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薛定谔方程与洛仑兹力完全相容
热度 6 罗教明 2013-4-19 15:51
看到这个题目,我想量子论信徒会十分愤怒,但这的确是一个事实。无论从物理还是数学,都可以非常简单地获得证明。 从本质上讲,薛定谔方程是原子分子结构及其光谱服从的方程,是关于带电粒子稳定体系的理论。对于氢原子,可以模型化为电子在质子产生的中心场中的运动 ...
个人分类: 杂谈|3926 次阅读|14 个评论 热度 6
人生三大愿望
热度 6 罗教明 2013-4-15 14:37
1、 在没有任何压力的情况下,悠闲地进行学术研究 ,大胆地提出自己的学术见解, 建立氢原子结构新模型,为原子分子结构的电磁学理论奠定基础 ,让西方人重新认识东方人的科学智慧; 2、充满自信地开展产品的设计与开发研究, 解决行业重大产业化技术难题 ,扶持一个小微企业,成为国内行业知名品牌 ...
个人分类: 杂谈|3659 次阅读|10 个评论 热度 6
令我终身难忘的美图
热度 6 罗教明 2013-4-8 15:46
我个人关于氢原子结构和光谱的完整图像,经历了三个阶段才基本完善。2006年完成第一稿时,我的论文只是对氢原子轨道共振可以解释原子光谱,推导薛定谔方程进行了相关阐述。 当我完成由氢原子基态圆形轨道,在外场作用下沿轨道面法向共振,解释其线性光谱,并推导出薛定谔方程和普朗克量子的数学表 ...
个人分类: 杂谈|5146 次阅读|21 个评论 热度 6
学术辩论需要勇气耐心和智慧
热度 8 罗教明 2013-3-11 15:50
学术辩论需要勇气耐心和智慧
“…… , I have just read your paper. Interesting ! Very interesting ! ” 这是一位网友在美国科学论坛网 SFN ,发表的阅读我的论文后的评论,算是我在 SFN 上发帖介绍我的学术观点,展开的一系列争论平息后,得到了一点点回报吧! &nb ...
个人分类: 杂谈|4665 次阅读|39 个评论 热度 8
友情提醒:你为什么屡战不胜
热度 5 罗教明 2013-3-9 23:28
友情提醒:你为什么屡战不胜
“我想我可以相当有把握的说,没有人理解量子力学。” ----后量子时代杰出代表,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理查德·费曼 “假如谁不为量子论感到困惑,那他就是没有理解量子论” ...
个人分类: 杂谈|2994 次阅读|10 个评论 热度 5
答天德劝慰:比咱们聪明的人多的是
热度 2 罗教明 2013-3-7 00:43
答天德劝慰:比咱们聪明的人多的是
最近对于“量子隧穿效应”的机制和实验的理解,我与本网博主曹天德博士展开激烈讨论,有关学术方面的细节请参见讨论博文“ 约瑟夫逊效应及隧穿实验分析理解”, 除此之外,我发现从曹博士相关评论中暴露出,作为一位科研人对科学研究工作的认识存在误区,以及心理上的表现出对他人莫名的敬畏,我认为 ...
个人分类: 杂谈|4896 次阅读|16 个评论 热度 2
约瑟夫逊效应及隧穿实验分析理解
热度 3 罗教明 2013-3-3 17:55
约瑟夫逊效应及隧穿实验分析理解
通过百度百科的词条解释,很容易找到约瑟夫逊效应的相关解释,下面是该效应 原理部分 全文: 在线形量子力学中,由于电子等微观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当两块金属被一层厚度为几十至几百A的绝缘介质隔开时,电子等都可穿越势垒而运动。加电压后,可形成隧道电 ...
个人分类: 杂谈|17865 次阅读|33 个评论 热度 3
隧道效应:量子“永动机”可以实现?
热度 6 罗教明 2013-3-1 00:18
隧道效应:量子“永动机”可以实现?
文克玲教授对于我不同意量子隧道效应,十分不高兴,在他的博文写到: 1. 没有隧道效应,扫描隧道显微镜就是骗人的,靠扫描隧道显微镜起家的白春礼就是一个“砖家”,一个砖家当了中科院院长兼党委书记,中国的科学就没有希望,..于是中国经济崩溃,世界经济崩溃,天下大乱! ...
个人分类: 杂谈|16687 次阅读|27 个评论 热度 6
麦克斯韦先生:隧道效应您怎么想?
热度 6 罗教明 2013-2-27 17:56
当两块金属被一层厚度为几十至几百埃的绝缘介质隔开时,电子等都可穿越势垒而运动。加电压后,可形成隧道电流,这种现象称为 隧道效应 。 1)若把上述装置中的两块金属换成超导体后,当其介质层厚度减少到30埃左右时,由超导电子对的长程相干效应也会产生隧道效应,称为约瑟夫逊效应; ...
个人分类: 杂谈|6897 次阅读|26 个评论 热度 6
说服是让对方闭嘴的根本方法
热度 8 罗教明 2013-2-23 15:00
春节法定假期内,科学网著名博主黄秀清一直处于“潜水”状态,在水中逼了10多天,前两天一浮出水面就以其特有的“黄式幽默”给我们讲了一个关于相对论“鬼屋的故事”。这个故事也许属于“少儿不宜”,或者是触痛了某些人的痛处,被科学网直接关了“禁闭”。 李铭教授,科学网资深博 ...
个人分类: 杂谈|5398 次阅读|20 个评论 热度 8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1 23: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