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之伤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体制之伤

博文

(续)对现有体制弊端与优势的分析

已有 2818 次阅读 2008-3-6 21:05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

(接前文)体制硬伤之分析


上次谈到:关于体制问题,我们最缺乏的是讲真话,缺乏真正实事求是的精神,所以无论党的十七大,还是刚刚召开的人代会,都强调:解放思想。


事实上,这个关于文化问题也好,习惯传承也好等,各种惯性和发展的伤痛,实际上是体制之硬伤的体现,也是一个人人有感觉,又难于说得清楚的一件事.


比如:我们更多的时候是热血沸腾地发表一番宏论,然后是该干嘛还干嘛。这是我们的通病,也是鲁迅先生通称的“阿Q”现象的衍生版。表面上,我们可以责怪别人,也可以嘲笑自己,但问题的根源在于:所有的个人努力,在面临文化惯性的时候,都是一只面对历史巨轮的螳螂。未了生活,更为了不被压的粉碎,我们选择了自嘲和讽刺,甚至选择了嘲笑别人。所以,问题依然存在。


记得上研究生的时候,我的一位同室挚友讲过一句话:人类的社会习惯和思维方式,估计与万年前的祖宗没有多大的差异。这话似乎有点绝对,但在描述怒其不争的社会现象的时候,似乎还是有一定的正确性。要解决这个难题,将涉及到每个人能不能从新认识自己,改造自己,完善自己的艰巨任务.可能需要50年,也可能需要100年,甚至更久.


但是,改造我们的学习,改造我们自己,却被不断放大的或者夸大的成绩,迷茫了我们的心灵。媒体界朋友过多地政治化,实际上是不成熟,也是没有完全适应现代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表现。谁都明白,我们的体制具有自身显著的优势:集中力量干大事,其它国家可能需要几十年办的事情,我们可能几年就能作到.这种敢想敢为的大国作派,自古有之.从长城的修建到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从两弹一星到常娥奔月,我们的作为,无不让我们自豪,让我们感到"爽"!然而,这种大的追求,往往是忽视或者忽略个体的贡献而体现的.除了皇帝\名臣\几个文化名流之外,我们的求大求威,将个体虚化了.这优势其严重的缺陷和不足.这种矛盾的事态与事实,造就了我们矛盾的心态和行为.但是,如何在新的发展时期,在宣传方式和方法上,在内容和战略上进行创新,都需要足够的智慧和勇气。单靠重复领导人的讲话,或者将猫改为咪去发表文章,或者套话连篇,是无法得到好成绩的。


究其根源,依然需要从教育、文化入手。这是个老掉牙的问题根源,也是问题的真正本源。


从教育开始看,多年前张贤亮宣称:自己答语文高考题也可能不及格。就已经暴露了高考中的一些不好的倾向。而现如今出现的古文满书本的中学教科书和刚刚宣称要将京剧作为必修课等的论调,更暴露了教育现代化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将对国家未来的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首先,我们不能不承认,在一些人的思维习惯里,秉承了一些不好的惯性。例如我们熟悉的历史现象是:一部分文化人也好,或者名人名流也好,总是过多地强调了古代而淡化现代。一种表现方式是总觉得今天不如昨天,从古人那里找真理。象明朝之时,把明朝讲的一无是处,说宋朝好。可到了清朝,又把明朝讲的向花儿一样,又把清朝贬低的一无是处。这个毛病在新中国刚刚成立后也发生过。这些人,不能说他们没有才能,也不能说他们不智慧。但是,与其借时机和机遇,将个人的爱好扩大化甚至强加在别人身上,不如创造条件,给个人自由发展的空间和环境。这种条件下,发自个人爱好的京剧迷或者爱好者,出自个人爱好的古文研究等,一定要比假借素质教育,将自己的观点或者意志驾驭别人之上,效果要好的多的多的多。


这些教育中的问题,抹杀了创造力,使教育的高投入,并没有形成教育的良好产出。这种产出包括道德、智慧和创造力。特别是现在的教育和一些部门,借公共投入形成的优势,谋取个人或者少数人的私利,已经是必须解决的社会问题之一了。例如:公立大学的投入是政府公共财政,是全体纳税人的劳动。大学现在的优势,是人民和政府多年投入和支持的结果,大学本身是没有权利利用这种优势谋取自身利益的。至于待遇偏低等,完全可以由政府通过合法的至少合理的方式解决,而不能借国家的舞台谋取私利。


另外,教育界更为严重的一个硬伤是:教书育人者,一直没有处里号尊重人才和尊重知识的问题。这是一个大问题。试想:如果我们的教育制度不改变,一个学生的创造力,在现有的环境下能向杨振宁李政道那样,二十年之后拿到诺拜耳奖吗?!一个教育国家未来接班人的地方,如果任凭老师随便占用或者使用学生的创造力和劳动的现象继续发生,虽然有历史原因,但这样的行为和氛围会教给学生什么样的世界观?会导致学生如何去做人?因此,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时期,各位为人师者应该共同努力,先改变这种不好的习惯,正人先正己,率先形成真正尊敬个人创造力的风范。


这是一个艰难的问题和硬伤,我们不忍痛医治,能靠谁来医治?


其次,现代世界的发展,早已经不是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时代。全球化的脚步和潮流,容许个性的保留和张扬,但绝对不会由那个民族替代全球化。所以,我们不反对保留民族的东西,但更要将民族的内容现代化,并不断创新,不断表现出先进的内涵和形势。而不是从古代的寿堂一直到在液晶电视时代反反复复唱“秦香莲”“陈世美”或者天天变革样儿唱那个沙家浜里的“阿庆嫂”。或者没完没了地放映地雷战、地道战、铁道游击队等。这个现象实际上又是一部分的个人怀旧情素,借用发展中体制、机制的露洞,强加在全体民众头上了。


如此等等现象,反映了文化中的一些恶习,在不断地被遗传。这种恶习必然导致对世界先进理念和文艺方式的恐惧、排斥和反对。或者变换一种方式,就是恶意的仿效和复制,从而导致浅薄与复古并存。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025-17199.html

上一篇:体制已成创新的“扼喉”之手
下一篇:体制之伤中的文化要素分析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2 20: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