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朗的天空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tone1971111 数学博士学位;现从事图像处理、信号处理的算法和系统研究。

博文

健康的科研人应该具有的六气

已有 23353 次阅读 2014-5-5 08:22 |个人分类:空闲时光|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科研, 六气

人不管是做什么工作,从事什么职业,最终或多或少都会打上职业的烙印。有些人我们一看就知道是做什么的,而有些人则看得出不适合做什么。这就是人所常说的所谓气质。一个人的内在思想和心理会投射到他的行为和形态上,这就表现为气场。虽然做科研的人大多数不同于其他职业人员,但是做的非常出色的科研人员往往具有共同的特质。我们不清楚如何让一个人能够做出更好的科研,但是这些共同的气质可能就是其中的答案。就我短暂的经验来看,科研人员如果具备了下面的各种“气”,无论是对科研,还是生活似乎都是有意义的。

一、多点勇气,少点丧气

  做科研最困难的莫过于选题,面对琳琅满目的课题,以及各种大牛的种种判断,如何选择自己的课题往往让许多人困惑。最大的困惑来自于我们是否有底气和勇气去做一个确定的选择,而不是像墙头草一样,今天一个课题,明天风向一变,就换另外一个课题。中国的学者往往做跟风式的研究,其心理原因来自于勇气不足,来自于内心深处的不自信,这种不自信一方面影响了选题,另一方面还严重压抑了思考的效率。临门一脚往往踢不出好球,还是少了一种勇气作为支撑。大多数情况下,犹豫或者徘徊浪费了我们的精力。最终的结果是丧气。

二、多点骨气,少点傲气

  科研圈子也是个小社会,在这里面也无形中分成了三六九等,一流、二流直到末流。每个人在特定时间有意无意的会给自己一个定位。如果定位自己很差,那就很容易出现自卑感。在国际会议上,早几年经常出现一个现象,一个有名气的老外身边围着一群中国学者。当然学术交流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如果交流的目的仅仅是想获得名家的肯定,那就不是交流的目的。科研成果的好坏不是靠一两个大牛的肯定或者否定来决定,最终历史会给出答案。中国的学者往往缺少一种骨气,缺少一种平等交流的心态。偶尔有些突然做得不错的学者,走向另外一个极端,那就容易出现傲气,表现为对周围的人不屑一顾。这种傲气不会带来更好的结果,而骨气缺可以让我们永远都能独立平等的去面对。

三、多点和气,少点戾气

  科研人大多数由于集中精力于技术和理论世界,与人文距离相对较远,于是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老师粗暴的对待学生和同事。但是我们也同时发现,越是大牛,越是容易交流。从马斯洛的心理学可以知道,一个健康的心理需要具备许多素质,其中一条就是民主的心态,而民主的心态的表现就是比较和气,而不是表现为戾气。当我们用戾气面对别人,我们肯定收获不到友好,也反衬出我们自己的不健康。当我们对别人的意见缺少耐心的时候,也正是我们自己精神发生问题的时候。

四、多点豪气,少点怨气

  无论我们怎么做,我们都会有所收获,但是同样无论我们收获了多少,大多数时候,我们总觉得自己应该获得更多。这种本能的自我肯定往往让我们不能客观的评价自我,面对得失不能很淡然。但是如果这种得失不平衡的感觉经常出现,我们就很容易出现怨气,觉得自己没有得到所谓的公平。在我有限的经验看来,大多数情况下,怨气的产生是信息不对称的结果。我们应该多点豪气,面对得失不那么在意。从很多武侠书上可以看到,很多大侠都是豪气干云,为了友情,为了义气,可以舍弃生命。这种一往无前,不计较得失的豪气正是我们所缺少的。我们可以欣赏那些豪气干云的人,但是在我们自己身上想做到,往往是非常困难的。

五、多点文气,少点俗气

  科研人无论如何也算是知识分子,从受教育的深度来看,应该算是社会的精英。费希特在谈到学者的使命时候,说到,精英的责任在于用自己的行为教化他人。那精英靠什么来教化他人,应该是一种被文化熏陶出来的文气。如果一个所谓的精英表现出比世俗的人还精明,还会利用所谓的规则,那就是一种俗气。在中国过去10年来,个人觉得中国学者身上的文气少了,俗气多了。这是整个精英集团的损失和堕落。如果一个学者失去了作为学者的文气,变得比世俗还世俗,那这个世界还怎么往前进步呢?

