草质量即可提高。此外,由于目前劳动力不足,大量刈制干草比较困难,所以只能首先从条件允许,而又特别需要的地方开始,而后逐步推广,增多晒制数量。
(3)人工栽培牧草。目前专门种植的饲用植物很少。为提供足量的冬季饲草饲料,今后应逐步扩大种植面积。适宜草种有:苜蓿(Medicago)、短柄草(Brachypodium)、雀麦(Bromus)、鸭茅(Dactilis)、旱稗(Echinochloa)、白草(Pennisetum)、画眉草(Eragrostis)等优良牧草种子,作为割草场。种子可由外地调入,亦可在当地野生牧草果实成熟期采集。
(4)在固定耕地,增施肥料,提高粮食单产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农副产品的产量。
除上述之外,畜种配置与天然草场的合理利用也有很大关系。如:暖热河谷山地,气候干旱燥热,草场坡度较大,灌木饲用植物丰富,适宜山羊利用,其次方为黄牛。暖热低山丘陵地带,面积广阔,坡度平缓,饲用植物种类繁多,黄牛、水牛、山羊均可发展。温凉中山地带,气候凉爽,常绿阔叶萌生树树叶较多,且有大片草坡或草甸草场,适合发展山羊、绵羊和黄牛。亚高山地带,冬季气候寒冷,适合牦牛,以及绵羊、山羊和黄牛夏季放牧。高山地带,适宜牦牛利用,绵羊仅能在夏季最热月放牧很短时期。
4.结语
本区是以农为主,适合农林牧综合发展的地区,上述草场面积和载畜量,是农林牧用地划分之前的数据;当划分之后,草场面积和载畜量必然减小。尽管如此,其时天然草场资源仍然相当丰富,更重要的是,通过合理利用和大力建设,产草量将不断提高,家畜数量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因此,充分发挥本区优越的水热优势,正确处理农林牧矛盾,树立长期建设草场的观点,逐渐增加栽培牧草的面积,更合理、更经济、更科学地利用和改良天然草场,其产量和质量便可不断提高。
(参加本项考察研究工作的有:杜占池、何妙光、杨宗贵、李琼华、肖育檀、孙玉平)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5 16: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