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讯台/科学新闻评论 Science and Media in China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hujun 一位科学记者的观察

博文

逝者:刘东生

已有 3825 次阅读 2008-3-17 20:52 |个人分类:个人作品|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刘东生

□李虎军/文《财经》杂志逝者栏目 总第207期 [2008-03-14]

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2008年3月6日在北京病逝,享年91岁

  1954年,正在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工作的刘东生,第一次参加了黄土高原的科学考察。他结识了黄土,还有后来成为夫人的胡长康。
  从那时起,黄土与刘东生一生为伴。在那本被国内外同行视做经典的专著《黄土与环境》中,一层层的中国黄土,被描述为一个个的地球故事。
  从中国黄土,可以追溯全球环境和气候演变的历史;而追溯环境气候历史,可以为人类面临的种种环境问题,诸如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沙尘暴的频频发生,提供十分重要的决策依据。刘东生和同事的研究表明,黄土高原上,从来就没有过大面积的森林植被。也就是说,在一些黄土地区,树木难以扎根;即使种上了,过几年也可能死掉。因此,环境治理必须因地制宜。
  2002年4月,刘东生作为第一位中国大陆的学者,在美国领取了有“环境科学诺贝尔奖”之称的泰勒环境奖。评委会对他的评语是:“自然界把它的环境变化写入了三本天书,一本是深海沉积物,一本是极地冰芯,另一本就是中国的黄土沉积。……刘东生在半个世纪的不懈努力中,和他的同事们一起开启了这三本天书中的一本——中国的风成黄土沉积。”
  回到北京后,刘东生到102岁的王恒升院士家里报喜。王恒升是他在西南联大时的老师。在老师面前,刘东生恭恭敬敬地展示那块金牌。
  刘东生1917年11月22日生于辽宁沈阳,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地质系。在60多年的地学研究中,他在中国古脊椎动物学、第四纪地质学、青藏高原与极地考察等领域,特别是黄土研究方面,做出了大量原创性贡献,使中国在古全球变化研究等领域跻身世界前列。2004年2月,刘东生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07年8月,欧洲地球科学联合会在北京授予他“洪堡奖章”,他也因此成为中国第一位获得这项殊荣的科学家。
  每一项重要研究成果的后面,都隐藏着巨大的艰辛。刘东生曾回忆:“每年有几个月在野外奔走,为了工作可以披星戴月,不带任何行李,在黄土高原上走到哪里,睡到哪里。”
  野外工作还意味着风险。刘东生走遍黄土高原,采集到数不清的黄土样本。原始黄土层往往位于悬崖峭壁,采集样品时不慎,甚至可能有生命危险。
  他像侦探一样研究黄土,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笔者曾在刘东生办公室见过他50年前的一个野外记录本。工整的文字叙述,清晰的地质素描图,诉说着主人的专注。
  学术界并非净土。为了各自的利益,科学家之间难免磕磕碰碰。刘东生拿到科研项目时,总希望国内的优秀科学家都能参与。他喜欢与同事们在学术研讨时激烈争论,在野外重逢时纵情欢呼。
  在这种难得的学术氛围中,黄土研究的薪火代代相传。20世纪30年代,刘东生的师长杨钟健等前辈率先研究中国黄土,提出黄土的形成是十多万年前的事;刘东生这一辈研究者,将黄土的历史推进到距今约250万年;刘东生的学生安芷生、丁仲礼等人,进一步推演至600万至800万年前;更年轻一辈的郭正堂等人,则将黄土的历史追溯到了2200万年前。
  “文革”期间,年过半百的刘东生被罚扫地,在那样的环境中,他或许更加怀念质朴的黄土。当一种名为克山病的地方病引起周恩来等中央领导重视时,刘东生才重新获得了研究的机会。克山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地方性心肌病,1969年,刘东生接到通知,参与克山病的研究调查。他后来成为了中国环境地质学研究的开创者。刘东生和同事们发现,陕西、黑龙江等病区普遍缺硒,而非病区基本不缺硒,印证了克山病与硒元素严重缺乏存在一定关联的观点。这项研究拯救了数以千计的生命。
  刘东生的足迹,还从黄土高原拓展到南北两极以及青藏高原这个“地球第三极”。
  1964年起,他参加和领导了希夏邦马峰、珠穆朗玛峰、托木尔峰、南迦巴瓦峰等多次科学考察。1991年,74岁的刘东生参加了南极考察队;1996年,他79岁时去了北极的斯瓦巴德岛;2004年,87岁的刘东生踏上“死亡之地”罗布泊。他说,自己喜欢实地踏访,所从事的学科也需要实地踏访。
  学生们称他是“一百年出一个的超级老头”。2000年,老先生软磨硬泡,要随队去南沙考察。考察队准备了几套方案,以便在他晕船时迅速送回岸上。谁能想到,刘东生年轻时在天津拿过100米自由泳冠军,至今宝刀未老。船上很多年轻人都趴下了,他却依旧神采奕奕。
  刘东生曾是中国科学探险协会的首任主席。今年3月6日他去世当天,协会现任主席高登义写下了一首诗:科星陨石归黄土,太阳东升又西落。一心解读环境史,滴水入海尽辽阔。
  先生从此可以与他挚爱的黄土永远相伴了。■

作者为《财经》环境与科技记者

http://www.caijing.com.cn/zmb/shizhe/2008-03-14/52455.s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598-18563.html

上一篇:“黄土之子”远行——纪念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刘东生先生
下一篇:诺奖得主论文“召回”风波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7 10: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