六、多点阳气,少点阴气

  在中国急速发展的历史时期,各种利益不断地彼此冲击竞争,所有人的心理都在剧烈的动荡,这个时候我们缺少一种正能量,这种正能量我称之为阳气,相反,负能量可以说是一种阴气。阳气让人温暖,阴气让人胆寒。阳气让人看到光明的未来,阴气让我们觉得世界末日就在眼前。作为科研人,我们是用科学的语言说话,用科学的思维进行思考,我们有理由去给出一个科学的答案,而科学的答案往往应该是正能量。这些年社会上流行心灵鸡汤,这不是中国的专利,在世界上任何国家在类似的阶段,迷茫的社会都需要心灵鸡汤。可以说,我们现在缺少更多的让心灵平静下来的鸡汤,而不是太多了。

   做科研也好,生活也好,我们都希望有个幸福的过程,但是幸福的感觉并不会主动到来,它需要我们具备创造幸福生活的能力,具备体验幸福生活的感觉,以及传播幸福体验的心理。一个人的体验是内外相互作用的结果,如果我们自己少了一些正确的东西,得到的自然就不会是自己希望的。如果我们做的事情不能让他人觉得幸福,我们得到的幸福将会更少。从我做起,希望我们多点勇气、骨气、和气、豪气、文气和阳气,少点丧气、傲气、戾气、怨气、俗气和阴气,这样即便我们可能最终依然是个不大重要的科研人,但是谁也不能拿走属于自己的那份光荣和骄傲。生活永远是自己的,幸福也只能自己去体验。

silong.peng@ia.ac.cn

2014.05.05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416-791420.html

上一篇:未来中国科研创新能够领先的若干标志
下一篇:本科未发表的论文也可以进教科书兼怀念李世雄老师
收藏 IP: 159.226.181.*| 热度|

123 胡锐锋 王琼洁 刘伟锋 张俊鹏 石宁 郭战胜 周健 李本先 周家喜 强涛 刘广明 王海洋 曹建军 王善勇 刘军胜 林中祥 魏广路 黄育和 刘立 武夷山 惠小强 何青 刘慧颖 刘洋 陈建刚 刘向军 唐旭 鲍海飞 苏力宏 王春艳 柳林涛 连进玲 周长华 杜波波 文文 徐耀 刘庆彬 黄永义 李璐 武永军 李海东 喻海良 李明烜 赵理 苏光松 毕明超 沈超峰 朱新亮 王文彩 张南希 张智才 吕东升 周继磊 李晓阳 吴顺凡 刘淼 吴凡 张波 李宇斌 卢冰 刘超 杨朔 王金良 赵静 罗利 吕劲松 杨建军 胡方云 李永冲 张骥 刘晓锋 彭真明 叶伟 李卓亭 张红光 牛丕业 明波 张海霞 苏盛 李岩 唐常杰 洪昆辉 施安路 李长宝 黄火明 彭友松 翟自洋 於鑫 李健 戴小华 高建国 黄焕平 卢威 刘煜 郭东坡 杨晓慧 王小平 王树松 陆泽橼 关伟 唐小卿 白昌明 符兆英 柴栋梁 JIANHUN monkey1963 xiao12lang2012 loyalSciencefan LongLeeLu lbjman XuexingLu wangqinling 嘉靖洪宪 lifescience1 berain eastHL htli uneyecat abang yunmu WUST2012 fzw99 shenl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17: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